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洪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4
供职机构:大连海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单胞菌
  • 2篇毒力
  • 2篇毒力分析
  • 2篇养殖
  • 2篇嗜水气单胞菌
  • 2篇气单胞菌
  • 2篇ERIC-P...
  • 2篇大菱鲆
  • 1篇毒力基因
  • 1篇对虾
  • 1篇原甲藻
  • 1篇水母
  • 1篇桃拉病毒
  • 1篇腔肠动物
  • 1篇腔肠动物门
  • 1篇组织病理
  • 1篇甲藻
  • 1篇甲藻门
  • 1篇海洋原甲藻
  • 1篇凡纳滨对虾

机构

  • 4篇大连海洋大学
  • 2篇盐城工学院

作者

  • 4篇姚洪
  • 4篇李华
  • 3篇叶仕根
  • 2篇李强
  • 2篇黎睿君
  • 1篇杨晓宇
  • 1篇郑斌
  • 1篇杨川
  • 1篇邹绍林
  • 1篇张吉鹏
  • 1篇张利娟

传媒

  • 3篇大连海洋大学...
  • 1篇中国水产

年份

  • 2篇2018
  • 2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养殖大菱鲆感染迟缓爱德华氏菌的分离、毒力基因及ERIC-PCR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为了调查辽宁省葫芦岛市养殖患病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病原菌感染情况,选用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特异性引物对分离菌株进行PCR鉴定,共分离得到22株迟缓爱德华氏菌。结果表明:迟缓爱德华氏菌毒力基因的PCR扩增显示,22株菌均含有kat B、fim A、gad B、esa V等基因;人工感染试验表明,22株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并致大菱鲆累积死亡率均为100%;ERIC-PCR结果显示,迟缓爱德华氏菌模式菌株(ATCC15947)与分离株可分为2个基因型,分别标记为Ⅰ和Ⅱ型,其中22株迟缓爱德华氏菌分离株均为Ⅱ型,与ATCC15947菌株为Ⅰ型明显不同。本研究结果为养殖大菱鲆迟缓爱德华氏菌感染的防控提供了依据。
于新然姚洪叶仕根黎睿君李华李强
关键词:大菱鲆迟缓爱德华氏菌毒力分析ERIC-PCR
池塘养殖海蜇疾病的病因分析被引量:4
2016年
本文通过对丹东东港某养殖场患病海蜇以及患病池塘水环境样品进行剖检、细菌分离与鉴定、水质理化指标、浮游植物定性定量等检测,通过病因分析,此次海蜇出现大批塌盖和个体生长缓慢症状的原因可能是养殖水环境恶劣造成。因此在海蜇养殖过程中,要尽量调节和保持养殖的水质条件。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 Kishinouye)属腔肠动物门(Coelentera)、钵水母纲(Scyphozoa)、根口水母目(Rhizostomeae)、根口水母科(Rhizostomatidae)、海蜇属(Rhopilema),分布于日本、朝鲜半岛沿岸、
郑斌邹绍林姚洪解明旭杨晓宇李强李华
关键词:病因分析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赤潮生物海洋原甲藻甲藻门
辽宁一例凡纳滨对虾大规模死亡的病原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为对辽宁省盘锦地区2014年出现的大规模死亡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展开病原研究,对死虾进行了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病毒(IHHNV)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分析鉴定,提取病虾鳃组织DNA/RNA后,以特异性引物进行WSSV、TSV和IHHNV病毒检测,通过16S r DNA测序及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和气溶素基因的双重PCR对分离菌株QD1进行分类鉴定,并对病虾的鳃、胃、肝胰腺和附肢进行了组织病理切片观察。结果表明:患病对虾WSSV和TSV检测呈阳性;菌株QD1为嗜水气单胞菌,其人工回归感染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能使健康凡纳滨对虾致病死亡;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病虾鳃及胃组织出现大量WSSV特征性的病变核,肝胰腺上皮细胞出现严重萎缩,肝胰腺管腔变大,部分肝细胞坏死,肝胰腺管之间结缔组织中血细胞明显增多。研究表明,此次凡纳滨对虾大量死亡为WSSV和TSV两种病毒与嗜水气单胞菌混合感染所致。
姚洪张吉鹏杨川张利娟朴元植刘月芬叶仕根李华
关键词: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桃拉病毒嗜水气单胞菌组织病理
养殖大菱鲆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毒力分析及ERIC-PCR分型被引量:7
2018年
为对辽宁省葫芦岛市养殖患病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L.)全年感染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情况进行调查,通过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以及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引物和气溶素基因的双重PCR扩增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调查中共分离到7株嗜水气单胞菌(AP40301、AP40401、AP40402、AP40403、AP40501、AP40502和AP40503),且均含有气溶素基因(aer A);ERIC-PCR结果进一步显示,7株嗜水气单胞菌存在独立基因型,分别标记为Ⅰ和Ⅱ型,其中Ⅰ型分离株中有3株来自绥中,1株来自兴城,Ⅱ型分离株3株均来自兴城;人工感染试验显示,7株嗜水气单胞菌均具有强致病性,致病率为100%。本研究结果可为养殖大菱鲆的临床诊断以及疾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徐阳姚洪乔帼李华叶仕根黎睿君李强
关键词:大菱鲆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分析ERIC-PC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