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晓梅

作品数:13 被引量:59H指数:4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历史地理建筑科学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建筑科学
  • 3篇文化科学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遗产
  • 2篇社会
  • 2篇族群
  • 2篇族群互动
  • 2篇文化
  • 2篇建筑
  • 2篇桂东北
  • 1篇地方社会
  • 1篇侗族
  • 1篇研究方法
  • 1篇研究方法论
  • 1篇瑶族
  • 1篇遗产价值
  • 1篇山村
  • 1篇社会变迁
  • 1篇社会史
  • 1篇社会史视角
  • 1篇社会住宅
  • 1篇世界文化遗产
  • 1篇世界遗产

机构

  • 10篇复旦大学

作者

  • 10篇赵晓梅

传媒

  • 3篇建筑学报
  • 2篇东南文化
  • 2篇自然与文化遗...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史林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流域与邑界——区域社会史视角下桂东北瑶壮家屋的遗产阐释被引量:1
2021年
在西南山地多民族杂居地区,家屋既因族群交往交流而逐渐“交融”,也受到国家与地方互动关系的影响。家屋变迁以物质文化的形态呈现出横、纵两种社会关系的变化,因此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文章聚焦桂东北金江河流域、曾经分属两邑的瑶、壮家屋,在区域社会史的脉络中,梳理各个历史阶段二者在楼居形式与房间排布的变迁过程,探索多维度分析手段对于遗产价值阐释的贡献。
赵晓梅
关键词:区域社会史桂东北瑶族壮族
荷兰救济庭院及庭院式城镇住宅类型的比较研究
2017年
以15~18世纪建造的荷兰救济庭院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该住宅类型的社会功能与建筑空间。基于莱顿市几处建筑实例,分析其空间形态所表征的社会关系及其对荷兰城镇肌理的影响。将救济庭院与欧洲乃至我国相似的庭院式住宅相比较,分析其作为一种城镇建筑类型的独特性,探讨荷兰救济庭院的历史定位及其对当代建筑设计的启发。
赵晓梅
关键词:建筑类型学社会住宅
族群与域界——清代民国时期广西红瑶的社会变迁
2023年
西南山地族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不仅包括不同时期移民的吸纳、毗邻族群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受制于官府的地方治理方式,呈现为族群生存策略的选择与调适。桂东北桑江流域位于南岭走廊移民通道之上,大致对应今龙胜县域。尽管长久以来处于国家疆域之内,但直至清中期,政府才通过设立理苗厅而实现对当地族群的直接管控,这深刻影响着地方社会与族群认同。论文选取其中规模小而聚居一隅的红瑶族群为案例,通过历史文献、物质遗存与口述资料,从官府与移民两条线索梳理清代、民国时期红瑶族群的社会历史,展现行政区划与语言的“域界”如何产生、维持又抹除社会治理、仪式习俗与住居观念等方面的内部多样性,揭示山地族群形成及其变迁的复杂性。
赵晓梅
关键词:地方社会物质文化
聚落与家屋——桂东北苗族山村聚落形态与社会结群的变迁
2022年
西南山地民族因家屋形式与社会结群方式的特殊性,聚落形态需从聚落与家屋两个层面共同考察。本文以一个桂东北苗族山村为例,梳理了18世纪至今家屋规模及其组团方式的变迁,以国家政策变更划分了聚落演变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是清末民国、1950—1970年代和1980年代至今。在这三个时期内,由于土地制度、基层社会管理和仪式规范的差异,聚落形态和社会结群方式经历了从大家屋的家门聚落、庙宇祭祀到小家屋的姓氏杂处、宗谱编纂的变化。这一案例研究一方面回应了列维-斯特劳斯关于以家屋为控产机构的论述,另一方面也呈现出仪式变迁在社会结群功能中的灵活性。国家治理方式对于物质空间(土地、建筑等)与非物质文化(祭祀、编谱等)的影响力明显不同,因此以聚落考古学的整合视角来综合考察两者,成为重建社会历史的有效手段。
赵晓梅
关键词:苗族聚落形态
族群互动影响的侗族鼓楼建筑形式与空间表征研究被引量:6
2019年
将建筑演变作为社会历史的组成部分与互动结果,分析鼓楼建筑形式与表征社会关系的分布及其原因。族群互动不仅影响了营造技艺的传播,更通过人口结构的变化而赋予空间不同的社会表征,通过功能需求的转变而导致建筑形式的发展。侗族内部3大支系构成相对独立的族群,通过流域内以及跨流域的结盟形成族群互动,影响至社会关系,并表征于建筑形式之上。鼓楼是侗族的聚落象征,族群互动方式的变化导致鼓楼表征与建筑形式的变迁。
赵晓梅
关键词:族群互动侗族建筑形式
以遗产实践拓展乡村遗产价值--解读诸葛村宗祠的“家”“国”关联被引量:1
2020年
乡村遗产是一种活态遗产,其遗产价值不限于物质要素,更体现于从历史延续至今的遗产实践之中。遗产实践创造了物质形态的遗产构成,赋予其适应时代需求的社会功能,从时间、空间两个层面拓展了遗产价值。文章以诸葛村宗祠建造、修缮与功能变迁的遗产实践为例,梳理诸葛氏定居至今的长时段历史,解读不同时期“家”与“国”的互动关联。这种遗产价值解读运用多学科的分析方法,突破既有价值类别的局限,以历史分析助力当代乡村振兴与公众教育。
赵晓梅
乡村遗产阐释的历史文化主题框架建构与应用初探被引量:1
2023年
遗产阐释是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教育资源的科学手段,可以实现文化遗产的利用、传承。针对我国乡村遗产阐释对象零乱、地方特色缺乏、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文化主体表达缺位等问题,乡村遗产阐释要坚持面向公众教育的原则,以乡村聚落的生态、文化、社会意义为经,以乡村系统及其时空维度为纬,建构聚焦于乡村遗产历史文化的主题阐释框架。如浙江少妃、广西金江河、江苏石臼湖三个乡村遗产的主题阐释框架,分别以动态的社会网络、多样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生计模式为主题,有助于文化遗产实践由专业化保护向公众化教育的过渡。
赵晓梅
关键词:历史文化内涵
家先祭祀与空间变迁——桂北苗瑶家屋二柱象征意义的获得被引量:5
2020年
苗、瑶民族在历史上有着密切联系,共享着灵魂观念与家先祭祀等民族特质,因之赋予特定建筑构件以象征意义,在人口迁徙、支系分化、环境适应与家屋变迁的历史过程中,建筑构件及其象征意义发生转移,得以留存,并向外传播。桂北苗瑶家屋左后二柱象征意义的获得,既经历了住居模式、空间格局与献祭方向等变化,也影响至毗邻的壮族家屋。
赵晓梅
关键词:族群互动
世界文化遗产多层级价值整合的重要性与研究方法——以清西陵为例被引量:7
2018年
价值评估是我们认定文化遗产构成、开展保护工作的依据,全面、整体阐释遗产价值对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世界遗产具备突出的普遍价值,这种普遍价值的概念强调了国际与国家层级的价值,较少顾及当地与社区层级的价值,可能造成价值阐释的不完整,从而带来遗产保护与管理的问题。以清西陵世界文化遗产为例,陵寝机构在时代转变之中留存为守陵村庄,家族历史赋予守陵人后代独特的身份认同,村庄历史与当地民俗可以作为清西陵建造、管理历史与礼制文化内涵的生动解说。同时,遗产地居民在地方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当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遗产管理之中,重建他们与遗产的联系,从而赋予遗产地以新的活力。
赵晓梅
关键词:世界遗产研究方法论陵寝制度
桑江流域火塘与堂屋空间格局变迁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火塘与堂屋是桑江流域各民族家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空间形态、观念、仪式等多个要素,既能体现时代变迁属性,也是民族特质的再现。在民族交流交往中,文化交融使得火塘与堂屋的物质形态发生变迁,呈现趋同趋势。观念与仪式等是民族特质的核心部分。在变迁过程中,桑江流域各民族火塘与堂屋承载的观念与仪式体现出更多的延续性。因此,堂屋与火塘在文化融合过程中仍秉承着民族特质。
赵晓梅
关键词:火塘堂屋文化融合民族特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