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娟
-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1
- 供职机构: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女性骨盆骨折术后常见护理问题及对策被引量:8
- 2010年
- 骨盆骨折是较严重的外科创伤,其病死率文献报道在10%~30%。由于女性盆骨较薄,骨质较疏松,真骨盆内容物较男性多,而耻骨联合短而宽,耻骨弓角度大,当接受外部冲击力时易造成骨盆骨折及盆腔脏器损伤。有文献报道女性骨盆骨折比例与男性相当。若伤后处理不当易遗留尿道狭窄、尿失禁、性生活不协调、排便时阴唇肿胀、瘘道形成等后遗症。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笔者所在科成功手术治疗及护理81例女性骨盆骨折患者,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李内英崔爱琴杜娟
- 关键词:骨盆骨折护理问题
- 近年我院输血不良反应病例的回顾性分析
- 2018年
- 输血为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手段,主要用于保证患者手术顺利实施、某些疾病及抢救生命等措施中[1]。由于人体血液的成分具有病毒感染窗口期、多样性及复杂性,从而导致其在输血过程中存在较多风险及不良反应[2]。除了常规的不良反应外,患者在输血后还可能出现从未见过的症状及体征,其中包括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变态反应及溶血性输血反应等。为了对本院输血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探索,对50例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 杜娟张月玲孙俊波
-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患者病例抢救生命人体血液
- 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对大量输血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了解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不同的患者输血前后凝血功能情况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8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120例大量输血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成分血输注比例不同分为3组,每组40例。低比例组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为1:1.5,中比例组为1:1,高比例组为1.5:1。比较3组凝血功能及预后。结果输血前,3组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高比例组FIB为(1.89±0.27)g/L,低于低比例与中比例组的(2.49±0.44)g/L、(2.37±0.32)g/L(P<0.01),TT、PT、APTT分别为(19.42±2.13)s、(19.93±2.05)s、(47.28±6.61)s,高于低比例组的(13.99±1.64)s、(12.87±1.56)s、(33.19±4.73)s与中比例组的(14.31±1.68)s、(13.24±1.05)s、(34.11±4.89)s(P<0.01);高比例组FIB、TT PT APTT输血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比例组、中比例组输血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重症监护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比例组死亡率为0%,中比例组为2.50%,高比例组为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96,P=0.006)。结论红细胞与血浆输注比例为1:1或1:1.5较1.5:1对患者凝血功能影响更小,在降低大量输血患者死亡率中可获得良好效果。
- 马涛孙俊芳杜娟
- 关键词:输血红细胞血浆凝血酶
-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评估反复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应用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检测在反复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3年9月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70例反复血小板输注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依据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将其分为阳性组(n=28)和阴性组(n=42).采用统计学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校正计数增加值(CCI)、输注无效率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发生率.结果:阳性组患者血小板输注后1h、1d时的血小板CCI值均低于阴性组,输注无效率、NHTR发生率均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对于反复血小板输注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血小板抗体阳性会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 杜娟孙俊波刘欢
- 关键词:反复输血血小板抗体检测输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