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施施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药性分析
  • 2篇耐药
  • 2篇耐药性
  • 2篇耐药性分析
  • 1篇单胞菌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性能分析
  • 1篇血培养
  • 1篇血液
  • 1篇血液分析
  • 1篇血液分析仪
  • 1篇药物
  • 1篇药物敏感
  • 1篇药物敏感性
  • 1篇遗传学
  • 1篇遗传学分析
  • 1篇有效率
  • 1篇早产
  • 1篇早产儿

机构

  • 7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温州市中心医...

作者

  • 7篇王施施
  • 3篇杨海蔚
  • 3篇杨锦红
  • 3篇舒旷怡
  • 3篇刘彩霞
  • 2篇陈小剑
  • 2篇李方去
  • 2篇余玲玲
  • 2篇王晓欧
  • 2篇陈小青
  • 1篇章赵华
  • 1篇宓恬
  • 1篇王慧燕
  • 1篇阮积晨
  • 1篇陈荣发
  • 1篇江明华
  • 1篇陈华乐
  • 1篇陈烁
  • 1篇叶梦思
  • 1篇杨威

传媒

  • 2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华全科医学
  • 1篇2015浙江...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亚抑菌浓度卡泊芬净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机制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初步探讨亚抑菌浓度(sub-MIC)卡泊芬净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为清除生物膜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卡泊芬净对白念珠菌的活性,并研究sub-MIC卡泊芬净对白念珠菌生长的影响;运用菌落计数、XTT染色和扫描电镜分析sub-MIC卡泊芬净作用下形成的白念珠菌生物膜特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测定Ece1,Can2,Hip1,GAP1,GCN4和Stp2等白念珠菌生物膜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12株白念珠菌对卡泊芬净的MIC值范围为0.625~0.875μg/mL,sub-MIC卡泊芬净对白念珠菌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针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1/4 MIC和1/8 MIC卡泊芬净皆对生物膜中的菌体数量、菌体代谢活性及生物膜结构有抑制作用,而1/16 MIC卡泊芬净则对生物膜无明显影响。1/4 MIC和1/8 MIC卡泊芬净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也具有抑制作用,1/16 MIC卡泊芬净则对基因表达水平无影响。结论sub-MIC卡泊芬净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有一定抑制作用。但白念珠菌在sub-MIC卡泊芬净作用下仍能形成生物膜,临床上需要谨防出现卡泊芬净处于亚抑菌浓度的情况。
谢珊珊陈烁叶梦思王施施陈华乐
关键词:白念珠菌卡泊芬净生物膜
IQ2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流水线复检规则的建立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建立本实验室IQ200全自动尿液分析仪流水线的复检规则。方法随机选取1109份门诊患者尿液标本在IQ200进行干化学和有形成分检测,同时进行标准化显微镜镜检,以镜检结果为判断标准进行复检规则设置,并分析真阳性率、假阳性率、真阴性率、假阴性率、复检率。复检规则设置:1规则1,单纯干化学指标RBC、WBC和PRO任何一项参数出现阳性者;2规则2,单纯有形成分分析仪检测指标RBC、WBC和CAST任何一项参数出现阳性者;3规则3,干化学和尿液有形成分等两套分析系统的WBC检测结果不符合,而RBC、PRO或CAST中任何一个参数在任何一台仪器上结果为阳性者;4规则4,两套分析系统的RBC、WBC、PRO(CAST)结果不相符合者。选取200份尿液标本对选定规则进行验证,通过复检率和假阴性率来评价选定规则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结果以显微镜镜检为"金标准"与IQ200检测结果进行分析,1109份标本中阳性标本占57.26%。制定的4种规则复检率分别为79.98%、59.51%、61.95%、39.77%,假阴性率分别为1.71%、0.18%、0.09%、0。选择规则4为最佳复检规则,进行有效性验证真阳性率为51.5%,假阳性率21.0%,真阴性率27.5%,假阴性率为0,复检率为32.5%。结论选定规则4为本实验室尿液分析复检规则,实施规则后有效筛选异常尿液标本,减少工作量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陈小剑余玲玲舒旷怡王晓欧陈小青陈荣发宓恬王施施章赵华
关键词:尿液分析显微镜镜检复检规则
肠外感染嗜水气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分析嗜水气单胞菌的临床科室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2015年肠道外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采用WHONET 5.6进行菌株和药物敏感性分析,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结果79株嗜水气单胞菌的标本来源以创口为主,占67.1%;临床科室分布以手外科为主,占24.1%;药物敏感性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有较高的耐药率。结论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肠外感染以创口感染为主,且以中老年人和夏秋季多见。临床上治疗要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机体应提升自身免疫力,避免接触污水,受天然水污染的伤口应及时清洁消毒。
王施施杨锦红刘彩霞杨海蔚王慧燕李方去
关键词:嗜水气单胞菌肠道外感染标本来源药物敏感性
Sysmex XE-5000血液分析仪异常报警性能分析
目的:通过对Sysmex XE-5000血液分析仪异常报警信息及人工镜检分析,评价Sysmex XE-5000血液分析仪报警系统的性能。方法随机抽取患者血常规标本结合仪器出现的异常报警信息(Q-flags)进行涂片镜检。...
王施施余玲玲舒旷怡陈小青陈小剑
关键词:血液分析仪报警信息符合率有效率
文献传递
一例FGG IVS7-12A>G剪接位点变异导致的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的表型及遗传学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对1例遗传性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用全自动血液凝固分析仪检测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degradation products,FDPs]、D二聚体(D-dimer,D-D)、纤溶酶原活性(plasminogen activity,PLG:A)及硫酸鱼精蛋白对TT的纠正实验;分别用Clauss法和免疫比浊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活性和抗原含量;用PCR扩增纤维蛋白原FGA、FGB和FGG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寻找基因变异位点并排除基因多态性;利用Human Splicing Finder、MutationTaster、PROVEAN在线软件对变异引起的剪接位点改变和致病性进行预估和评分。结果先证者FDPs、D-D正常,PT、APTT、TT明显延长,纤维蛋白原活性及抗原含量明显降低(均<0.1 g/L);其妹与父母TT轻度延长(18.20~18.50 s),纤维蛋白原活性(1.27~1.54 g/L)及抗原含量(1.34~1.56 g/L)轻度降低;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携带FGG基因IVS7-12A>G(g.4147A>G)纯合变异,其妹及父母均携带FGG IVS7-12A>G杂合变异;Human Splicing Finder、Mutation Taster软件分析表明,该变异可产生新的剪接位点,导致第7外显子长度增加11个碱基,造成编码序列改变。PROVEAN预测为有害的变异。结论FGG IVS7-12A>G可能导致剪接位点的改变,是该先证者无纤维蛋白原血症的分子机制。
王晓欧杨啸王锦乐舒旷怡李帆帆杨威阮积晨王施施江明华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基因分析剪接位点
225例早产儿血培养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了解医院早产儿血培养的菌株分布及耐药性,为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2015年12月225例早产儿血培养结果采用WHONET5.6进行菌株和药物敏感性分析,数据用Excel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共采集标本225份,检出病原菌22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08株占48.0%,革兰阳性菌99株占44.0%,真菌18株占8.0%;药敏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均敏感;革兰阳性菌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属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为97.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为100.0%,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敏感率为100.0%。结论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可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提高治愈率并控制交叉感染。
王施施李方去杨海蔚杨锦红刘彩霞
关键词:早产儿血培养耐药性抗菌药物
临床弯曲菌感染的流行情况及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分析本院弯曲菌肠炎的流行情况及临床特点,指导临床正确治疗。方法采用M46CN campylobacter乳胶凝集试剂盒,对2016年7月-2017年2月本院送检的660份标本进行弯曲菌的检测,分析弯曲菌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结果 660例患者中共检出弯曲菌78例,3岁以下患儿占92.3%。患儿大便次数明显增多,常伴有发热、呕吐、脱水等临床症状。其中乳糖不耐受14例(17.9%);合并轮状病毒感染18例(23.1%)。结论弯曲菌感染以3岁以内的婴幼儿为主,常伴随其他病症,其中乳糖不耐受较为常见,同时常合并轮状病毒感染。由于弯曲菌临床表现与轮状病毒感染较为相似,建议对临床症状不典型轮状病毒患者进行弯曲菌检测,同时对有乳糖不耐受症状的弯曲菌患者进行无乳糖饮食。
杨海蔚王施施刘彩霞杨锦红
关键词:弯曲菌并发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