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绮伦

作品数:13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经济管理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文学
  • 4篇语言文字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文本
  • 2篇叙事
  • 2篇语言
  • 2篇主题
  • 2篇文学
  • 2篇逻辑
  • 2篇教学
  • 2篇反讽
  • 2篇《理发》
  • 1篇大学英语
  • 1篇大学英语写作
  • 1篇大学英语写作...
  • 1篇杜鹃
  • 1篇叙事策略
  • 1篇叙事方式
  • 1篇学法
  • 1篇雪夜
  • 1篇言语反讽
  • 1篇移民
  • 1篇英汉

机构

  • 9篇武汉科技学院
  • 2篇江汉大学
  • 2篇武汉纺织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12篇罗绮伦
  • 2篇刘琼
  • 1篇赵伟
  • 1篇赵伟
  • 1篇黄雪岚

传媒

  • 3篇武汉科技学院...
  • 1篇作家
  • 1篇时代文学
  • 1篇三峡大学学报...
  • 1篇湖北经济学院...
  • 1篇科教文汇
  • 1篇安徽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科教创新...
  • 1篇时代文学(下...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09
  • 2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由华兹华斯的诗《杜鹃颂》来看英汉词汇文化内涵差异
2007年
词汇的文化内涵,是指词语中蕴含的某一民族或社会团体所固有的或特定的传统和思想特征。东西方不同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杜鹃”一词在东西方文化中分别有其不同的联想意义。导致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不同的语言环境。因此,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要求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中注意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罗绮伦刘琼
关键词:杜鹃文化内涵文化背景
两首伦敦诗的欣赏与比较
2007年
伦敦古城历来是画家笔下的胜景和文人墨客讴歌谱写的对象。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布莱克的《伦敦》与威廉。华兹华斯的《伦敦,1802》均揭露了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在资本主义繁荣背后的罪恶社会现象,但这两首题目相同的诗在主题、语言特征方面却同中有异,对它们的分析能使我们更好地领略两首名诗的创作意蕴。
罗绮伦
关键词:威廉·布莱克主题语言特征
论《华伦夫人的职业》中薇薇的女性形象
2014年
评论家普遍认为在萧伯纳的《华伦夫人的职业》(Mr.Warren’s Profession,1894)当中,华伦夫人的女儿薇薇(Vivie)这个角色体现了萧伯纳对于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和理想,是一种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在社会上独立自主的理想与追求。而通过文本和叙事方法的详细剖析可以看出,薇薇形象的本质是创作者处在男性话语主导体系中所塑造出的男性典范形象,而并非是独立的新女性代言人。在创作薇薇这个形象的过程中,萧伯纳实际上是在用男性的视角和蓝本进行创作,整部作品中薇薇的形象是一种男性话语权对当时社会女性从思想到行为的控制。
罗绮伦
关键词:《华伦夫人的职业》男权社会文本解读叙事方式
过程教学法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效度研究
传统的翻译和听说教学法近年来渐渐让位于交际教学法,但人们对于交际法的认识还仅仅局限于听说活动,通过听说活动的开展来发展交际能力,而对于写作教学的交际性认识不够.基于以上观点,为改变写作教学的这种现状,作者提出应在大学英语...
罗绮伦
关键词:写作教学过程教学法问卷调查
文献传递
浅议《理发》的文本叙述手段被引量:3
2008年
林.拉德纳的小说《理发》巧妙地运用第一人称直接引语为文本叙述语言,真实而极具口语化特征的叙述语言给读者带来了逼真的听觉体验。而叙述者既是超故事层的讲述者,又是元故事层的参与者与审美对象。通过对叙述者主观不可靠性的真实还原,小说为读者创造了宽广的情感审美空间。
罗绮伦黄雪岚
关键词:《理发》听觉体验
《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的情景反讽
2007年
情景反讽作为反讽的一种主要类型在乔治·爱略特的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的成功运用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小说的情节发展,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悬念,而且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罗绮伦
关键词:乔治·爱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房》情景反讽情节发展主题
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加强文学文本的学习被引量:2
2008年
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教师应做好课堂教学文本的选择工作,加强学生课后个性化阅读,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罗绮伦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文本学习个性化阅读
从《雪夜停在林边》看西方文学中的死亡象征
2007年
死亡是西方文学中最为常见也是任何作家都无法回避的一个话题。除了直接的死亡场景描述以外,西方文学还常常借助于各种死亡象征的运用。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正是由于在其诗作《雪夜停在林边》中恰如其分地运用了树林这一死亡象征,从而使他的这首短诗具有了无穷的生命力。除了树林以外,西方文学中常见的死亡象征还有水、火、各种动物以及陌生的他人之死等等。
罗绮伦
路就是全部——谈薇拉·凯瑟“迁移”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被引量:1
2011年
薇拉·凯瑟最喜欢用法国名言"la route est tout,la fin n'est rien"来总结她的艺术创作。本文从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角度,通过讨论薇拉.凯瑟四部西部小说中移民的命运,来挖掘其艺术创作中超越时空的后现代逻辑——"路就是全部,人生在于不断成功地‘迁移’"。
赵伟罗绮伦
关键词:移民文化迁移
《理发》中的叙述视角分析被引量:1
2009年
林.拉德纳的小说《理发》选择的独特的理发师叙述视角巧妙逼真地刻画出一个个来自于当时真实美国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形象,缩微式地展现了美国历史上自一战结束到经济大萧条期间美国人民的迷茫与混乱,使故事的叙述在具有真实感的同时又多了一层荒诞感,给接受者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
罗绮伦赵伟
关键词:《理发》真实感荒诞感审美体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