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超
- 作品数:26 被引量:95H指数:3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肝炎后肝硬化食管动力的变化被引量:3
- 2002年
- 探讨肝炎后肝硬化食管动力的变化。 4 0例肝炎后肝硬化 (非食管静脉曲张和轻、中、重度静脉曲张各 10例 )患者和 2 0名健康自愿者行食管测压检查。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在各组间均无差异 (P值均 >0 0 5 )。食管体部远端蠕动波幅 (PA)、时间 (PD)差异有显著性 (P值均 <0 0 5 ) ,其中EV组和中、重度EV组较NC组PA显著降低、PD明显延长 (P <0 0 5~ <0 0 1)。食管体部近、远端蠕动传导速度 (PV)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0 0 1)。在食管近端 ,EV组较NC组和NEV组明显减慢 (P <0 0 1~ <0 0 5 ) ,而在远端 ,EV组较NC组 ,重度EV组较轻、中度EV组PV也显著减慢 (P <0 0 5~ <0 0 1)。肝炎后肝硬化 (尤其是中、重度静脉曲张 )患者的食管动力变化主要是食管体部运动功能的异常 。
- 徐章王一平吴俊超杨丽赵颖
- 关键词:肝炎后肝硬化食管测压食管动力
- 胃食管酸返流与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关系被引量:3
- 1998年
- 为了解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胃食管返流情况,采用24小时pH监测43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食管pH动态变化,并对比出血组(25例)与未出血组(18例),发现:①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返流阳性率达628%(27/43)。②出血组(18/25)与未出血组(9/18)比较无显著差别(p<01)。③总返流次数出血组(40353±16250),明显多于无出血组(20410±19750)(p<005)。④长于5分钟返流次数:出血组(90±881),无出血组(48±265)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⑤pH<400的总时间(分钟):出血组(37375±18570),无出血组(11325±8580),两组比较(p<005)。⑥不同静脉曲张程度的比较:重度曲张总返流次数明显多于中度曲张(p<005)。结论:①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存在胃食管酸返流,且与静脉曲张程度呈正相关;
- 吴俊超林世富杨丽王一平
- 关键词:胃食管返流食管静脉曲张出血
- 消化道胶囊内窥镜视频的纵览图生成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消化道胶囊内窥镜视频的纵览图生成方法。该纵览图生成方法通过将图像进行多次旋转后,在色度和亮度分量上来分别确定图像的最佳色度旋转角度和最佳亮度旋转角度,然后从最佳色度旋转角度和最佳亮度旋转角度中选择最合适的...
- 杨锦林甘涛吴俊超朱林林
- 文献传递
- 雷尼替丁加西沙必利与雷尼替丁治疗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疗效研究被引量:3
- 1997年
- 将49例有胃食道反流症状、食道pH监测有病理性胃食道反流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25例有内镜下食道炎)。一组用雷尼替丁(300mg,2次/d)加西沙必利(5mg,3次/d)(n=25);另一组单用雷尼替丁(300mg,2次/d)(n=24)治疗,疗程4周。结果显示:胃食道反流症状的好转率分别为88.00%、58.33%(P<0.05);食道pH值有效率分别为92.00%、54.17%(P<0.05);内镜下食道炎的愈合率分别为84.62%、50.00%(P>0.05)。以上结果表明: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与促动力剂合用是控制胃食道反流性疾病的最佳方法之一。
- 杨丽李朝英吴俊超王一平王维
- 关键词:雷尼替丁西沙必利胃食管反流消化道疾病
- EUS及ME-NBI判断早期食管癌浸润深度准确性的392例分析
- 王一岚王淑妍吴俊超甘涛马洪升杨锦林
- 上消化道息肉结扎与高频电切和微波治疗法对照研究
- 1999年
- 为探讨结扎疗法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和优缺点,对我院近年采用结扎法80例次与高频电切46例次、微波法28例次治疗上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并发症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结扎法与高频电切全部一次治愈,而微波法仅64%一次治愈,36%需第二次治疗。②结扎法并发症较高频电切轻。提示结扎法是一有效而安全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吴俊超林世富王一平
- 关键词:上消化道息肉结扎高频电切微波治疗胃肿瘤
- 硬化与套扎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疗效的评价被引量:10
- 1999年
- 报道硬化剂和套扎治疗102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治疗效果。在急诊止血硬化组和套扎组成功率分别为867%和90%(P>005),治疗后曲张静脉消失或变细的有效率硬化组和套扎组分别为889%和947%(P>005),并发症的发生率在硬化组和套扎组分别为296%和157%(P<0025)。本研究结果提示:硬化术和套扎术是治疗食管静脉曲张两种有效内镜下治疗方法,无论在急诊或择期治疗具有相同的治疗效果,但硬化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套扎治疗发生多,临床医生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内镜治疗的方式。
- 王一平吴俊超林世富邹天然
- 关键词: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门脉高血压
- 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治疗后再出血临床分析被引量:2
- 1999年
- 为探讨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治疗后再出血的规律及相关因素,对75例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治疗后患者,随访5~24个月,对25例再发出血的患者进行分析。本组再发出血率为33%,半年内再发者占837%,小量出血者占488%,21例39次再出血,经积极治疗好转,4例无效死亡。结论:①再发出血与静脉曲张消失和基本消失率低、术前是否行脾切除及术后胃食管酸反流阳性有关,②结扎后宜每3月复查一次及时处理静脉曲张复发以减少再出血机会。
- 吴俊超王一平王维林世富
- 关键词:食管静脉曲张结扎治疗再出血
- 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病变提升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效率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讨内镜下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病变伴远端弥漫性结直肠炎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意义。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收集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有符合条件的远端结直肠弥漫性炎性病变患者,内镜下有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改变的患者为观察组,无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改变的患者为对照组。结合两组患者的病史、内镜检查结果、病理结果及半年后肠镜复查结果,分析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病变对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的意义。结果共纳入120例内镜下远端结直肠弥漫性炎性病变患者,其中观察组29例患者,28例(96.5%)确诊溃疡性结肠炎;对照组91例患者,71例(78.0%)确诊溃疡性结肠炎。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病变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特异性95.2%,敏感性为28.3%,观察组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率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5%vs 78.0%,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内镜下阑尾孔周围点片状炎性病变伴远端结直肠弥漫性炎性病变提高了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效率。
- 邓澎张淼潘攀吴俊超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
- 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套扎治疗
- 1995年
- 本文报告了我院1994年2月~12月,对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17例,在内镜下行套扎治疗的情况。男10例,女7例,年龄38~65岁,平均51岁。重度静脉曲张15例,中度2例。共套扎104个圈。每例套扎1~3次,1例于套扎3天后再出血,经抢救止血。1例在套扎10天后再出血,抢救无效死亡,余15例均止血成功,7~14天后内镜复查,套扎组织脱落,局部有浅溃疡形成,随访1~2月未见再出血,内镜复查时可见曲张静脉均有明显萎缩或消失。
- 邹天然王一平吴俊超
- 关键词: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套扎术内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