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国
- 作品数:7 被引量:17H指数:3
- 供职机构: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委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高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技能培养被引量:4
- 2005年
- 通过对当前现代林业技术发展趋势和林业职业岗位技能的分析,确定高职现代林业技术专业培养目标,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综合技能为重点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强化实践性教学,培养适应现代林业建设需要的技能型的建设人才。
- 廖建国
- 关键词:高职专业培养目标现代林业建设岗位技能林业技术技能型
- “洋林精神”融入高职林科类学生劳动教育路径探析
- 2022年
- 如今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各大中小学都在积极探索开展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满足社会需求、自身职业素养高的毕业生,开展合理的劳动教育有利于全面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形成。源于林草行业的“洋林精神”具有很多劳动教育的素材,可以通过“洋林精神”进课堂、进校园等方式将其融入到高职林科类学生的劳动教育中,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有利于培养林草行业人才,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输送人才。
- 马艳红廖建国徐洪傅成杰
- 关键词:劳动教育
- 生态文明视角下高职“智慧林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探索被引量:2
- 2021年
- 高职类林业技术专业面临着行业转型时教学重点的转变。本文以高职林业专业传统课程改革出发点,探索以智慧林业作为林业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课程体系中融入生态文明作为课程思政中的重要内容,又以生态文明为改革理念指导传统课程向智慧林业方向转型。
- 应兴亮廖建国
- 关键词:生态文明
- 绿竹密度等生长因子与出笋量关系的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本研究通过对绿竹的密度(立地密度和立竹密度)、年龄、叶面积指数等生长因子调查,研究其生长因子与绿竹出笋情况的关系,旨在为绿竹笋用林的丰产栽培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
- 傅成杰方栋龙廖建国杨旺利陈礼光郑郁善
- 关键词:绿竹年龄结构叶面积指数
- 绿竹地下不同类型竹蔸产笋能力研究被引量:3
- 2019年
- 绿竹的竹蔸主要有:立竹竹蔸(YY)、与立竹相连的竹蔸(WY)、与立竹不相连的竹蔸(WW)等3种类型,对这3种类型竹蔸的产笋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竹蔸YY、竹蔸WY和竹蔸WW的产笋能力都随着竹蔸年龄的增大而减小。在立地条件B中,平均产笋量最大的竹蔸种类为1年生立竹竹蔸(YY),大约平均产笋量为4.21 kg/个;在立地条件C中,平均产笋量最大的竹蔸种类为2年生立竹竹蔸(YY),大约平均产笋量为1.53kg/个;然而在立地条件C中,3年生立竹竹蔸(YY)的平均产笋量不是很理想,最大只有0.85kg/个;其中每种立地条件中的平均笋产量都不足1kg/个的竹蔸种类为与立竹不相连的竹蔸(WW);同时,立竹年龄是影响与立竹相连的竹蔸(WY)产笋量的最大因素,其影响力远远大于其自身年龄所带来的影响。
- 傅成杰廖建国方栋龙杨旺利郑郁善
- 关键词:绿竹竹蔸
- 不同技术措施对马尾松低质低效林改造效果的影响被引量:5
- 2022年
- 为探明低效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改造中的套种树种筛选、林分郁闭度调整、间伐强度控制等技术问题,达到优化林分树种结构、提升林分质量、丰富生物多样性、稳定植物群落的目标,选择福建省长汀县的马尾松低质低效林进行了间伐、套种、郁闭度调控等改造,分析了8年后不同改造模式的效果。结果表明:(1)在郁闭度为0.4~0.6的马尾松林下套种阔叶树红叶石楠(Photinia×fraseri)和山杜英(Elaeocarpus sylvestris)对马尾松树高生长均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套种山杜英对胸径促进作用明显,总体以套种山杜英效果最好,而郁闭度超过0.6之后,林下套种阔叶树种加剧了种间竞争,导致马尾松的生长量下降。(2)与未间伐相比,间伐强度为60%对马尾松胸径和树高生长量提高效果最好,套种闽粤栲(Liriodendron chinense)和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对马尾松生长均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效果以深山含笑最好。因此,适合马尾松林套种改造的郁闭度范围为0.4~0.6,树种为山杜英;适合马尾松林改造的间伐强度为60%,套种树种为深山含笑。
- 傅成杰高伟巫智斌廖建国邹俊强
- 关键词:马尾松低效林郁闭度套种间伐
- 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林业高职人才育人模式被引量:1
- 2024年
-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林业技术人才是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主力军[1]。然而,当前职业院校培养的林业技术人才普遍存在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到位、对林业产业发展认识不足、服务林业基层意愿不强等问题,专技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制约了林业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2]。如何实现职业院校林业技术人才培养与生态文明建设人才需求的耦合协同发展,已成为当下林业职业院校林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作为福建省唯一的林业类高职院校,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办学机制创新为突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政行校企合作共同体,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出一条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政行校企“双元”育人模式人才培养新路径[3-4],通过大力培养林业技术技能人才,为生态文明高质量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 严绍裕余燕华傅成杰廖建国
- 关键词:林业产业发展林业技术生态文明建设技术技能人才育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