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鑫 作品数:26 被引量:98 H指数:6 供职机构: 昆明医科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 云南省科技厅科研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食管癌局部注射紫杉醇-纳米碳后淋巴趋向性及药物浓度的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比较化疗药物通过紫杉醇淋巴化疗(LCP)或单药局部注射化疗(PTX)在淋巴结和血液中的分布情况,研究纳米碳示踪显影对于淋巴结清扫的意义。方法纳入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华西医院胸外科80例食管癌患者,将他们分为两组:LCP组,男35例、女5例,年龄(60.63±8.78)岁;PTX组,男30例、女10例,年龄(62.13±7.89)岁。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淋巴结清扫总数、胸腹腔淋巴结清扫数目、药物在血液及淋巴结中的浓度。结果 LCP组与PTX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未增加。LCP组各组淋巴结的浓度均高于PTX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比较:LCP组收集到淋巴结共771枚,平均每例(19.27±7.77)枚;PTX组共收集到淋巴结658枚,平均每例(16.45±7.12)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米碳载体吸附紫杉醇可以有效提高化疗药物在局部注射后淋巴结中的药物浓度。纳米碳对于提高食管癌淋巴结清扫可能没有意义。 蔡杰 刘鑫 王文凭 胡伟鹏 杨玉赏 张利 陈龙奇关键词:食管癌 淋巴化疗 紫杉醇 药物浓度 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在电视胸腔镜手术中应用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对比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和传统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电视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中英文数据库中有关比较非气管插管(实验组)和气管插管麻醉(对照组)下胸腔镜手术治疗胸部疾病的研究。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后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研究结果,用RevMan5.3软件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最低血氧饱和度(SpO2)、术中最高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2)、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篇文献、2019例患者。结果显示:(1)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手术时间[标准化均数差(SMD)=-0.02,95%CI:-0.26~0.22,P=0.89]和术中最低SpO2(SMD=-0.10,95%CI:-0.53~0.33,P=0.66)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在术中出血量(SMD=-0.13,95%CI:-0.24^-0.01,P=0.03)、术后胸管留置时间(SMD=-0.48,95%CI:-0.68^-0.28,P<0.001)、术后住院天数(SMD=-0.69,95%CI:-1.05^-0.33,P<0.001)、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值比(OR)=0.42,95%CI:0.25~0.70,P<0.001]等方面,实验组低于对照组;(3)实验组术中最高ETCO2高于对照组(SMD=1.23,95%CI:0.68~1.78,P<0.001)。结论在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麻醉下的胸腔镜手术较传统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具有更短的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更短的术后住院天数、更少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等加速康复优势,该项技术安全可行。 马维江 王高俊 欧阳询 臧晨曦 刘鑫关键词:非气管插管 气管插管 全身麻醉 电视胸腔镜手术 肝细胞癌伴发门静脉癌栓的理解与诊断研究进展 2024年 肝细胞癌(HCC)伴发门静脉癌栓(PVTT)是肝癌治疗领域的一大难题,对患者的预后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HCC的发展与PVTT的形成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生物学联系,这涉及到细胞增殖的失控、血管新生的异常、细胞凋亡的紊乱以及免疫反应的失调等多个方面。本综述将全面梳理近年来关于肝癌患者门脉癌栓形成机制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其分类、诊断方法,提供临床医师更为深入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对早期诊断的患者做出及时干预并制定策略,共同推动肝癌治疗领域的发展。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complicated by 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 (PVTT) pose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in the field of liver cancer treatment and critically affects patient prognosis. Recent advances in medical research have progressively revealed complex biolog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HCC and the formation of PVTT. These include uncontrolled cellular proliferation, aberrant angiogenesis, disrupted apoptosis, and dysregulated immune response. This review comprehensively summarizes recent research findings on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PVTT formation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ancer. It elaborates on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approaches, providing clinicians with deeper theoretical insight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This review aims to support timely intervention and strategic planning for patients diagnosed early, thereby contributing to advancements in liver cancer treatment. 郭臣 张恺 刘鑫 田芳铭 王琳关键词:肝细胞癌 门静脉癌栓 膀胱副神经节瘤5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探讨膀胱副神经节瘤的疾病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9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5例术后病理诊断为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组织表现为免疫组化不同程度的表达[嗜铬粒蛋白A(CgA)、突触素(Syn)、CD56等染色标记为阳性]。术后随访6~40个月,平均26.5个月,术前有血尿、头痛、心悸及排尿后血压升高等症状的患者于术后症状消失或逐渐缓解,5例患者术后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在临床上非常罕见,且易误诊漏诊,需根据术后免疫组化进行明确诊断。其可分为功能性和非功能性,主要依据临床特征及内分泌检查进行鉴别。术前应进行定性和定位的辅助检查,目前膀胱副神经节瘤的治疗方案多样,手术治疗仍是首选方案,治疗后应长期规律随访。 刘鑫 张劲松 王海峰 王剑松关键词:膀胱肿瘤 副神经节瘤 诊疗方法 肝细胞癌中PD-L1表达与STAT3/PRKDC/MYC信号通路的关系研究 2025年 背景与目的:目前,肝细胞癌(HCC)的治疗仍面临复发和转移的严峻挑战,而肿瘤免疫逃逸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关键机制之一。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STAT3)作为重要的转录因子,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呈现过度激活状态,不仅参与肿瘤的发生与进展,还与肿瘤免疫逃逸密切相关。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是关键的免疫检查点,其表达上调能够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从而抑制抗肿瘤免疫。研究显示,STAT3可能通过与蛋白激酶DNA激活催化多肽(PRKDC)的相互作用激活骨髓细胞瘤病毒癌基因(MYC)信号通路,进而促进PD-L1的表达并诱导免疫逃逸。然而,STAT3/PRKDC/MYC轴在HCC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揭示STAT3通过PRKDC/MYC信号通路调控PD-L1表达并可能诱导HCC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以期为HCC免疫治疗提供潜在靶点。方法: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人正常肝细胞(HL-7702)与人HCC细胞(HuH-7、HepG2)中STAT3的表达。构建敲低STAT3(si-STAT3)和过表达PRKDC(oe-PRKDC)质粒,以及各自的阴性对照(si-NC、oe-NC)质粒,按实验设计分别转染至HCC细胞(HuH-7)中,以无处理的HuH-7细胞为空白对照。采用Western blot分析各组细胞STAT3、PRKDC、PD-L1和MYC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采用CCK-8、Transwell、划痕试验和流式细胞术评估HCC细胞的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将HuH-7细胞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PBMC)共培养后,采用ELISA法检测免疫调节因子干扰素γ(IFN-γ)的含量。采用免疫共沉淀和免疫荧光共定位验证STAT3与PRKDC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CC细胞中STAT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功能实验结果显示,si-STAT3组HCC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减弱,细胞凋亡明显升高;PD-L1和MYC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与h PBMC共培养后IFN-γ的分泌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与oe-PRKDC质粒共培� 田芳铭 刘鑫 唐浩程 张恺 郭臣 施智甜关键词:肿瘤免疫逃逸 STAT3转录因子 吲哚菁绿荧光胸腔镜在胸外科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2022年 吲哚菁绿(ICG)荧光胸腔镜是一种新兴的技术,该技术安全、实时、有效,在精准外科中发挥着独特且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ICG安全、高效、稳定等特点,ICG荧光胸腔镜在胸外科得到广泛应用,用具备荧光成像系统的荧光胸腔镜激发ICG的荧光属性,可在术前进行肺小结节定位、术中肺段间平面显示、前哨淋巴结的示踪、交感神经及胸导管显影、食管癌管状胃血运评价等。 卢洪 刘鑫 王平关键词:吲哚菁绿 胸外科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microRNAs在肺癌中的调控机制 2022年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s)是一种保守性非编码小RNA,可以作为原癌基因或癌抑制基因。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参与肿瘤细胞更新、增殖和分化,进而影响肿瘤的发生和演变。同样,microRNAs异常表达与肿瘤形成过程有关,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microRNAs的异常表达可以通过介导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激活和沉默来影响肺癌的发生、转移和耐药等过程,本文主要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中的相关microRNAs失常对肺癌发生、发展的影响方面做一综述,以期为临床上开发肺癌治疗的新型药物提供治疗靶点。 汪俊其 程万里 王平 刘鑫关键词: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肺癌 微小RNA-2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诊疗作用的研究进展 2022年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NSCLC)作为肺癌中最常见的亚型,虽然目前NSCLC有着较好的治疗手段,但由于缺乏早期诊断、精准治疗和预后判断,NSCLC的病死率仍然较高。microRNA-21(miR-21)是miRNA中的一员,即往研究表明,miR-21作为一种致癌miRNA,通过调控各种靶分子和信号通路抑制基因表达从而促进NSCLC的发展。miR-21在NSCLC的发病、诊断、治疗、预后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旨在总结近年来miR-21在NSCLC诊疗作用研究中所取得的进展。 程万里 汪俊其 刘鑫 任文俊 王平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 MICRORNA-21 生物学标志物 IL-17和IL-10在NSCLC患者外周血中含量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2022年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IL-17)和IL-10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外周血中的含量,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分期的关系。方法收集23例NSCLC患者和同期1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血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IL-17和IL-10含量,并分析其与患者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从健康者到III-IV期NSCLC患者IL-17水平依次降低,且III-IV期较健康者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健康者与I-II期、I-II期与III-IV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II-IV期患者IL-10水平均较健康者和I-II期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健康者和I-II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17和IL-10参与NSCLC的发生和发展,IL-17和IL-10可能分别发挥抗肿瘤与促肿瘤效应。 马维江 刘鑫 杨立民 杨震 和濛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7 白细胞介素-10 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31 2021年 目的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对策。方法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8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接受治疗的PICC置管18岁以上肿瘤患者180例。依据患者是否出现PICC导管相关性感染,将其分为非感染组162例与感染组27例。对比两组在性别、年龄、单次置管穿刺数、PICC保留时间、导管移动、化疗次数、合并糖尿病等差异。结果对比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在年龄、性别方面无显著差异(P> 0.05),单次置管穿刺数、PICC保留时长、导管移动、化疗次数、糖尿病等方面有显著差异,对比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导管移动(OR=2.421)、化疗次数(OR=6.475)、合并糖尿病(OR=3.271)等基础疾病为CRI危险因素。结论肿瘤患者PICC置管术后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很多,主要是导管发生移动、化疗频率及糖尿病等,在临床上针对相关危险因素实对症护理策略,能够最大程度地防止及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几率。 刘佳 和茵 刘鑫关键词:肿瘤患者 PICC导管 护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