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东升
- 作品数:4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01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救治探讨被引量:22
- 2006年
- 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是各种急诊创伤中最严重、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急诊外科死亡的主要原因。笔者回顾性总结分析1999年8月-2006年2月我院抢救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284例。现报告如下.
- 朱义用汪建良许科峰卢锋徐东升
- 关键词: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救治急诊创伤急诊外科并发症
- 创伤性休克的液体超负荷分析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患者发生液体超负荷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总结存活时间超过24 h的28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对休克纠正后出现全身性水肿患者进行分析,比较存活与死亡患者在伤后第1~8天的液体出入量。结果28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出现水肿者262例(91.6%),存活232例(88.5%),死亡30例(11.5%)。死亡组的液体入量明显多于存活组(P<0.05),液体出量则显著少于存活组(P<0.05或P<0.01)。存活组在伤后第4、5天出现液体负平衡即液体出量大于液体入量600~700 mL(P<0.05),而死亡组未出现液体负平衡现象。结论创伤性休克的抢救过程中容易造成液体超负荷,液体出量增加甚至出现液体负平衡现象,预示着病情好转,此时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即可,不宜过分强调出入量平衡而大量补充液体。
- 朱义用景炳文卢锋徐东升
-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水肿液体负平衡
- 创伤患者肌酸激酶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观察创伤患者血清肌酸激酶(CK)及其同功酶(CK-MM)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总结6年来我院收治的854例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第1、2、3、4、5、6~7、8~9、10~11、12~13、14~15天血清CK变化。采用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将其分为≤15分组、16~25分组、26~35分组、≥36分组,比较各组血清CK差异,对照组为外科平诊患者;并比较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的血清CK变化。结果各个创伤组在伤后第1天开始血清CK就明显高于对照组(t=3.308~8.254,P〈0.01),ISS评分越高,CK增高越明显,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162,P〈0.01);伤后1~2d,各个创伤组血清CK迅速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随着ISS评分越高,CK保持高水平的时间越长、下降越缓慢,各个时间段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19,P〈0.01)。成活组与死亡组的血清CK均增高,第8~9天时,成活组的CK值恢复正常,死亡组CK保持高水平时间更长,直到第14~15天也未恢复正常,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9,P〈0.01)。结论血清CK可作为评价全身软组织损伤严重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对判断伤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 朱义用黄莺英卢峰徐东升刘卫峰卢绪
- 关键词:创伤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软组织
- 创伤性休克早期的液体复苏被引量:16
- 2007年
-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早期的液体复苏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救治的29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后存活时间超过24h者为存活组,24h内死亡者为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的ISS评分以及24h内输液量和输血量。并比较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患者入院后24h内的病死率。结果存活230例(77.2%),死亡68例(22.8%)。死亡组的ISS评分以及输液量和输血量显著多于存活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手术组的死亡率(10.3%)显著低于非手术组(34.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量输液输血并不能提高创伤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合理的液体复苏、尽早手术控制出血才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 朱义用卢锋徐东升
- 关键词:创伤性休克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