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贾敏

作品数:6 被引量:2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内皮
  • 3篇祖细胞
  • 2篇再内皮化
  • 2篇皮损伤
  • 2篇内皮化
  • 2篇内皮损伤
  • 2篇内皮修复
  • 2篇内皮祖细胞
  • 2篇CXCR4
  • 1篇地平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弹性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功能
  • 1篇血压
  • 1篇血症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高血压

机构

  • 5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5篇贾敏
  • 4篇陶军
  • 3篇夏文豪
  • 3篇李琰
  • 2篇苏晨
  • 2篇何江
  • 2篇张小勤
  • 1篇邵奕嘉
  • 1篇刘星
  • 1篇陈龙
  • 1篇苏晨
  • 1篇黎渐英
  • 1篇丁美琳
  • 1篇邹冬梅

传媒

  • 1篇中国运动医学...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 1篇中华高血压杂...
  • 1篇中西医结合护...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高醛固酮血症对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弹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PAs)与年龄、血压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EHs),探讨高醛固酮血症对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入选20例PAs、20例年龄和血压匹配的EHs、20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HSs)。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方法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应用袖带震荡技术检测肱动脉与胫后动脉之间的肱踝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结果与HSs相比,PAs及EHs的FMD明显下降[(4.97±1.35)%,(6.80±1.19)%比(11.34±1.47)%],baPWV明显升高[(1982.6±306.7),(1678.5±268.3)比(1257.9±152.6)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EHs比,PAs的FMD下降更明显[(4.97±1.35)%比(6.80±1.19)%],baPWV升高也更明显[(1982.6±306.7)比(1678.5±268.3)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s予螺内酯60~120 mg/d口服治疗4~6周后,FMD较治疗前明显升高[(9.03±1.64)%比(4.97±1.35)%],baPWV较治疗前明显下降[(1589.8±297.2)比(1982.6±306.7)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同年龄和血压水平的PAs与EHs相比较,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及动脉硬化程度更为严重,提示高醛固酮血症除了导致高血压外可能还具有额外的血管损伤作用。
丁美琳贾敏陈龙苏晨刘星陶军
关键词:醛固酮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动脉弹性
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血管再内皮化能力的影响及机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体外流体切应力对内皮祖细胞(EPC)再内皮化能力的影响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入选10名排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病史和临床证据的青年志愿者[(25.4±6.6)岁],抽取外周血20 m 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EPC。在体外采用生理范围(15 dyn/cm2)流体切应力处理培养的EPC不同时间(0,6,12,24 h),观察EPC体外的迁移、黏附能力的变化。通过建立裸鼠颈动脉拉脱损伤模型,观察流体切应力对志愿者EPC颈动脉内皮损伤修复能力的影响。用Realtime 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EPC表面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切应力影响内皮化的分子机制。【结果】体外切应力干预明显提高志愿者EPC体外的迁移、黏附能力,上调其颈动脉内皮损伤再内皮化能力(干预前:34%±6%;干预后:51%±8%;P<0.01)。而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显示干预后EPC表面的CXCR4信号通路明显上调(干预前:1.0;干预后:2.8±0.3;P<0.01)。【结论】体外流体切应力干预可能部分通过上调EPC表面CXCR4信号通路表达,提高其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能力。
夏文豪张小勤贾敏苏晨李琰陶军
关键词:切应力内皮损伤内皮化
运动改善衰老内皮祖细胞功能活性的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运动对衰老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功能活性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入选30名健康老年人(年龄:64.3±5.6岁),排除主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疾病史和临床证据,参与12周中等强度改良布鲁斯运动试验(每周3次,每次30 min,共12周)。运动前后抽取志愿者外周血20ml提取分离培养EPCs,比较EPCs体外迁移、粘附能力变化;通过建立裸鼠颈动脉拉脱损伤模型,观察运动对EPCs修复裸鼠颈动脉内皮损伤能力的影响。检测运动前后EPCs表面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2周的平板运动明显提高衰老EPCs体外的迁移、粘附及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能力(运动前:33.1%±6.2%;运动后:50.6%±7.1%;P<0.01)。EPCs表面的CXCR4信号通路明显上调(P<0.01)。结论:运动明显改善老年志愿者EPCs血管内皮损伤修复能力,其机制可能与EPCs表面的CXCR4信号通路密切相关。
夏文豪贾敏张小勤李琰何江余冰波陶军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内皮损伤内皮修复
拉西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内皮祖细胞内皮修复能力的影响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拉西地平对高血压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体外功能活性及在体再内皮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初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和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各10例,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成EPCs。培养7天后用不同浓度的拉西地平10、100以及1000nmol/L预处理,体外观察EPCs的迁移、黏附功能;建立裸小鼠颈动脉损伤模型,分别移植未处理与100nmol/L的拉西地平预处理的高血压病人外周血EPCs,在体观察EPCs的修复效能。用Realtime 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EPCs表面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拉西地平影响内皮化的分子机制。结果不同浓度的拉西地平预处理高血压病人外周血EPCs,体外迁移和黏附功能较未处理组明显增强,100nmol/L最为显著(p<0.05);100nmol/L的拉西地平预处理的EPCs在体再内皮能力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基因及蛋白水平检测显示,不同浓度的拉西地平处理后,EPCs表面的CXCR4表达增加,100nmol/L最为显著(p<0.001)。结论拉西地平明显改善高血压病人EPCs血管损伤修复能力,可能与CXCR4有关。
贾敏刘星余冰波邵奕嘉何江佟新竹李琰苏晨夏文豪陶军
关键词:高血压内皮祖细胞拉西地平再内皮化
腹膜透析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的构建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建立腹膜透析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为护理质量评价与监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文献查询法与临床调研的方式,总结出腹膜透析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及其计算公式与资料收集方法,采用德尔菲法对总结的结果进行论证与校正。结果确定腹膜透析专科护理质量敏感性指标为一级指标1项,二级指标2项,三级指标19项。结论腹膜透析专科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符合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邹冬梅贾敏黎渐英
关键词:腹膜透析护理质量终末期肾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