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变兰

作品数:3 被引量:6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丘陵区
  • 3篇辽东栎
  • 3篇黄土丘陵
  • 3篇黄土丘陵区
  • 3篇刺槐
  • 2篇生态系统
  • 2篇碳氮
  • 2篇栎林
  • 2篇辽东栎林
  • 1篇氮磷
  • 1篇氮磷比
  • 1篇碳氮比
  • 1篇碳汇功能
  • 1篇土壤
  • 1篇林地
  • 1篇林地土壤
  • 1篇净初级生产力
  • 1篇初级生产力

机构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鸟取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作者

  • 3篇杜盛
  • 3篇宋变兰
  • 2篇关晋宏
  • 1篇时伟宇
  • 1篇山中典和
  • 1篇闫美杰
  • 1篇李国庆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生态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黄土丘陵区刺槐、辽东栎林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被引量:53
2017年
黄土高原中部的丘陵沟壑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带,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是该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重建的重要措施。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和刺槐人工林是该地区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以黄土丘陵森林分布区边缘的两种主要森林类型为对象,通过采集林地不同深度土壤样品,对比分析两种林地土壤中碳、氮、磷含量的计量关系及垂直分布特征,旨在探明该区域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两种林地类型中,土壤有机碳与全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两种林地可用同一曲线进行拟合,说明特定土壤类型在同一区域其有机碳和无机碳相对含量基本稳定。(2)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比值在10左右,在不同土层深度无明显变化;而土壤全碳与全氮比值则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1 m以后呈现饱和曲线的变化趋势。(3)土壤氮磷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幂次型降低。
吕金林闫美杰宋变兰关晋宏时伟宇杜盛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碳氮比氮磷比
黄土丘陵区刺槐、辽东栎林碳氮密度及其分配特征被引量:4
2016年
选取黄土丘陵区刺槐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次生林2个典型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了各组分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与储量及分配特征。结果表明:刺槐和辽东栎林植被层的碳含量总体上呈现沿垂直方向的递减趋势,即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凋落物层;不同器官部位的碳含量呈现为:叶、干>枝>根,草本层地上部碳含量高于地下部。氮含量变化趋势不显著。辽东栎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165.86t/hm^2,高于刺槐林生态系统(138.93t/hm2),而两者的氮密度差异不大。两生态系统碳氮密度的各部分排序为土壤>乔木层>凋落物层>林下植被层,土壤层(0—100cm)的碳密度占生态系统碳库总量的51.1%~53.6%,而氮密度占71.4%~84.4%,表明控制水土流失对维持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及土壤固碳潜力至关重要。
宋变兰关晋宏杜盛
关键词:刺槐辽东栎生态系统黄土丘陵区
黄土丘陵区刺槐、辽东栎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特征被引量:8
2020年
保护自然植被和营造人工植被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重要措施,为定量阐明该区域典型植被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合理评估不同恢复植被措施的生态效益,选取了两种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刺槐人工林和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基于多年连续调查数据分析了其碳汇功能特征。采用以胸径和树高为基础变量的生物量方程估算了乔木层生物量;采用样方收获法测算了灌木、草本和凋落物现存量;依据两次样地调查的数据(间隔9年)和连续多年凋落物收集的数据,估算了两种森林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和固碳速率;再结合对两种林地土壤CO2排放的监测与分析结果进一步估算了两种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结果表明:刺槐林的生物量碳密度(67.63 t C/hm2)略低于辽东栎林(76.85 t C/hm2),林分内各组分碳密度仅在乔木叶部分差异显著。研究期间刺槐林和辽东栎林的生物量年均增长量分别为15.20,18.21 t/(hm2·a);植被层年均固碳量分别为7.57,8.91 t C/(hm2·a)。因刺槐林地的土壤异养呼吸速率低于辽东栎林地,故其碳汇功能相对较高。
孙美美宋变兰时伟宇山中典和李国庆杜盛
关键词:黄土丘陵区净初级生产力碳汇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