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艳梅

作品数:17 被引量:67H指数:5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杭州市医药卫生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乙肝
  • 7篇妊娠
  • 7篇宫内
  • 7篇宫内感染
  • 7篇肝病
  • 7篇病毒
  • 6篇乙肝病毒
  • 6篇阻断
  • 5篇乙肝病毒宫内...
  • 4篇妊娠期
  • 4篇停药
  • 4篇米夫
  • 4篇母婴
  • 4篇拉米夫定
  • 3篇蛋白
  • 3篇乙肝免疫
  • 3篇乙肝免疫球蛋...
  • 3篇乙型
  • 3篇脂肪
  • 3篇脂肪肝

机构

  • 12篇杭州市第六人...
  • 5篇浙江中医药大...
  • 3篇杭州师范大学...

作者

  • 17篇曾艳梅
  • 9篇刘寿荣
  • 7篇施军平
  • 5篇娄国强
  • 5篇陈蓉
  • 4篇黄劲松
  • 4篇陈君
  • 4篇张素英
  • 3篇姜秋泉
  • 3篇张思泉
  • 2篇孟娅妮
  • 2篇孟亚妮
  • 2篇武静
  • 2篇翁慧斌
  • 1篇张敏
  • 1篇张忠东
  • 1篇张忠东
  • 1篇梁伟峰
  • 1篇陈蓉
  • 1篇陶承静

传媒

  • 2篇中华实验和临...
  • 2篇中国医刊
  • 2篇第三届全国肝...
  • 1篇中国现代应用...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中国新生儿科...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2011年浙...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6篇200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HBV阳性孕妇DC—SIGN/DC—SIGNR基因多态性与宫内感染关系的研究
2011年
目的分析HBV阳性孕妇DC—SIGN与DC—SIGNR的表达水平及其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相关性。方法应用PCR技术、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HBV阳性孕妇DC—SIGN与DC—SIGNR基因的颈区重复序列分型,然后用卡方检验分析DC—SIGN与DC—SIGNR基因各亚型出现的频率在两组中的差异。结果①29例宫内感染组DC—SIGN基因型全部为7/7型的纯合子基因,54例非宫内感染组中出现2例7/5型的基因,其他52例均为7/7型的基因,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②29例宫内感染组发现4种DC—SIGNR基因型,分别为7/7型、7/5型、9/7型、6/5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3793、0.3448、0.2414、0.0345。54例非宫内感染组发现6种基因型,为7/7型、7/5型、9/5型、9/7型、7/6型、6/5型,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186、0.1481、0.0926、0.1852、0.0370、O.0185。7/5型基因型在宫内感染组(29例)和非宫内感染组(54例)中的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其他基因型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DC—SIGN编码基因存在个体基因变异,但变异相对较少,在HBV阳性产妇宫内感染组和非宫内感染组中DC—SIGN基因型分布无明显差异。②DC—SIGNR编码基因存在个体基因变异,变异相对较大,DC—SIGNR基因型“7/5型”在HBV阳性产妇宫内感染组和非宫内感染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可能是影响宫内感染的易感基因。
刘寿荣翁慧斌武静张忠东曾艳梅田洪飞
关键词:乙型疾病传播
HBV阳性孕妇DC-SIGN/DC-SIGNR基因多态性与宫内感染的关系研究
目的确定DC-SIGN、DC-SIGNR的表达水平在是否存在个体差异性,分析DC-SIGN与DCSIGNR的表达水平及其编码基因的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是否相关,为HBV宫内感染的有效阻断提供新思路。方法留取83例HBV...
刘寿荣武静翁慧斌刘雁曾艳梅张素英陈蓉张忠东孟娅妮
文献传递
替比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23例被引量:14
2010年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型肝炎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HBsAg阳性的孕妇23例于孕28~30周开始服用替比夫定600mg,1次/d,肌肉注射HBIG200IU,1次/4周,共3次。新生儿出生后注射HBIG200IU和基因重组乙肝疫苗10ug,1个月、6个月再次注射基因重组乙肝疫苗10μg。结果:23例新生儿出生时4例HBsAg阳性(>0.05IU/mL),HBVDNA均<103拷贝/mL。7个月时HBsAg和HBVDNA均阴性,HBsAb均阳性。对母婴均无不良反应。结论:替比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安全、有效。
曾艳梅张思泉娄国强陈君施军平刘寿荣黄劲松
关键词: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婴阻断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1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来我院妇产科及ICU收治的17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的临床特征、治疗及母婴预后.结果:17例妊娠期急性脂肪肝10例系外院转入,4例因产后大出血,5例因肾功能...
曾艳梅刘寿荣施军平
关键词:妊娠期间急性脂肪肝
文献传递
思美泰治疗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思美泰治疗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5月~2010年5月本院妇产科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0例)采用思美泰2000 mg加入5%葡萄糖...
陈蓉曾艳梅
关键词:妊娠乙型病毒性肝炎甘利欣
文献传递
妊娠期肝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5例分析
2009年
目的探讨妊娠期肝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妊娠期肝病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治疗情况及母婴结局。结果重肝组的发病早于脂肪肝组,重肝组较脂肪肝组总胆红素、谷草转氨酶高,分别是(221.6±67.3)umol/L与(91.2±28.5)umol/L、(573.9±214.1)U/L与(297.6±109.2)U/L;脂肪肝组较重肝组白细胞、血尿酸明显增高,分别是(29.5±7.8)×10^9/L与(10.5±3.6)×10^9/L、(562.6±258.7)ixmol/L与(285.6±99.3)umol/L。重肝组母儿预后差。结论妊娠期肝病并发MODS病情重,母儿死亡率高,早期识别,早期治疗,恰当的时机终止妊娠,防治并发症,是提高母儿成活率的关键。
曾艳梅陈君张敏孟娅妮
关键词:妊娠肝病多器官功能障碍
拉米夫定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停药策略探讨
目的通过观察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孕晚期服用拉米夫定,不同时间停药后妊娠妇女的病情变化,探讨拉米夫定阻断乙肝病毒胎儿宫内感染的最佳停药时间。方法将120例HBsAg和HBeAg双阳性且HBV?DNA≥105拷贝/ml、肝功能正...
曾艳梅陈蓉娄国强施军平
文献传递
妊娠期急性重症脂肪肝17例报道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妊娠期急性重症脂肪肝的临床特征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17例重症妊娠期急性重症脂肪肝的临床特征、治疗及母婴预后。结果平均孕周35周,分娩21例新生儿(4例双胎),胎儿窘迫8例,死胎2例,新生儿死亡1例。17例患者分娩后均出现并发症,产后出血发生率最高12/17(70.6%),肝肾衰竭9/17(52.9%)行人工肝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结论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病情重,应早期识别和诊断,积极有效的治疗并发症和及时合理的产科处理,可明显改善母儿预后。
曾艳梅刘寿荣施军平
关键词:妊娠脂肪肝
拉米夫定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停药策略探讨被引量:15
2013年
目的通过观察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孕晚期服用拉米夫定,不同时间停药后妊娠妇女的病情变化,探讨拉米夫定阻断乙肝病毒胎儿宫内感染的最佳停药时间。方法将120例HBsAg和HBeAg双阳性且HBV DNA≥105拷贝/毫升、肝功能正常的孕妇分为对照组、治疗Ⅰ、Ⅱ、Ⅲ组,每组各30例。各治疗组自孕28周开始口服拉米夫定100mg/d,治疗Ⅰ组分娩后停药,治疗Ⅱ组分娩后4周停药,治疗Ⅲ组分娩后6周停药,对照组30例不用药。4组均于孕26~28周和分娩前检测肝功能、HBV-M(乙肝标志物)、HBV-DNA定量。治疗Ⅰ、Ⅱ、Ⅲ组停药后1、3、6个月及对照组产后1、3、6个月分别检测产妇肝功能、HBV-M、HBV-DNA。新生儿出生断脐后立即检测静脉血HBV-M、HBV-DNA定量,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IU和乙肝疫苗10μg。结果治疗组分娩前HBV-DNA定量及胎儿宫内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Ⅰ、Ⅱ、Ⅲ组停药后1、3、6个月与对照组产后1、3、6个月肝功能异常率无明显差异(P>0.05),且与停药时间和是否用药无明显关系。治疗Ⅰ、Ⅱ、Ⅲ组停药后1个月HBV-DNA均回复至治疗前水平,HBV-M均无变化。各治疗组孕妇及新生儿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拉米夫定用于妊娠晚期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安全有效,高病毒载量乙肝携带的孕妇分娩后即可停药,停药后需定期检查肝功能及HBV-DNA。
曾艳梅陈蓉娄国强施军平
关键词:拉米夫定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停药
替比夫定联合乙肝免疫球蛋白阻断HBV母婴传播疗效研究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 探讨替比夫定阻断HBV母婴垂直传播的疗效.方法 收集2007年11月至2009年6月在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就诊的64例孕妇,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28例),2组孕妇在妊娠第28、32和36周均肌注HBIG 200IU各1次,治疗组孕妇在孕28周时同时口服替比夫定,600 mg/d,观察2组新生儿HBV DNA载量和HB8Ag水平.结果 对照组所生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30.56%(11/36),治疗组所生新生儿HBsAg阳性率为7.14%(2/28),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5,P=0.046),对照组所生新生儿HBV DNA阳性率为16.67%(6/36),治疗组所生新生儿HBV DNA阳性率为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孕妇及新生儿在治疗期间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替比夫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HBV母婴垂直传播的风险.
姜秋泉梁伟峰张素英曾艳梅孟亚妮张永乐娄国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