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廷飞

作品数:10 被引量:142H指数:5
供职机构: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腰椎
  • 4篇椎骨
  • 4篇骨折
  • 3篇胸腰椎
  • 3篇胸腰椎骨折
  • 3篇腰椎骨折
  • 2篇神经损伤
  • 2篇术后
  • 2篇自噬
  • 2篇细胞
  • 2篇小胶质细胞
  • 2篇脊髓
  • 2篇脊髓神经
  • 2篇脊髓神经损伤
  • 2篇胶质
  • 2篇胶质细胞
  • 1篇腰椎内固定
  • 1篇影像
  • 1篇影像学
  • 1篇影像学改变

机构

  • 9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9篇闫廷飞
  • 8篇史国栋
  • 8篇史建刚
  • 6篇孙晨曦
  • 5篇杨勇
  • 5篇贾连顺
  • 4篇孙璟川
  • 1篇王元
  • 1篇陈德玉
  • 1篇范丽
  • 1篇望云
  • 1篇史国栋

传媒

  • 4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4篇201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Zero-P椎间融合器在颈胸交界处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Zero-P椎间融合器在颈胸交界处椎间盘突出症颈前路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2012年8月~2015年8月,我院采用颈前路减压结合Zero-P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的颈胸交界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34~69岁,平均49.65±5.73岁;病程3~18个月,平均5.37±3.63个月。CT及MRI均显示明显的椎间盘突出及脊髓受压,MRI显示多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5例(2例为C4/5、C7/T1,2例为C6/7、C7/T1,1例为C3/4、C4/5、C7/T1),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4例(C7/T1)。术前通过X线、CT和MRI进行评估,所有入选的病例其胸骨切迹水平所对的椎体高度均位于突出间隙下位椎体以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临床治疗效果,术后常规影像学检查评估植骨愈合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所有突出节段均获得良好减压、融合。术中减压及内固定放置顺利,均未出现脊髓、硬膜损伤,未出现脑脊液漏、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24个月(12~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患者的VAS及NDI术前分别为7.06±1.64分和43.27±4.53分,术后12个月时分别为2.02±1.38分和8.64±2.37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患者术前JOA评分为6.94±1.57分,术后12个月随访时改善为13.14±1.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随访颈椎X线片中未发现内置物沉降、螺钉松动、断裂和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均达骨性融合。结论:采用颈前路减压结合Zero-P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颈胸交界处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良好的减压和固定,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闫廷飞孙璟川杨勇孙晨曦贾连顺史建刚史国栋
关键词: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横联加压环抱内固定术在不稳定性寰椎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探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横联环抱加压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性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2017年8月采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横联加压环抱内固定术治疗的不稳定性寰椎骨折患者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22~59岁,平均43.1±1.2岁。患者均有明确颈部外伤史,其中6例患者出现四肢麻木、无力等不同程度的脊髓神经损害表现。术前均行X线片、CT及三维重建、MRI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术前行颅骨牵引,在全身麻醉下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横联加压环抱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并发症情况,JOA评分法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时的神经功能状态。术后1周内、3个月、半年及1年以上定期复查颈椎正侧位X线片,评估内固定位置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椎动脉、脊髓及神经根损伤发生,术中1例出现静脉丛损伤,经止血纱填塞,出血得到控制,未出现颅脑缺血症状。手术时间80~140min,平均120.3±10.5min;出血量150~310ml,平均180.5±30.5ml。术前JOA评分5~11分,平均7.3±0.5分;术后1年JOA评分13~17分,平均14.4±0.3分,改善率为76.5%~93.4%,平均(86.5±0.9)%。所有患者寰椎骨折于术后3~6个月达骨性融合,平均3.3±0.2个月,末次随访未发生螺钉移位、松动、断裂等内固定物相关并发症。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横联加压环抱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具有骨折复位彻底、固定牢靠的特点,是治疗不稳定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闫廷飞王元史洪洋孙璟川孙晨曦贾连顺史建刚史国栋
关键词:寰枢关节寰椎骨折寰枢椎不稳
胸腰椎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的治疗进展被引量:56
2016年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损伤中最常见的损伤类型,约占脊柱损伤的90%[1]。骨折主要发生在T11~L2水平,主要与此节段突然失去肋骨的支撑作用,脊椎屈伸活动范围增大有关。严重的胸腰椎骨折往往伴有脊髓神经损伤,国外报道其发生率为15%-30%。
闫廷飞史建刚史国栋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脊髓神经损伤完全性脊髓损伤屈伸活动完全性损伤手术减压
椎动脉扭曲对颈椎横突孔解剖形态影像学改变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探究椎动脉扭曲与横突孔解剖形态的改变规律。 方法 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行颈椎增强CT确诊为椎动脉扭曲的患者60例作为观察组,随机抽取其他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排除椎动脉扭曲及先天性横突孔狭窄、椎动脉缺如、椎动脉瘤等畸形、口腔内假体伪影导致测量困难者,收集患者基本临床信息,测量观察组椎动脉扭曲邻近节段及对照组各节段的横突孔面积(TF)与椎动脉截面积(VA),测量扭曲节段内径段长度、椎动脉长度并计算该段椎动脉扭曲系数(s)数据,分析患者影像资料及基本临床信息。 结果 观察组受累节段中C4节段为(25.91±10.13) mm2、C6节段TF为(31.93±17.91) mm2,高于对照组[(22.11±8.67) mm2,(27.19±7.89) 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F与VA、s均呈正相关;观察组平均年龄(68.25±12.03)岁、血压(45例)及女性比例(39例)高于对照组[(61.32±11.32)岁,23例/22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C4、C6节段横突孔的面积可受累于椎动脉扭曲而扩大,可能与C6和C4横突孔周围骨质易发生退变有关,高龄、高血压及绝经期女性是横突孔扩大的危险因素。
闫廷飞孙璟川范丽望云杨勇陈德玉史建刚史国栋
关键词:横突孔影像学
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7
2016年
腰椎固定术后感染是脊柱外科术后常见及严重的并发症。如果感染得不到及时合理的诊治,多致病情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预后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脊柱内固定融合手术的开展和普及,腰椎内固定的应用逐年增加,内固定的术后感染已经成为了脊柱外科医生不容忽视的重大并发症。内固定术后感染多是宿主、内植物和致病菌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宿主抵抗力下降,内植物及致病菌的相互作用是造成内固定术后感染无法完全避免的主要因素。根据感染出现时间,临床将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分为早期感染、中期感染和晚期感染。根据感染波及的深浅不同,感染也可分为浅部感染和深部感染。术前准备不充分,手术操作不规范及术后护理不及时等因素则进一步增加了感染的风险。目前,关于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治疗仍有部分争议。对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有充足的认识并时刻保持较高的警惕是降低术后感染的关键。尤其对于感染的诊断、抗生素的应用、清创引流的时机及愈合的判断尚缺乏统一的可供参考的标准。本文通过对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的发生机制、影响感染发生的因素、感染后的治疗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作一综述,以期在及时识别、合理预防和有效治疗腰椎内固定术后感染提供一定的借鉴。
闫廷飞孙晨曦杨勇贾连顺史建刚史国栋
关键词:内固定术后感染脊柱内固定相互作用
miR-195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自噬促进神经术后持续性疼痛的研究
2020年
目的探讨大鼠神经结扎术后miR-195在脊髓小胶质细胞自噬及在持续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与脊髓神经结扎模型组(SNL组)。SNL组结扎大鼠L5段神经,Sham组术中不予结扎。术后指定时间点以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Real-time PCR检测miR-195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LC3及p62表达量。另以上法选取36只SD大鼠分组手术并在脊神经周围给鞘内注射miR-195模拟物或抑制物,行为学检测大鼠50%机械性痛阈和热痛反应,Western Blot检测脊髓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和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水平及自噬水平。结果SNL组术后脊髓小胶质细胞内miR-195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Sham组,同时自噬水平低于Sham组;与对照组相比,鞘内给予miR-195模拟物后大鼠机械刺激缩足阈值降低并对热刺激敏感,小胶质细胞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增高且自噬水平明显降低。结论miR-195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自噬从而提高炎症反应,参与调节大鼠术后持续性疼痛的形成与维持。
范宗峙马刚史国栋闫廷飞
关键词:自噬小胶质细胞神经痛
脊神经结扎术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中miR-195的表达及其对自噬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 :探讨大鼠脊神经结扎术后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中微核糖核酸-195(micro RNA-195,miR-195)的表达及其对自噬水平的影响与调节机制。方法:32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脊神经结扎组(SNL组)和假手术组(S组),每组16只,SNL组结扎L5段神经制备脊神经结扎模型,造模后1d、3d、5d、10d两组各处死4只大鼠,分离脊髓腰膨大,采用Percoll梯度离心法分离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Real-time PCR检测两组各时间点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的miR-195表达水平。取12只成年雄性SD大鼠,处死后取脊髓腰膨大,分离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分为两组,一组采用脂质体法转染miR-195模拟物,另一组加入转染试剂,检测两组小胶质细胞自噬体膜标记蛋白轻链3(light chain 3,LC3)的表达水平;再取小胶质细胞分为三组,分别将含有野生型及突变型自噬相关基因14(ATG14)3′非编码区(3′UTR)的报告基因质粒、p RL-TK质粒miR-195模拟物和对照转入HEK 293细胞培养48h,荧光显微镜下观察miR-195的直接作用靶点,并检测三组ATG14蛋白的表达。取24只健康SD大鼠脊髓腰膨大,分离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分为三组分别转染miR-195模拟物、抑制物和转染试剂,培养48h,采用免疫蛋白印记(Western blot)法检测三组ATG14蛋白的表达水平;再取小胶质细胞分为三组,分别转染pEGFP-LC3、pEGFP-LC3+miR-195模拟物及pEGFP-LC3+miR-195模拟物+pCMV-ATG14培养48h,染色后荧光显微下观察自噬斑点数量。结果 :SNL组各时间点大鼠脊髓背角小胶质细胞中miR-195表达均明显上调,与同时间点S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转染miR-195模拟物后,LC3的表达水平(0.61±0.07)较对照组(1.21±0.08)显著性降低(P<0.05)。转入野生型ATG14 3′UTR的报告基因质粒的HEK 293细胞的荧光强度较对照显著性减弱(0.65±0.04 vs 1.01±0.01,P<0.05),突变型与对照无显著性变化(0.99±0.03 vs1.00±0.02,P>0.05)。转染miR-195模拟物后小胶质细胞中
闫廷飞孙璟川孙晨曦杨勇史建刚史国栋
关键词:小胶质细胞自噬
胸腰椎骨折的分类和治疗被引量:7
2016年
胸腰椎骨折是脊柱外伤中最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合理的检伤分类是选择最佳治疗方案的前提,也是取得理想预后的基础。学术界关于胸腰椎骨折分类的争论已经持续了几十年,目前依旧没有达成一致。笔者旨在通过对前人文章的分析、综合,总结出现阶段较为合理的分类方式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案,以供临床参考。
孙晨曦闫廷飞贾连顺史建刚史国栋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
胸腰椎骨折的治疗进展被引量:31
2017年
近年来,脊柱损伤特别是胸腰椎损伤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尤其是严重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神经损伤,治疗较为棘手。随着影像技术、内固定器械的发展及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挽救神经功能和恢复脊柱稳定性与运动功能同时,胸腰椎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的治疗出现了许多新理论和新技术。本文就胸腰椎骨折伴脊髓神经损伤的手术指征及时机、手术方案的选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闫廷飞孙晨曦杨勇贾连顺史建刚史国栋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脊髓神经损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