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婧

作品数:7 被引量:95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糖尿
  • 6篇糖尿病
  • 6篇玻璃体
  • 5篇视网膜
  • 5篇视网膜病
  • 5篇视网膜病变
  • 5篇手术
  • 5篇网膜
  • 5篇康柏
  • 5篇病变
  • 4篇糖尿病视网膜
  • 4篇糖尿病视网膜...
  • 4篇糖尿病视网膜...
  • 4篇注射
  • 3篇增生
  • 3篇水肿
  • 3篇体腔
  • 3篇腔注射
  • 3篇联合玻璃体腔...
  • 3篇内界膜

机构

  • 5篇天津市眼科医...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淄博市妇幼保...

作者

  • 7篇陈松
  • 7篇郭婧
  • 5篇何广辉
  • 5篇李翠萍
  • 5篇王萍
  • 3篇王健
  • 3篇武斌
  • 1篇楚艳华
  • 1篇王昀
  • 1篇韩泉洪
  • 1篇韩颖
  • 1篇张惟
  • 1篇李君慧

传媒

  • 2篇临床眼科杂志
  • 2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巩膜扣带手术和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不同分期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观察巩膜扣带手术(SBP)和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不同分期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RD)的疗效。方法临床确诊为FEVR合并RRD的19例患者2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FEVR分期3A期7只眼,4A期4只眼,4B期6只眼,5期3只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B级5只眼,c1级2只眼,C2级3只眼,C3级7只眼,D1级3只眼。所有患眼均存在与视网膜脱离相关的视网膜裂孔。根据FEVR分期和PVR分级、视网膜裂孔位置、视网膜脱离范围选择SBP或PPV。20只眼中,行SBP(SBP组)、PPV(PPV组)各10只眼。SBP组、PPV组患眼平均最小分辨角对数(10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分别为0.60±0.32、1.81±0.53。SBP组患眼手术中冷冻视网膜裂孔及变性带,巩膜穿刺排放视网膜下液。PPV组患眼手术中彻底清除玻璃体并剥除视网膜前膜,硅油填充。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0.20±7.25)个月。观察两组患眼最终视网膜复位情况、BCVA及不同手术方式的手术次数。结果两组患眼最终视网膜复位率均为100.0%。SBP组、PPV组患眼平均logMARBCVA分别为0.34±0.32、1.42±0.64。与手术前平均logMARBCVA比较,SBP组患眼logMAR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2,P=0.017);PPV组患眼logMAR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12,P=0.103)。SBP组、PPV组患眼平均手术次数分别为(1.10±0.32)、(2.20±0.42)次。两组患眼平均手术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88,P=0.000)。结论PVRC3级以下,FEVR分期4A期以下者,SBP视网膜复位率高,手术次数少,视力恢复较好。PVRC3级及以上,FEVR分期4B期及以上,PPV视网膜复位率高,但手术次数多,视力预后较差。
何广辉陈松王健武斌王萍郭婧李翠萍韩泉洪楚艳华韩颖
关键词:巩膜扣带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或雷珠单抗治疗严重PDR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9
2017年
背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RS)是治疗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重要手段,术前行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辅助VRS治疗PDR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不同抗VEGF药物对VRS辅助作用的差异尚不清楚。目的观察术前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对严重PDR患眼行VRS治疗效果的影响,并比较康柏西普和雷珠单抗2种不同抗VEGF药物对VRS辅助作用的差异。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就诊于天津市眼科医院并确诊为严重PDR行微创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的患者96例98眼的临床资料。根据VRS术前3 d是否注射抗VEGF药物将患者分为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组31例32眼、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组30例31眼和单纯VRS治疗组35例35眼,3个组患者基线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医生完成,观察并记录3个组患眼玻璃体切割手术时间、术中电凝使用、严重出血及医源性裂孔发生情况。手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随访(3.51±0.59)个月,对比分析3个组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IVC治疗组、术前IVR治疗组和单纯VRS治疗组患眼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84.84±11.03)、(83.45±14.24)、(104.57±13.42)min,术前IVC治疗组、术前IVR治疗组平均手术时间较单纯VRS治疗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622、6.604,均P〈0.01)。术前IVC治疗组和术前IVR治疗组患眼术中电凝使用率分别为31.25%和29.03%,均显著低于单纯VRS治疗组的60.0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558,P=0.018;χ^2=6.359,P=0.012)。术前IVC治疗组、术前IVR治疗组和单纯VRS治疗组术中严重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5.63%、12.90%和42.86%,术前IVC治疗组和术前IVR治疗组术中严重出血发生率�
郭婧陈松王昀梁旭
关键词: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不同联合手术方式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性及并发症被引量:25
2017年
目的:评价不同的联合手术方式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有效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PDR患者72例82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联合方式不同,分为A组28眼,行玻璃体切割术,同期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B组24眼,行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及玻璃体切割术,同期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C组30眼,Ⅰ期行玻璃体切割术,Ⅱ期行硅油取出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3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12mo。A组、B组、C组的术后平均LogM AR BCVA分别为1.007±0.455、1.000±0.482、1.033±0.531,3组较术前均有较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66、5.113、5.496,P<0.05)。A组、B组和C组的术后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70,P=0.195)。术后并发症:A组发生前房渗出性反应6眼,一过性高眼压5眼,黄斑水肿1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2眼,玻璃体再出血2眼;B组发生一过性高眼压4眼,玻璃体再出血1眼。C组发生前房渗出性反应1眼,一过性高眼压10眼,玻璃体再出血3眼。3组间前房渗出性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56,P=0.008),A组与B组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4,P=0.016);A组与C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69,P=0.035)。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在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两种联合方式均可较早恢复患者视力,避免再次行白内障手术。同期联合方式与二期联合方式相比,术中观察眼底清晰,便于后节操作;同期联合方式前房渗出性反应较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能减轻同期联合方式的前房渗出性反应。
王萍陈松何广辉郭婧李翠萍
关键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割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内界膜剥除联合或不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顽固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对比观察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对比观察内界膜剥除联合或不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顽固性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临床确诊为继发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顽固性黄斑水肿并行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的患者36例(36只眼)纳入研究,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组(联合组)16例(16只眼)和单纯内界膜剥除组(对照组)20例(20只眼)。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1、3、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视网膜厚度降低明显,视力提高快,手术后1、3、6个月平均CMT分别为(343.13±74.50)μm、(300.50±60.82)μm、(267.88±56.30)μm,手术后平均CMT和logMAR BCVA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后1个月视力提高不明显,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手术后1、3、6个月视网膜厚度逐渐降低,分别为(406.10±94.84)μm、(327.65±88.91)μm、(275.30±61.09)μm。组间比较,联合组手术后1个月平均logMAR BCVA和CMT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能更有效促进顽固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吸收,提高患者视力。
郭婧陈松何广辉王健武斌李翠萍王萍李君慧
关键词:糖尿病黄斑水肿玻璃体切除术内界膜
内界膜剥除联合或不联合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顽固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疗效对比观察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对比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内界膜剥除与单纯内界膜剥除治疗顽固性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将临床确诊为继发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顽固性黄斑水肿并行内界膜剥除术治疗的患者36例(36只眼)纳入研究,将患者分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内界膜剥除组(联合组)16例(16只眼)和单纯内界膜剥除组(对照组)20例(20只眼)。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1、3、6个月时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视网膜厚度降低明显,视力提高快,手术后1、3、6个月平均CMT分别为(343.13±74.50)μm、(300.50±60.82)μm、(267.88±56.30)μm,手术后平均CMT和log MAR BCVA与手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后1月视力提高不明显,与手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7)。手术后1、3、6个月视网膜厚度逐步降低,分别为(406.10±94.84)μm、(327.65±88.91)μm、(275.30±61.09)μm。组间比较,联合组手术后1个月平均log MAR BCVA和CMT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联合内界膜剥除能更有效促进顽固性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吸收,提高患者视力。
郭婧陈松何广辉王健武斌李翠萍王萍李君慧
关键词:糖尿病黄斑水肿内界膜
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剥除治疗严重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
目的 探索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MIV)联合或不联合内界膜(ILM)剥除治疗严重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黄斑水肿(,ME)的临床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经临床检查确诊为伴DME的PDR患者69例69只眼,根据手术方...
陈松郭婧
关键词:黄斑水肿内界膜
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中注射康柏西普辅助治疗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被引量:14
2018年
目的观察并分析微创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RS)术中注射康柏西普对严重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非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纳入2015年6月至2016年3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严重PDR患者57例60眼,按照VRS术中是否注射康柏西普分为康柏西普注射组和对照组。康柏西普注射组患者VRS术毕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ml,对照组仅行VRS。2个组手术操作均由同一医生完成,术后随访6-10个月。对比分析2个组术后一过性高眼压、早期和晚期玻璃体积血(VH)复发率、视网膜前增生膜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和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等并发症,术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最佳矫正视力(BCVA)情况。结果康柏西普注射组早期VH发生率为6.7%(2/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4);2个组发生晚期VH者分别有1眼和3眼,发生率分别为3.3%和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P>0.05)。2个组术后一过性高眼压、视网膜前增生膜和NVG等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69、0.22、2.07,均P>0.05)。康柏西普注射组CRT变化值较对照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P<0.05)。2个组术后1个月、6个月平均LogMAR BCVA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后6个月2个组平均LogMAR BCV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严重PDR患者VRS术中注射康柏西普可使术后早期VH发生率降低,CRT变薄,患者术后视力提高。
李翠萍陈松陈松何广辉何广辉张惟王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