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裂缝
  • 2篇煤层气
  • 1篇压裂
  • 1篇页岩
  • 1篇页岩气
  • 1篇液相
  • 1篇液相吸附
  • 1篇异常高压
  • 1篇异常高压气藏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数值模拟方法
  • 1篇体积
  • 1篇体积压裂
  • 1篇气藏
  • 1篇解堵
  • 1篇近井
  • 1篇近井地带
  • 1篇换能器
  • 1篇高压气藏

机构

  • 4篇西南石油大学

作者

  • 4篇李泽沛
  • 3篇彭小龙
  • 2篇朱苏阳
  • 1篇李传亮
  • 1篇杜志敏
  • 1篇莫非
  • 1篇杨帆
  • 1篇王毅
  • 1篇李扬
  • 1篇邓鹏

传媒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基于三重介质模型的体积压裂后页岩气储层数值模拟方法被引量:9
2016年
页岩气储层渗透率极低,基本无产能,须进行体积压裂改造形成裂缝网络才能开采。一般采用双重介质模型进行页岩气储层数值模拟,但该模型无法准确模拟远井地带由于压裂开启并相互连通的天然裂缝。为此,针对压裂后的页岩气储层,建立三孔双渗页岩气储层体积压裂模型来描述不同区域渗透率变化与气体吸附解吸过程。新建模型考虑了页岩气的吸附机理,将基质作为气源,将二级次生裂缝与一级次生裂缝视为2个等效的多孔连续体,压裂主裂缝则作为离散裂缝予以描述。对比新建模型与传统的双重介质模型模拟结果后发现,所建三孔双渗页岩气储层体积压裂模型计算的日产气量和累积产气量均高于双重介质模型,结合双重介质模型模拟产量一般低于实际产量的情况,认为采用考虑天然裂缝的三孔双渗页岩气储层体积压裂模型能够更准确地描述水力压裂井的产量变化。各级裂缝渗透率和初始吸附气含量对生产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二级次生裂缝渗透率对累积产气量影响较大,在生产中应当采取措施提高二级次生裂缝渗透率;而初始吸附气含量对累积产气量影响并不明显。
李泽沛彭小龙王毅
关键词:页岩气体积压裂数值模拟
一种煤层气近井地带解堵装置
一种煤层气近井地带解堵装置,包括电缆、悬绳器、变频设备、超声波发生器、超声波换能器、弹簧、锚定设备、弹簧座、压力传感器、第一密封垫、保护器、安全控制箱、第二密封垫和钢丝绳;所述超声波换能器四边各设置有一个压力传感器,且压...
王超文彭小龙李扬杨帆莫非朱苏阳邓鹏雷雨李泽沛
文献传递
煤层气开采过程中的逸散被引量:2
2016年
分析煤层气的赋存方式、成藏过程以及开采过程中的逸散问题,通过定义逸散速度比与逸散距离比,提出了判断煤层气在开采过程中是否发生逸散的条件,模拟计算了开采过程中的煤层气逸散量及其分布情况,同时研究了围岩渗透率、煤层的初始含气量以及气井产量对煤层气逸散量的影响。若煤层气逸散距离比大于逸散速度比的最大值,则可以认为煤层气无法发生逸散。实例计算表明,距离井筒越远越容易发生逸散;开采过程中煤层气的逸散可以损失10%~15%储量,超过占储量10%的煤层气是在开采初期逸散的。高含气量和低含气量的煤层气在开采过程中的逸散量较少,而中等含气量的煤层气逸散较多。减少开采过程中煤层气逸散量的关键是在煤层中快速建立生产压差,实现开发初期的快速生产。
朱苏阳李传亮杜志敏李泽沛彭小龙
关键词:煤层气液相吸附
具有大裂缝的异常高压气藏产水规律研究
异常高压气藏中一般存在大尺度裂缝和高渗夹层,它们构成了边底水的快速流动通道,导致气井出现大量产水的现象。建立起能够准确反映裂缝水窜过程的数值模型、分析储层与生产因素对产水规律的影响、总结归纳出气井产水特征,对这类气藏地层...
李泽沛
关键词:异常高压气藏影响因素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