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肿瘤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源性
  • 1篇源性肿瘤
  • 1篇直肠
  • 1篇直肠肿瘤
  • 1篇上皮
  • 1篇上皮样
  • 1篇上皮样细胞
  • 1篇内疝
  • 1篇皮革
  • 1篇细胞
  • 1篇囊性
  • 1篇巨大囊性
  • 1篇间叶源性肿瘤
  • 1篇间质
  • 1篇间质瘤
  • 1篇后处理
  • 1篇后处理技术
  • 1篇腹内

机构

  • 3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作者

  • 3篇徐慧慧
  • 2篇霍英杰
  • 1篇许雅芳
  • 1篇官皓天
  • 1篇王志富
  • 1篇冯长明
  • 1篇李红兵

传媒

  • 1篇中国乡村医药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CT理论与应...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MSCT不同组合后处理技术对腹内疝诊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的不同组合后处理技术在腹内疝(IAH)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证实的63例行腹部增强扫描IAH患者,其中22例为腹内疝伴绞窄性肠梗阻,41例为腹内疝伴非绞窄性肠梗阻,将不同后处理技术进行组合: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组;MPR+曲面重组(CPR)组,根据咖啡豆征/假肿瘤征、鸟嘴征、肠系膜漩涡征/缆绳征、同心圆征等征象,对IAH的定位、定性作出判断,分析结果。结果:十二指肠旁疝3例、Winslow孔疝1例、盲肠周围疝2例、肠粘连束带型腹内疝57例,MPR+MIP组准确率(80.95%),MPR+CPR组准确率(76.19%),两组在IAH类型诊断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显示漩涡征/缆绳征及同心圆征结果中,MPR+MIP组(58.73%和26.98%)均高于MPR+CPR组(49.21%和12.70%),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MPR+MIP组合后处理技术能很好地对IAH作出诊断,因而可在IAH影像诊断中加以推广。
李孟静霍英杰宫凤玲张惠英徐慧慧王星稳马春梅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腹内疝
直肠布林顿病2例
2018年
1病例简介病例1:男,51岁,主诉:腹泻1个月,腹胀3 d。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泻,间断稀便,无脓血便。急诊CT提示直乙交界区占位性病变,肠镜提示黏膜隆起,黏膜表面不糜烂(图1A),黏膜层活检后病理镜下未见明确肿瘤细胞;MRI检查提示为直乙交界区黏膜下浸润癌(图1B-E),行肠镜黏膜下层深层活检术,病理检查发现印戒细胞(图1F)。
张翔辰霍英杰徐慧慧许雅芳贺亚男
关键词:直肠肿瘤磁共振成像病例报告
胃巨大囊性间质瘤自发破裂及腹腔种植1例
2016年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是组织学上富含梭形和上皮样细胞的一类独立的肿瘤.其可发生在从食管至直肠的任何部位,其中60%~70%发生在胃,20%~30%发生在小肠,5%发生在结、直肠,食管发生率低于5%.该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女发病率相近。
李红兵徐慧慧冯长明官皓天王志富
关键词:腹腔种植间叶源性肿瘤囊性上皮样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