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喆
- 作品数:81 被引量:258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气工程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持续肺动脉高压新生儿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状态下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策略的研究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新生儿持续肺动脉高压(persisten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of newborn,PPHN)患儿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ECMO)治疗状态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ental arteriosus,PDA)的治疗策略。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儿童外科重症监护科收治的需要ECMO治疗的PPHN合并PDA新生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心脏超声观察患儿在ECMO治疗过程中动脉导管分流的变化及治疗、预后情况。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患儿45例,男33例,女12例,ECMO治疗时日龄5.5(1.0,10.0) d,体重(3 320±490) g;其中动脉导管双向分流40例,右向左分流5例。ECMO治疗后48 h 动脉导管自然闭合30例,使用布洛芬药物关闭导管9例,药物无效改手术结扎4例,直接外科手术结扎2例。6例PDA结扎手术日龄(6.0±1.4) d,手术时间(90.0±42.4)min,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死亡病例。顺利撤离ECMO 34例,顺利出院29例,放弃治疗5例,死亡11例。结论 ECMO治疗过程中患儿肺动脉压降低,多数患儿动脉导管自然闭合或经布洛芬治疗后闭合;对于持续开放的有显著血流动力学影响的PDA患儿,需要考虑外科手术,ECMO治疗下行PDA结扎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 王辉王刚陈曦洪小杨刘颖悦赵喆周更须
- 关键词:肺性婴儿体外膜肺氧合外科动脉导管未闭
- 神经来源天然细胞外基质的制备方法及生物相容性评价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因其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以及具有细胞识别及黏附位点等优势而广泛用作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探讨神经来源天然ECM的制备方法及用于神经组织工程支架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新鲜犬坐骨神经10根,采用低渗冻融、机械粉碎、差速离心法制备神经ECM。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形态特征;Ⅰ型胶原、层粘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其组成成分,并用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检测其去细胞程度;行天狼猩红、番红O、甲苯胺蓝染色,对其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生化定量检测神经ECM中总胶原和葡萄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的含量;将大鼠背根神经节和大鼠雪旺细胞分别与神经ECM膜共培养,采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神经组织以及细胞在ECM膜上的生物相容性。结果扫描电镜观察示神经ECM为直径30~130nm的二维纳米微丝。免疫荧光染色示Ⅰ型胶原、层粘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染色均呈阳性;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提示神经ECM去细胞完全。组织化学染色示天狼猩红、番红O、甲苯胺蓝染色均呈阳性。生化成分定量检测神经ECM总胶原含量为(114.88±13.33)μg/mg干重,与正常神经组织的(54.07±5.06)μg/mg干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ECM的GAG含量为(17.52±2.34)μg/mg干重,与正常神经组织的(25.25±1.56)μg/mg干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鼠背根神经节培养7d后,可见神经丝蛋白200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大鼠雪旺细胞培养2d后,可见S100免疫荧光染色呈阳性。结论神经ECM富含Ⅰ型胶原、层粘连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成分,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一种理想的神经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王玉彭江赵喆黄靖香赵斌张莉眭翔许文静陈继凤卢世璧
- 关键词:神经组织工程细胞外基质生物相容性背根神经节雪旺细胞
- 危重患儿体外膜氧合二级转运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体外膜氧合(ECMO)支持危重患儿二级转运的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队列分析。收集5家ECMO中心和中国儿科体外生命支持联盟数据库中于2019年5月至2024年5月的222例ECMO转运患儿病例资料,根据转运性质分为初级转运组和二级转运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一般情况、ECMO支持原因、转运距离、转运前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预后和并发症等资料。结果222例ECMO转运患儿中男135例、女87例,年龄3.0(0.2,7.0)岁,初级转运组202例,二级转运组20例,二级转运患儿均在当地尝试撤离ECMO失败后启动二级转运。二级转运组患儿ECMO支持年龄、切开置管比例、循环支持比例、支持前乳酸水平均高于初级转运组[7.0(2.8,10.0)比3.0(0.2,6.0)岁、55.0%(11/20)比3.6%(7/202)、80.0%(16/20)比41.6%(84/202)、(10±4)比(7±6)mmol/L,Z=3.41,χ^(2)=66.31、10.99,t=2.24,均P<0.05]。二级转运组循环支持患儿转运前的血管活性药物指数、呼吸支持患儿氧合指数高于初级转运组(83±33比82±68、51.0±1.8比37.4±10.2,t=2.36、2.63,均P<0.05),两组患儿性别、转运距离、ECMO前肌酐、动脉血气碱剩余值及ECMO转流时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转运过程中均未发生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二级转运组有2例患儿接受心脏移植,1例接受射频消融。两组患儿总体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5.0%(9/20)比55.4%(112/202),χ^(2)=1.15,P>0.05]。结论儿科ECMO二级转运过程中并未增加病死率及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发生率,当地无法得到有效治疗的ECMO患儿,二级转运转至高级ECMO中心,可以获得进一步的治疗机会。
- 赵喆程晔吴小红刘颖悦李迈何小钰程文哲王风郭予雄张明霞黄国栋陆国平陈雨晗方柯南洪小杨
- 关键词:体外膜氧合作用病人转送多中心研究
- 中国大陆儿科体外膜肺氧合转运的多中心调查分析被引量:13
- 2019年
- 目的介绍中国大陆儿科体外膜肺氧合(ECMO)转运现状并探讨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4个ECMO团队转运的48例患儿(ECMO转运组)的基本信息、ECMO支持模型、撤机率、成活率等病例资料,并与同期院内接受ECMO支持的57例患儿(院内组)进行比较,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或χ^2检验。结果4家医院共完成了48例儿科重症ECMO转运,全部为陆地救护车转运,转运距离为(435±422)km,患儿ECMO转运途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3%(6例),无转运途中死亡病例。转运前后患儿的乳酸、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血氧饱和度(Sa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0(2.0,7.5)比3.0(1.5,6.0)mmol/L,Z=-1.579,P>0.05;112(47,405)比166(122,240)mmHg(1 mmHg=0.133 kPa),Z=-0.104,P>0.05;0.97±0.02比0.96±0.03,t=1.570,P>0.05],转运前后患儿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p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8)比(42±5)mmHg,t=2.687,P<0.05;7.3±0.2比7.5±0.2,t=3.379,P<0.05]。48例儿科ECMO转运病例中总撤机率73%(35例),存活率67%(32例)。转运存活组和转运死亡组的人群构成(新生儿/非新生儿)、ECMO支持模式(静脉-静脉模式/静脉-动脉模式)、转运距离、转运时间、ECMO支持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7/25比2/14,χ^2=0.615,P>0.05;4/28比2/14,χ^2=0,P>0.05;(405±404)比(493±465)km,t=0.525,P>0.05;(5±4)比(5±5)h,t=0.388,P>0.05;166(128,239)比187(52,405)h,Z=-0.104,P>0.05;3/32比3/16,χ^2=0.734,P>0.05]。存活组ECMO转运前最高乳酸值显著低于死亡组[(5±5)比(8±6)mmol/L,t=2.151,P<0.05]。48例儿科ECMO转运组与同期57例儿科ECMO院内组进行比较,两组患儿的人群构成(新生儿/非新生儿)、支持模式(静脉-静脉模式/静脉-动脉模式)、支持类型(呼吸支持/心脏支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39比15/42,χ^2=0
- 洪小杨程东良林茹史长松闫钢风赵喆刘颖悦栗志利于强张晓娟邢燕陆国平封志纯
- 关键词:体外膜氧合作用多中心研究危重病
- 重症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的建立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3)被引量:19
- 2023年
- 重症患者在血液净化血管通路的建立与应用中存在其自身特点,为指导这一特殊人群的血液净化临床工作,中国重症血液净化协作组组织专家制定了重症患者血液净化血管通路建立与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协作组通过组织专家系统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专家临床经验,列出重症患者血液净化过程中的血管通路问题,设计专家函询表,应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和专家会议法对各个条目进行修改、完善,最终在六个方面47个条目达成共识,为临床医护人员实施重症血液净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中国重症血液净化协作组杨荣利赵举洪小杨陈伟明陈秀凯高恺韩世权李昌斌刘国梁刘松桥陆国平邱占军苏晓蕾田仁斌王义吴国志邢志群张宏民赵喆
- 关键词:血液透析滤过血管通路
- 化学去细胞异体神经移植修复鼠全面神经的实验研究
- 2011年
- 目的利用具有"一主干多分支"特征的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CEAN)修复大鼠面神经缺损并评价修复效果。方法取成年SD大鼠双侧面神经进行去细胞同种异体面神经制备和自体面神经冻融处理并进行结构评价。取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制备大鼠左侧面神经10 mm缺损模型,随机分成3组(n=10),分别为采用自体神经移植组(A组)、去细胞同种异体面神经移植(CEANA)组(B组)和自体神经液氮冷冻组(C组),术后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结果利用化学法可制备出保留天然成分和空间结构的具有"一干多支"特征的CEAN。术后12周,A组、B组有髓神经纤维总数均优于C组(P<0.05),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留天然成分和空间结构的具有"一干多支"特征的CEANA可用于修复大鼠全面神经缺损的治疗,具有同自体神经移植相似的修复效果。
- 赵斌杨昱詹胜锋彭江王玉赵喆任志午张莉许文静卢世璧
- 关键词:周围神经化学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
- 新生儿经颈内静脉-颈总动脉置管建立体外膜氧合的操作经验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回顾总结新生儿经颈内静脉-颈总动脉置管建立体外膜氧合(ECMO)的操作经验。方法以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本院儿童重症监护室经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建立ECMO的37例新生患儿为研究对象。男性27例,女性10例。置管时中位年龄2 d(1~26 d),体质量2.6~4.1(3.3±0.4)kg。原发疾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16例;新生儿胎粪吸入综合征12例;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7例;先天性膈疝2例。37例患儿均经右侧颈内静脉-颈总动脉置管,采用静脉-动脉(V-A)ECMO模式。结果静脉插管型号8~12 F,深度6.5~9.0 cm;动脉插管型号8~10 F,深度1.5~2.5 cm。ECMO支持时间5.5 d(1~18 d)。24例患儿成功撤除ECMO。置管相关并发症:静脉插管位置不当需调整插管深度2例。插管位置出血1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通过细致熟练的操作和ECMO团队的协作,可以安全高效的对新生儿经颈内静脉-颈总动脉置管建立ECMO,降低置管相关的并发症。
- 王刚洪小杨王辉赵喆周更须
- 关键词:新生儿体外膜氧合颈内静脉颈总动脉置管
- 体外冲击波干预骨质疏松合并骨关节炎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ESW)对伴有骨质疏松的骨关节炎的干预效果,为体外冲击波治疗临床骨质疏松合并骨关节炎患者提供依据。方法:40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对照组(A组),假手术+OA组(B组),OVX组...
- 王前源刘军赵喆邢更彦
-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关节炎体外冲击波
- 一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肠道菌群动态变化及阴沟肠杆菌耐药性研究
- 2022年
- 【目的】观察一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双胞胎新生儿在接受手术及抗生素治疗前后的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探究患儿肠道内阴沟肠杆菌在治疗期间耐药性如何发生改变。【方法】通过采集患儿在不同治疗阶段的粪便样本,进行培养组学和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同时,从双胞胎哥哥不同治疗阶段的粪便样本中分离得到10株阴沟肠杆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结果】培养组学结果显示使用抗生素导致术前粪便样本丰富度降低,仅可分离获得肠球菌属、不动杆菌属和肠杆菌属;长期医院环境暴露后,能分离出多种条件致病菌属,包括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不动杆菌属和假单胞菌属;母乳喂养4个月后,粪便菌群丰富度增加、构成发生改变,可分离获得乳杆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等有益细菌。16SrRNA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在多种因素影响下不同治疗时间点α多样性指数和相对丰度最高的菌属不同。细菌耐药实验结果显示,治疗期间阴沟肠杆菌对哌拉西林逐渐产生耐药性。【结论】接受抗生素治疗、院内环境暴露和母乳喂养共同影响患儿治疗和康复期间的肠道菌群组成;在不同治疗阶段仅使用一种抗生素,也会导致阴沟肠杆菌对不同药物的耐药性发生改变。
- 魏文婷洪小杨潘志远张惠玲赵喆葛燕王珍刘颖悦杨瑞馥刘昌娥毕玉晶
- 关键词:肠道菌群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
- 不同种属颅外段面神经结构的比较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通过比较鼠、兔、犬、人颅外段的面神经主干及各分支的解剖学和组织学结构,总结"一干多支"周围神经的特点。方法在外科显微镜下解剖、分离出鼠、兔、犬、人的颅外段面神经主干及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5个分支,各20根全面神经,分别进行石蜡切片HE染色,半薄切片甲苯胺蓝染色,超薄切片电镜观察,运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plus.5.0,分别记录各种属面神经主干及各分支的神经直径、神经分束、轴突直径、髓鞘厚度等结构特点。结果面神经直径鼠<兔<人<犬;面神经分束,鼠2~4束,兔2~6束,人5~9束,犬各分支均只有1束;轴突直径鼠<兔<犬<人;髓鞘厚度鼠<兔<犬<人。结论不同种属的"一干多支"神经具有不同的特点。
- 赵斌龙璇杨昱任志午彭江王玉张莉许文静赵喆詹胜锋卢世璧赵庆
- 关键词:面神经周围神经神经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