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超
- 作品数:9 被引量:34H指数:3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细胞因子风暴易发因素的检测和动态监测对重型和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控作用被引量:13
- 2020年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2003年发生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有相似之处,但前者发生机制尚未阐明。现有证据提示,细胞因子风暴暴发过程与病毒感染的重症肺炎患者临床进程有潜在关联。现尝试借鉴SARS研究经验,结合细胞因子风暴暴发过程,探索COVID-19重型患者的临床进程。探讨动态监测细胞因子风暴对评估COVID-19患者病情的作用;并检测细胞因子风暴易发因素,用于及早预测病情由轻型转化为重型的潜在风险,从而为早期诊断和提早干预重型COVID-19提供线索。
- 严雨晨赵超牛辰牛辰荣星喻邬永琳
- 关键词:冠状病毒感染病情评估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医务工作者的自我心理防护被引量:5
- 2020年
- 近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成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量医务工作者积极投入应对疫情的战役,在承担繁重工作的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本文分析在重大传染病疫情下,一线医务工作者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并提出自我解决的方案,这将有助于医务人员以良好的情绪状态投入防疫和抗疫工作。
- 王雅萍张敏李敏张震潘婷婷赵超
- 关键词:心理健康疫情
- 细菌鞭毛蛋白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1年
- 鞭毛是位于某些细菌菌体表面细长呈波状弯曲的具有运动功能的蛋白质附属丝状物,不仅在细菌的运动与致病能力中起到重要作用,而且参与宿主多种免疫调节。鞭毛蛋白(flagellin)是形成鞭毛细丝主要部分的结构蛋白,可以被宿主细胞的Toll样受体5(TLR5)等受体识别,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目前,鞭毛蛋白因其免疫激活作用被广泛应用于新型免疫佐剂的研究,而其炎症抑制作用也在对抗免疫病理损伤方面具有良好前景。本文将对鞭毛蛋白的基本结构功能、宿主识别机制及其对宿主免疫系统起到的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 肖振明赵超邬永琳徐俊
- 关键词:细菌鞭毛蛋白免疫调节
-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对细胞脂质合成作用的研究被引量:2
- 2020年
-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合成的蛋白调节细胞脂质代谢的研究不断被报道,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与脂质代谢的相互调控研究较少,且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对细胞转录组学的分析,揭示HBsAg对脂质代谢的调控机制。选用稳定表达HBsAg的细胞系HepG2-S-G2与其对照细胞系HepG2-neo-F4进行转录组学分析。利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分别检测重要差异基因OXCT1和CYP4F3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差异。为验证HBsAg促进脂质合成上调的表型,对两种细胞系进行油红O染色并检测细胞脂肪酸、总胆固醇水平。进一步对稳定转染HBV的细胞系HepG2.2.15进行降脂处理,以观察细胞上清液中HBsAg与脂质合成之间是否存在相互调控。结果显示,参与脂质代谢的差异基因发生显著变化,提示HBsAg引起了宿主细胞脂质合成途径的上调和消耗途径下调。定量PCR结果显示,相对于HepG2-neo-F4细胞,HepG2-S-G2细胞的3-酮酸辅酶A转移酶1(3-oxoacid CoA-transferase 1,OXCT1)mRNA水平升高约9倍,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CYP4F3基因在HepG2-S-G2细胞中转录相对下调。WB结果显示,OXCT1和CYP4F3蛋白表达均出现相应的显著上调或下调,并且趋势与转录组分析一致。油红O染色以及细胞脂肪酸、总胆固醇水平检测结果证实HepG2-S-G2细胞中脂滴更明显,且游离脂肪酸和总胆固醇均显著升高。降脂处理结果显示细胞上清液中HBsAg显著降低。上述结果表明,HBsAg可上调脂质代谢、促进脂质合成,提示降脂可能成为抑制HBsAg的潜在有效途径。
- 荆沙马泽林赵超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脂质代谢转录组学
- 高血压患者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的易感性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用药探讨
- 2020年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引起的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呈现出两个高比例态势,一是病毒感染者合并高血压比例较高;二是合并高血压的病毒感染者发展为重症和危重病例的比例高。这提示病毒感染与高血压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这一特殊群体的合理用药提出了需求。本文通过分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即SARS-CoV-2的功能性受体与ACE之间的平衡关系,探讨高血压与病毒易感性之间的联系,以及高血压人群罹患COVID-19可能的发病规律。由于高血压群体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的应用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从药理学和病原学角度进行分析,对该人群病毒感染前后的高血压用药给出指导建议,以供临床参考。
- 顾可羿汪慧菁赵超
- 关键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
- 从菌群和免疫的角度理解2019新型冠状病毒增龄易感的潜在机制被引量:1
- 2020年
- 2019年12月下旬,多家卫生机构报告了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流行病学相关的不明原因肺炎患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集了暴发早期的标本,确定了肺炎的来源,并在肺炎患者中检测到1种新型冠状病毒——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1])。2020年1月24日,国内首次报告了2019-nCoV^([1]),随后世界卫生组织将该毒感染引起的肺炎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 邬永琳赵超杨浩肖振明
- 关键词:肺炎患者卫生机构冠状病毒病
- 从肠道菌群角度认识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发病机制被引量:11
- 2019年
- 过去10年中,人们逐渐认识到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及菌群平衡在维护宿主健康中发挥的作用。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一系列的生化、免疫和生理功能环节与宿主进行交流,从而影响宿主的稳态和健康。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易感性和发展过程受年龄、遗传和表观遗传等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肠道微生物群的紊乱(组成改变和易位)与神经系统疾病(AD)有关,胃肠道通过肠脑轴与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沟通,包括对神经的直接作用、内分泌途径和免疫调控方式。动物模型、粪便菌群移植及益生菌干预为肠道菌群与AD的相关性提供了证据。外漏的细菌代谢产物可能直接损害神经元功能,也可能诱发神经炎症,促进AD的发病。本文主要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群与AD的关联和作用机制,以期为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结构预防AD的可能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 王虹牛辰汪慧菁赵超
- 关键词:肠道菌群阿尔茨海默病神经递质神经炎症
- 从肠道菌群角度再认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致病机制中的潜在作用被引量:2
- 2020年
- 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病原学和临床表现多有报道。该病在病原学和临床表现上与发生在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有诸多相似性。本文通过对比两者异同,尝试从其共同受体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2,ACE2)角度,提出并探讨患者肠道菌群可能参与其致病的潜在机制,旨在为深入探索新型冠状病毒,即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的致病机制及加速研发重症肺炎预测指标提供一种可能的新思路。
- 杨浩邬永琳荣星喻严雨晨汪慧菁牛辰赵超
- 关键词:肠道菌群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