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小龙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水稻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2篇籼稻
  • 2篇粳稻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 1篇性状
  • 1篇性状差异
  • 1篇优质稻
  • 1篇载力
  • 1篇生态
  • 1篇生态环境
  • 1篇食味
  • 1篇穗部
  • 1篇内源
  • 1篇内源激素
  • 1篇籽粒
  • 1篇籽粒产量
  • 1篇文献数据
  • 1篇文献数据库
  • 1篇粒位
  • 1篇环境承载能力

机构

  • 4篇中国水稻研究...
  • 1篇江西农业大学
  • 1篇浙江环境监测...

作者

  • 4篇章林平
  • 4篇郑小龙
  • 3篇邵雅芳
  • 2篇陈铭学
  • 1篇牟仁祥
  • 1篇于永红
  • 1篇胡培松
  • 1篇魏祥进
  • 1篇方长云

传媒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广东化工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2
  • 1篇201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2002-2022年中国籼稻品质的时空分布和发展状况
2024年
为充分了解我国籼稻品质的时空分布和发展状况,收集2002-2022年种植于安徽、重庆、福建、广东、广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四川、浙江等12个省级行政区共70 146份籼稻样品,检测并分析稻米的粒长、整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表观直链淀粉含量、碱消值、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等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阐述我国籼稻品质的发展趋势。结果显示:河南和江苏的籼稻粒长相对较短,整精米率相对较高;广东和江苏的籼稻垩白度较低,1级透明度占比较高;浙江、江西和湖南的籼稻表观直链淀粉含量较高且品种间的差异较大;江苏、重庆和广东的籼稻碱消值较高。近10年来,籼稻粒长逐年变长,碱消值逐年变大,垩白度、透明度、表观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品种间的差异也越来越小。总体来看,近21年来,我国籼稻品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向着长粒、外观品质优和食味佳的方向发展。
邵雅芳郑欣朱大伟章林平牟仁祥郑小龙陈铭学
关键词:胶稠度蛋白质
粳稻穗部不同部位籽粒产量相关性状差异及其与内源激素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根据灌浆期水稻内源激素水平解析稻穗不同部位籽粒产量性状的差异。【方法】以相同环境下种植的嘉58等6个浙江省常规粳稻品种为实验材料,将稻穗籽粒按一次枝梗在主穗上的节点划分为稻穗上部、中部和下部籽粒,测定了不同部位籽粒水杨酸(SA)、脱落酸(ABA)、吲哚乙酸(IAA)和生物量的动态变化及收获后籽粒千粒重、整精米率、长宽比、胶稠度和碱消值等相关性状。【结果】籽粒在灌浆期内0~35 d处于持续增重状态,且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花后35 d各品种不同部位籽粒生物量的变异系数为1.66%~10.26%,35 d以后不同部位籽粒生物量的差距逐渐缩小但仍有差异,籽粒成熟后千粒重仍表现为上部籽粒(25.08~33.88g)>中部(24.04~32.49 g)>下部(23.46~31.78 g);不同部位间籽粒整精米率与长宽比略有差异,且千粒重与长宽比呈极显著正相关(r=0.89, P<0.01),与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68, P<0.01);在胶稠度、碱消值方面,品种间的差异显著大于部位间的差异;三种内源激素在不同部位籽粒中的差异均较为显著,且SA差异最为稳定,全周期不同部位间籽粒SA含量变异系数为0.59%~25.90%,ABA和IAA变异系数依次为1.35%~66.25%和0.16%~81.04%。不同部位SA含量在灌浆初期与末期正相反,前期表现为上部籽粒>中部>下部,末期却表现为下部籽粒>中部>上部。【结论】不同部位籽粒的内源激素及产量等相关性状差异均较为显著,激素含量差异以SA最为稳定。SA与ABA和IAA分别呈显著正相关(r=0.54, P <0.05)和极显著正相关(r=0.59, P<0.01),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r=-0.53, P <0.05),其与长宽比和整精米率也分别为极显著负相关(r=-0.66, P <0.01)和极显著正相关(r=0.95, P <0.01)。
郑小龙郑小龙滕颖章林平章林平邵雅芳魏祥进
关键词:粒位内源激素
中国优质稻品种品质及食味感官评分值的特征被引量:18
2022年
【目的】研究中国优质稻品种品质和食味感官评分值的差异性,阐明中国北方优质粳稻、南方优质粳稻和优质籼稻品种品质特征,挖掘与食味感官评分值(食味值)相关的理化指标,为中国稻米品质评价和优质稻品种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第三届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鉴会中来自30个省(市)的122份优质稻米样品为试验材料,按种植区域分为北方粳稻(38份)、南方粳稻(15份)和籼稻(69份)3个品种类型。通过测定稻米外观品质、米粉糊化特性、蛋白质含量和食味感官评分值等指标,阐明稻米理化指标与食味品质间的关系。同时,按食味值大小分别将三大类稻米分成高(≥90)、中(80-90)和低(<80)3种食味类型,并比较分析不同类别不同食味类型稻米品质的差异性。【结果】北方粳稻可分为高和中2种食味类型。与中食味类型相比(P<0.05),高食味类型稻米的长宽比较小(低0.2),蛋白质含量较低(低0.32 g/100g),峰值黏度较高(高145 cP),消减值较低(低134 cP),米饭硬度较低(低16 g),黏度较高(高70 g),弹性较大(高0.04%)。南方粳稻可分为高、中和低3种食味类型。与低食味类型相比(P<0.05),高食味类型稻米的垩白度稍高(高0.65%),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较低(分别约低4.0和0.92 g/100 g),峰值黏度较高(高314 cP),崩解值较高(高259 cP),最终黏度低(低260 cP),消减值较低(低574 cP),米饭黏度较高(高261 g)。籼稻可分为高、中和低3种食味类型。与低食味类型相比(P<0.05),高食味类型籼稻粒形细长,外观更优,蛋白质含量较低(低0.45 g/100 g),崩解值较高(高115cP),消减值较低(低157 cP),米饭硬度较低(低46 g),黏度较高(高107 g)。【结论】中国优质稻品种中,北方粳稻高食味类型品种外观晶莹剔透(垩白度小于1%),蛋白质含量低(6 g/100 g左右),米饭软硬适中,弹性高(0.6%左右);南方粳稻高食味类型品种外观较好,直链淀粉含�
朱大伟章林平陈铭学方长云于永红郑小龙邵雅芳
关键词:优质稻北方粳稻籼稻
国际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文献计量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以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数据库为数据源,对2002年至2011年在SCIE公开发表的环境承载力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旨在了解国际环境承载力研究水平和科研成果,分析科研领域对国际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水平及今后的研究思路。
郑小龙周菁清章林平
关键词:生态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文献数据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