孙鹏程 作品数:5 被引量:18 H指数:3 供职机构: 陕西中医药大学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骨水泥型加长柄半髋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48例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骨水泥型加长柄半髋置换术在不稳定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骨水泥型加长柄半髋置换术,术中以恢复小粗隆的解剖位置,重建髋部解剖结构。结果:所有病例获随访术后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良率达87.5%。结论:骨水泥型加长柄半髋置换治疗不稳定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显著,可使患者早期离床下地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 王国柱 孙鹏程 雷斌 全健关键词:髋部 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邻近节段侵扰情况及术后影像学退变的影响 2022年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S-TLIIF)对邻近节段侵扰情况及术后影像学退变(ASDed)的影响。【方法】本院收治的185例行MIS-TLIIF治疗的单节段退行性腰椎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后3个月,统计患者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侵扰的发生情况,根据患者关节是否侵扰分为侵扰组与非侵扰组。探讨影响MIS-TLIIF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侵扰的相关因素;随访3年,比较侵扰组与非侵扰组术后3年内ASDed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发生侵扰64例,发生率为34.59%;未侵扰组121例。侵扰组体重指数(BMI)≥30 kg/m^(2),顶椎节段为L5,术前关节突关节角≥40°例数占比,关节突关节轴径、冠状径、矢状径高于非侵扰组(P<0.05);侵扰组术前螺钉内倾角、螺帽-上关节突间距低于非侵扰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顶椎节段为L5、BMI≥30 kg/m^(2)、术前关节突关节角≥40°均为MIS-TLIIF术后关节侵扰的影响因素(P<0.05)。随访3年,侵扰组失访2例,非侵扰组失访4例,随访率为96.76%,侵扰组术后3年内ASDed的发生率(56.45%)高于非侵扰组(39.32%)(P<0.05)。【结论】顶椎节段为L5、BMI≥30 kg/m^(2)、术前关节突关节角≥40°均为MIS-TLIIF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侵扰的影响因素,且术后邻近节段关节突关节侵扰的患者术后3年内ASDed的发生风险较高。 陈志辉 孙鹏程 王国柱 倪虹 刘阿敏 张宝英渐进性抗阻训练在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辅助改善作用 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在常规口服抗骨质疏松药物基础上,探讨渐进性抗阻训练在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的辅助改善作用。方法自2015年10月~2016年10月,纳入PMO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 35例。两组均予以常规口服碳酸钙D3+骨化三醇胶丸+阿仑膦酸钠片,在此基础上,对研究组患者给予渐进性抗阻训练。两组治疗6个月后,统一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骨质疏松性疼痛VAS评分均显著降低,骨密度值均有显著变化,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I型原胶原分子N-端前肽(PINP)的水平均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相比,研究组患者在疼痛、骨密度改善方面,以及TRACP水平的改善方面,均有更优秀的表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口服抗骨质疏松药物基础上联合渐进性抗阻训练治疗PMO患者,可进一步降低骨质疏松性疼痛,降低 TRACP水平,提升骨密度,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肖斌 孙鹏程 孙超 霍洪亮 王瑛关键词:绝经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解剖钢板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后踝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踝关节活动度和足踝功能的影响 2024年 目的分析解剖钢板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后踝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踝关节活动度、足踝功能的影响。方法队列研究。抽取2021年8月至2023年8月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创伤性后踝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空心螺钉内固定术,观察组行解剖钢板固定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踝关节活动度、足踝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96.47±9.68)mL]多于对照组[(75.63±7.59)mL],手术时间[(116.84±12.47)min]长于对照组[(94.72±10.21)min],骨折愈合时间[(11.25±1.29)周]短于对照组[(12.83±1.63)周],P<0.05;术后,观察组踝关节各活动度与美国足踝外科医生协会评分系统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比较,解剖钢板固定术的创伤较大,手术时间较长,但更能提高创伤性后踝骨折患者的踝关节活动度,促进足踝功能恢复,且无严重并发症。 孙鹏程 孙超带大转子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观察带大转子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采用带大转子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43例,男20例、女23例。年龄75~96岁,中位数81岁。左髋18例,右髋25例。按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Evans分型,Ⅲ型17例、Ⅳ型24例、Ⅴ型2例。合并冠心病40例、肺部疾病39例、原发性高血压病28例、糖尿病15例、脑梗死致患侧不全瘫2例。术后随访观察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50~90 min,中位数66 min。术中出血量150~420 m L,中位数260 m L。术中输血量(红细胞)120~360 m L,中位数239 m L。下床负重时间2~7 d,中位数4 d。住院时间12~18 d,中位数16.5 d。1例切口浅层感染,给予清创后切口愈合;其余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7例并发呼吸衰竭,1例并发褥疮,1例并发心肌梗死,1例并发肌间血栓。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29个月,中位数20个月。骨折均愈合。均无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发生。按照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价疗效,本组Harris评分(82±9)分,优22例、良16例、差5例。结论:采用带大转子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患者可以早期下地负重活动,有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国柱 肖斌 孙鹏程 程辉关键词:髋骨折 老年人 股骨转子间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