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朋
- 作品数:15 被引量:6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广东省林业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鼎湖山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功能性状变异与不同垂直层次个体生长的关联被引量:10
- 2021年
- 建立植物功能性状与群落动态之间的关联是功能生态学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基于鼎湖山1.44 ha塔吊样地的两次调查数据,通过采集样地内所有4,142株个体的6种植物功能性状,对比分析了个体水平植物功能性状和物种水平功能性状均值对不同垂直层次(灌木层、亚冠层和林冠层)个体生长的影响差异。首先,分析了不同垂直层次下各植物功能性状的变化趋势;其次,计算了不同垂直层次下各植物功能性状的种内和种间变异水平;最后,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植物功能性状、光竞争以及地下竞争对不同垂直层次树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垂直层次下的植物功能性状表现出明显的分异,由灌木层至林冠层,叶面积、比叶面积和能量供求关系指数显著降低,而叶片厚度和叶片干物质含量显著升高;(2)不同垂直层次下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变异均大于种内变异,且林冠层的种内功能性状变异均大于灌木层和亚冠层;(3)基于个体水平植物功能性状的结构方程模型较物种水平功能性状均值对生长具有更高的解释程度,且个体水平植物功能性状的引入更有利于提高对灌木层个体生长的预测能力;(4)光竞争和地下竞争主要通过影响功能性状间接影响植物生长。由灌木层至林冠层,同种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减弱,异种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增强。综上,将个体水平植物功能性状纳入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群落的结构和动态。
- 李艳朋李艳朋许涵许涵练琚愉
- 关键词:结构方程模型
- 中国热带森林植被类型研究历史和划分探讨被引量:3
- 2021年
- 热带森林是我国森林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其森林植被类型分类对于生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和保护管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中国热带森林植被分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通过阐述我国各省区植被类型分类的研究历史,在综合考虑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热带森林植被类型分类框架以供探讨。结果表明:(1)尽管针对我国热带森林的分布范围和群落特征等都已开展了诸多研究,但对我国热带森林植被类型的划分依据和分类体系仍存在争议。(2)尽管我国的热带森林都处于季风气候区带内,但许多热带地区的森林植被类型并不只是受季风影响,而是气候带、关键气候因子、地形、土壤反馈和物种适应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我国的热带森林植被包括5个植被型,即非典型性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山地雨林、热带山顶苔藓矮林(热带云雾林)和热带针叶林,其中热带季雨林植被型包含4种植被亚型[热带落叶季雨林、热带半落叶(半常绿)季雨林、热带常绿季雨林和热带石灰岩(石山)季雨林]。(4)阐明了上述热带森林植被型和植被亚型在我国各省区的分布情况,并提出未来有必要对人工恢复后的热带森林进行评估和植被类型划分。综上所述,该文提出一个新的热带森林植被类型分类框架,以期为今后基于不同地区开展热带森林比较研究提供参考。
- 许涵李艳朋李意德洪小江周璋骆土寿陈洁林明献张斌
- 关键词:热带森林热带雨林热带人工林
-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坡垒的种群结构与数量动态研究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坡垒(Hopea hainanensis Merr. et Chun)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是海南热带雨林的表征种,对其种群结构、数量动态变化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开展研究,有助于为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以及时间序列预测模型等种群统计方法,对分布于海南尖峰岭地区的坡垒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尖峰岭野生坡垒种群结构基本呈倒“J”型,其中,Ⅰ龄级的幼苗个体占比高达95.24%。(2)尖峰岭地区原始林和次生林中的坡垒种群均表现为增长型,但在由幼苗转变为幼树的过程中存在增补限制,导致其成体数量极少。(3)原始林中坡垒种群的自我更新能力低于次生林,但次生林中坡垒种群的恢复过程更易受外部干扰的影响。(4)在保持尖峰岭地区现有坡垒种群和生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原始林和次生林的坡垒种群数量在经历2~5个龄级的时间后均具备较好的恢复潜能。[结论 ]尖峰岭地区仍保存有一定数量的野生坡垒个体,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亟待破解自然状态下坡垒幼树缺乏的难题。
- 罗文许涵李艳朋谢春平卢春洋梁春生苏红华李自力
- 关键词:坡垒种群动态时间序列预测
- 热带珍稀树种陆均松幼苗的更新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
- 2023年
- 为了摸清陆均松Dacrydium pectinatum幼苗的更新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文章通过对海南吊罗山、霸王岭和尖峰岭地区的陆均松天然群落及其幼苗的更新状况进行调查,运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探究了影响陆均松幼苗数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因子。结果表明:(1)吊罗山和霸王岭地区的陆均松存在一定程度的更新限制,而尖峰岭地区的陆均松更新能力极低。(2)陆均松的胸径大小对其幼苗更新具有最好的解释能力,主要表现为中等胸径的母树周围具有更高的幼苗数量;而在包括陆均松生物学特性和陆均松母树所处的环境条件等所有影响因子中,坡度对幼苗更新数量有最好的解释能力,主要表现为幼苗数量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少。
- 张涛许涵李艳朋林明献陈巧杨繁王灵何声强
- 关键词:陆均松幼苗环境因子
-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坡垒适生群落特征研究
- 2023年
- 坡垒为国家Ⅰ级重点保护植物,亦属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野外大树稀少且幼树存在增补限制,亟待开展保护研究。为了解坡垒适生群落特征,通过在海南尖峰岭的原始林和次生林中分别设置7个20 m×20 m样地,分析两种生境类型下坡垒群落在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等方面的共性和差异。结果表明:1)坡垒适生群落共记录到木本植物294种,隶属75科168属,单种科、寡种科和单种属、寡种属比例大,樟科、壳斗科、茜草科和山矾科为坡垒适生群落的优势科;2)原始林和次生林坡垒适生群落均无明显优势种,但坡垒种群在次生林的功能地位和作用相对较强;3)坡垒在原始林和次生林均表现为较宽的生态位,表明坡垒对资源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坡垒在原始林的生态位宽度较次生林大,其对原始林群落的环境适应能力相对较强,对资源的利用相对较充分。研究为揭示坡垒适生群落的结构及发展趋势提供了基础资料,对极小种群的恢复与保护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罗文李艳朋许涵许涵刘大业莫世琴
- 关键词:坡垒生态位宽度
- 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60 hm2大样地幼苗物种组成及数量特征
- 2024年
- 【目的】分析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60 hm^(2)大样地幼苗物种组成、分布及数量特征变化规律,更深入了解热带森林群落物种组成和自然更新过程,为进一步探究幼苗分布与生长的影响因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海南尖峰岭典型热带山地雨林,基于2012年建立的1块60 hm^(2)动态监测大样地,连续7年监测其中290个样站(每个样站3个1 m^(2)小样方)的幼苗生长规律,区分幼苗的生活型、菌根类型和物种优势度,分析其物种组成及数量动态变化特征。【结果】2013—2019年共记录到幼苗个体234种60750株,包括4种生活型(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和3种菌根类型(丛枝菌根类型AM、外生菌根类型ECM、内生和外生混合类型AM&ECM)。优势物种九节和厚壳桂幼苗广泛分布,其重要值、植株数量和出现频度均在所有物种幼苗中占据前2位。各幼苗样方物种数量分布不均匀,较大部分幼苗物种仅有稀少的植株数量。【结论】海南尖峰岭热带山地雨林幼苗物种组成丰富,存在大量稀有物种,研究结果对了解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幼苗的物种组成、分布及数量特征变化以及探究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石佳竹许涵李艳朋陈洁骆土寿林明献李意德
- 关键词:热带山地雨林幼苗物种组成
- 海南尖峰岭热带雨林方枝蒲桃的种群结构特征与动态分布
- 2024年
- 以海南尖峰岭60 hm2大样地中方枝蒲桃Syzygium tephrodes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种群结构特点和生长动态变化规律,并探究株间竞争强度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方枝蒲桃种群自然更新能力强,幼苗数量丰富,种群死亡率随径级增大波动增加或者波动下降而后在Ⅳ阶段极速递减,波动幅度在第Ⅳ至Ⅴ径级最明显,死亡率在Ⅳ级以后快速下降并趋于平稳。(2)方枝蒲桃的存活曲线总体表现为Deevey-Ⅲ型,即早期死亡率高,一旦存活至某一年龄,死亡率较低。(3)时间序列预测结果表明,在经历未来2、4、6龄级后,每个龄级的个体数量均有不同程度增加。综上所述,方枝蒲桃种群幼龄个体死亡率高,但仍有一定的更新潜力。该研究为方枝蒲桃的园林应用和保护对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持,建议应进一步加强生境保护,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促进群落内种群稳定发展。
- 夏连许涵李艳朋秦文豪
- 关键词:野生观赏植物种群动态存活曲线静态生命表
- 不同树种配置模式对人工林物种和功能多样性恢复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以广东省佛山市云勇林场2004年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改造后形成的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在12种不同树种配置模式的群落内设置调查样地和功能性状取样,利用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不同树种配置模式对人工林物种和功能多样性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1)树种配置模式对不同生物多样性指标的影响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通过影响物种均匀度指数进而影响物种多样性的恢复。(2)树种配置模式对不同功能多样性指标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通过功能丰富度和功能离散度进而影响功能多样性的恢复。(3)物种多样性和功能多样性的恢复不具有同步性,因此不能由物种多样性简单代替功能多样性的恢复。(4)基于物种和功能多样性的恢复情况和聚类分析结果,南堡屋、羊棚和牛牯顶样地的树种配置模式更有利于云勇林场物种和功能多样性的恢复。总体而言,通过对不同的随机树种配置模式效果进行科学筛选,有助于促进人工林物种和功能多样性的恢复进程。
- 盘李军许涵李艳朋叶小萍谭莎吴华俊何增丽
-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
- 亚热带人工混交林叶功能性状对森林演替的响应规律及影响因素
- 2024年
- 植物功能性状能够有效表征物种的存活、生长和繁殖策略,厘清人工混交林叶功能性状特征及其对森林演替的响应规律有助于深入理解群落构建过程。本文以广东省佛山市云勇林场2003-2010年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改造后形成的亚热带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018年对9个地点共27个20 m×20 m固定样方的群落调查和功能性状数据,探究了不同叶功能性状对森林演替的响应规律及影响因素。首先,计算了6种叶功能性状的平均值、变异系数、种内和种间变异等统计参数。其次,使用回归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明确了不同叶功能性状及其权衡关系随演替的变化规律。最后,使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层次分割法探讨了叶功能性状格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人工混交林演替过程中的叶功能性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各功能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5.63%-70.98%之间,且种间变异均大于种内变异。(2)随着人工混交林的正向演替,共存物种的生态策略由保守型向获取型转变。(3)森林演替显著影响叶功能性状之间的权衡关系,主要表现为比叶面积(SLA)与叶有机碳含量(LC)、叶全氮含量(LN)以及叶全磷含量(LP)的相关性随着森林演替进程而增强。因此,即便在局域空间尺度下仍然不能忽略环境背景对植物功能性状权衡关系的影响。(4)恢复时间、物种组成和叶功能性状的改变共同驱动不同演替时间序列下群落水平的叶功能性状格局,但其相对贡献大小因所研究功能性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研究结果揭示了人工混交林演替过程中叶功能性状的响应规律及影响因素,有助于为未来基于植物功能性状选择造林物种提供理论依据。
- 李艳朋盘李军陈洁许涵杨立新
- 关键词:人工混交林森林演替
- 氮添加对不同氮需求豆科植物幼苗根系形态性状和根叶养分含量的影响
- 2024年
- 为揭示氮添加对不同氮需求豆科植物幼苗的影响,以海南热带雨林3种不同氮生境偏好的豆科植物——低氮需求的长脐红豆(Ormosia balansae)、中氮需求的荔枝叶红豆(Ormosia semicastrata f.litchifolia)和高氮需求的猴耳环(Archidendron clypearia)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氮添加水平(0、75、150、300和600 mg·kg^(-1))盆栽试验,观测它们根系形态性状与根叶器官养分含量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氮添加水平的升高显著降低了低氮需求(长脐红豆)和中氮需求(荔枝叶红豆)豆科物种的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和根系干重,而对高氮需求(猴耳环)豆科物种的根系形态性状无影响。(2)相关性分析表明,在不同氮添加水平下,低氮需求的长脐红豆和中氮需求的荔枝叶红豆总根长、总根表面积、根系干重与根际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浓度呈显著负相关。(3)氮添加仅对低氮和中氮需求豆科物种的根叶养分含量具有促进作用,而对高氮需求物种的根叶养分含量无显著影响。具体而言,氮添加显著增加了低氮需求的豆科物种(长脐红豆)叶片和根系的全氮含量,而对中氮需求的豆科物种(荔枝叶红豆)叶片和根系的氮、磷含量均有促进作用。综上所述,氮添加对豆科植物的影响因氮需求的不同以及氮添加水平而存在差异,一方面显著抑制低氮需求和中氮需求的豆科植物的根系形态性状的生长,促进了两者根叶氮、磷含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对高氮需求的豆科植物根系形态性状无影响,且仅促进了根系氮含量。未来关于氮沉降对豆科植物的化学计量特征以及群落动态变化的研究,有必要充分考虑豆科植物的自身不同特性。
- 董佳乐许涵解亚鑫陈洁李艳朋雷婕
- 关键词:豆科植物土壤无机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