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宏林

作品数:11 被引量:192H指数:8
供职机构:上海中医药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卒中
  • 5篇偏瘫
  • 5篇脑卒中
  • 4篇痉挛
  • 4篇痉挛性
  • 4篇痉挛性偏瘫
  • 4篇康复
  • 3篇本体感觉
  • 2篇易化
  • 2篇上肢
  • 2篇神经肌
  • 2篇神经肌肉
  • 2篇体感
  • 2篇机器人
  • 2篇肌肉
  • 2篇PNF
  • 2篇BOBATH...
  • 1篇带教
  • 1篇动功
  • 1篇虚拟现实

机构

  • 1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作者

  • 11篇王宏林
  • 7篇周欢霞
  • 6篇于小明
  • 5篇韩振翔
  • 5篇祁丽丽
  • 5篇周一心
  • 4篇许文杰
  • 4篇蒋黎明
  • 2篇陆静珏
  • 2篇张宏
  • 2篇詹青
  • 2篇王智博
  • 2篇张贞
  • 1篇李琦
  • 1篇陈文华
  • 1篇褚立希
  • 1篇顾金龙
  • 1篇孟宪伟
  • 1篇刘倩雯

传媒

  • 2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神经病学与神...
  • 1篇医学信息(医...
  • 1篇中国针灸
  • 1篇上海针灸杂志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中国医刊
  • 1篇中医药导报
  • 1篇世界中医药

年份

  • 1篇2019
  • 4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互动式头针结合PNF技术对缺血性卒中痉挛性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被引量:77
2018年
目的:在内科基础治疗的基础上,探讨互动式头针治疗、头针后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法(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康复治疗及单用PNF康复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PNF组、互动式头针组与头针组,每组30例,各组均采用内科基础治疗与PNF康复治疗。互动式头针组于头针治疗期间进行肢体PNF康复训练,头针组于头针治疗结束后行PNF康复训练。头针穴取病灶同侧(肢体偏瘫对侧)顶颞前斜线上1/5、中2/5,顶颞后斜线上1/5、中2/5,每日1次,1个月为一疗程,连续干预6个月。于治疗前,治疗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后记录患者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分级、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结果:治疗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后,各组患者上肢MAS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互动式头针组上肢MAS分级优于PNF组与头针组(均P<0.05);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后,各组患者FMA及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互动式头针组FMA及治疗3个月、6个月后BI评分均高于PNF组与头针组(均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可有效改善缺血性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头针后采用PNF及单用PNF康复治疗者。
祁丽丽韩振翔周一心陈文华褚立希陆静珏许文杰王宏林王智博凌隽
关键词:痉挛性偏瘫
引入海外师资在康复治疗专业临床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与思考
2016年
临床教学是学生把基础理论知识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高质量治疗所必须的不同的智力技能和精神运动技能的媒介.而临床康复治疗教学是帮助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把课堂学习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运动到康复治疗的实践当中去,使学生获得应该有的专业技能、态度和行为的一种教学形式.
于小明周一心吴绪波李琦周欢霞蒋黎明王宏林
关键词:康复治疗师临床带教
上肢虚拟现实机器人改善脑卒中患者预后功能的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观察上肢虚拟现实机器人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本体感觉、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BioMaster上肢虚拟现实互动训练,共治疗6周。观察两组的本体感觉障碍患有率、Fugl-Meyer评估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本体感觉障碍患有率低于治疗前,且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本体感觉障碍患有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MBI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肢虚拟现实机器人可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预后,促进功能恢复。
周欢霞黄尚军刘倩雯于小明王宏林徐海辰吴绪波
关键词:脑卒中本体感觉障碍
梅花针叩刺联合易化技术对老年卒中痉挛性偏瘫平衡功能的影响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观察梅花针叩刺联合易化技术对卒中痉挛性偏瘫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8年6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七人民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90例老年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Bobath康复组,梅花针叩刺康复组和梅花针叩刺联合Bobath康复组,每组30例。3组均采用常规内科治疗,Bobath康复组采用Bobath技术治疗,梅花针叩刺康复组采取基于Rood理论的梅花针叩刺治疗,梅花针叩刺联合Bobath康复组予以梅花针叩刺联合Bobath技术治疗。评估并比较3组在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的下肢MAS评分、Berg评分和BI评分。结果治疗1个月后梅花针叩刺联合Bobath康复组下肢MAS评分、Berg评分与Bobath康复组或梅花针叩刺康复组相比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梅花针叩刺联合Bobath康复组BI评分与Bobath康复组或梅花针叩刺康复组相比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梅花针叩刺联合易化技术可有效改善老年脑卒中后痉挛期偏瘫患者下肢痉挛状态和平衡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刘爱华祁丽丽王宏林韩振翔
关键词:老年脑卒中梅花针叩刺BOBATH技术易化技术痉挛性偏瘫
关刺温针法复合易化技术治疗缺血性卒中痉挛性偏瘫运动功能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1
2018年
目的:观察关刺温针法结合康复技术对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0例,采用Bobath康复技术治疗;关刺温针组30例,采用关刺温针法治疗;关刺温针结合康复组30例,针刺后采用Bobath康复技术治疗,共治疗6个月,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各时点分别采用上肢MAS评分评估上肢抗痉挛疗效,FMA功能活动评分评估运动功能能力,BI评分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1个月后各时间点关刺温针组结合康复组在FMA评分、上肢MAS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单用康复或关刺温针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3个月与治疗6个月关刺温针组结合康复组在BI评分方面显著优于单用康复或关刺温针组相,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关刺温针法结合Bobath康复技术可有效改善卒中后痉挛期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状态,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韩振翔祁丽丽褚立希周一心张宏许文杰王宏林周欢霞凌隽
关键词:关刺BOBATH技术痉挛性偏瘫
人-环境-作业模式促进脑卒中后手和上肢功能的康复被引量:12
2016年
一侧肢体功能障碍是脑卒中后的典型症状,其中手和上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着作业表现,使患者的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本文基于人-环境-作业(personenvironment-occupation,PEO)模式,从人、环境、作业活动和作业表现等方面,探讨脑卒中患者手和上肢功能的康复治疗,以期提升人们对中国脑卒中患者作业治疗内涵的理解。通过作业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行为表现,减轻功能受限程度,增强日常生活的活动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周欢霞于小明刘倩雯王宏林王川吴萍詹青
关键词:卒中康复手功能上肢功能
经筋结点恢刺法配合PNF技术改善偏瘫肩痛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3
2017年
目的观察经筋结点恢刺法配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30例(采用PNF康复技术治疗)、恢刺组30例(采用经筋结点恢刺法治疗)、综合组30例(在经筋结点恢刺后采用PNF康复技术治疗),共治疗6星期,治疗前后评估AFS评分、FMA上肢功能活动评分、SS-QOL评分及统计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结果综合组在治疗1星期后AFS评分与康复组或恢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星期后,综合组治疗后FMA评分、SS-QOL评分与康复组或恢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星期后综合组肩手综合征发生率与康复组或恢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筋结点恢刺法配合PNF康复技术可有效改善偏瘫肩痛的疗效,降低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韩振翔祁丽丽周一心张宏许文杰王宏林张贞王智博
关键词:经筋结点恢刺中风并发症偏瘫肩痛
Biodex动静态平衡测试和训练系统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的康复效果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Biodex动静态平衡测试和训练系统应用于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康复中的疗效。方法: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42例帕金森病患者被随机分入常规平衡训练组(对照组)和Biodex动静态平衡测试和训练系统组(研究组),每组均21例。训练前以及训练6周后对2组患者的动静态平衡功能进行评估,并进行Berg平衡量表的评估。结果::训练6周后,研究组的静态平衡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的前后方向评分的改善并不显著(P>0.05)。治疗6周后,研究组的动态平衡整体、向前、向前左和向前右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治疗后(P值均<0.05),但向左和向右评分的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并不显著(P值均>0.05);对照组仅向左和向右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值均<0.05)。治疗后,研究组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值均<0.05)。结论::Biodex动静态平衡测试和训练系统提高帕金森病患者平衡功能训练效果的能力显著优于常规的平衡训练,其中向前、向左、向右、向前左和向前右这5个方向上平衡功能的改善尤为显著。
于小明周欢霞王宏林蒋黎明詹青
关键词:帕金森病
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用于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究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用于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期间接收的脑卒中患者126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干预,实验组采用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干预,对比2组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治疗后,患者的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S平衡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患者的步长、步频、步速参数改善情况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卒中患者中采用Lokomat康复训练机器人,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促使患者病情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王宏林于小明孟宪伟周欢霞蒋黎明徐海辰
关键词: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结合核心肌力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6
2016年
目的探讨非手术脊柱减压系统(non-surgical spinal decompression system,SDS)结合核心肌力训练治疗30~60岁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腰、腿痛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73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A24例、试验组B25例和对照组24例,试验组A患者采用SDS配合核心肌力训练治疗,试验组B患者仅采用SDS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牵引配合干扰电治疗。应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下腰痛治疗评价量表和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3周进行评分。结果三组患者治疗1周后、3周后的JOA下腰痛治疗评价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试验组A效果更加明显。结论 SDS配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对30~60岁年龄段腰椎间盘病变引起的腰腿痛效果明显,且优于单纯应用SDS治疗和常规牵引配合干扰电治疗。
于小明周欢霞蒋黎明王宏林顾金龙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