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栋
- 作品数:10 被引量:78H指数:6
- 供职机构: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股前外侧分叶皮瓣术中未能切取与中转方案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分叶皮瓣术中未能按术前计划切取时的应对措施及中转方案。方法回顾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应用股前外侧分叶皮瓣47例中不能正常切取的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16~48岁,平均32.8岁。6例为单一创面,2例为2个相邻创面;创面面积:60~247 cm^2。记录皮瓣穿支血管数量、来源、皮瓣切取形式及愈合情况。所有患者均定期随访。结果8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术中中转。4例因供区只有1条穿支血管,术中转为增宽的单穿支皮瓣加供区植皮;2例因2条穿支血管来源不同,中转为串联皮瓣;1例因2条穿支分别起源于旋股外侧动脉横支和降支,中转为横支-降支联合皮瓣,1例为贯通伤创面引起的一大、一小创面,中转为去表皮的单穿支分叶皮瓣。皮瓣面积:78~288 cm^2。术后1例发生静脉危象,探查后成活;局部感染2例,换药后好转;余皮瓣平稳成活。供区伤口裂开1例,感染1例,均行清创缝合术。术后随访7~21个月,平均11.5个月,皮瓣色泽良好、质地柔软。结论股前外侧分叶皮瓣切取困难时,需要根据创面特点、穿支数量及血管来源等因素,选择合理的中转方案。
- 何晓清杨曦段家章李国栋崔轶徐月仙王腾徐永清
- 关键词:分叶皮瓣穿支皮瓣股前外侧皮瓣显微外科技术
- 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螺旋桨皮瓣在修复糖尿病足踝部创面中的应用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螺旋桨皮瓣在修复糖尿病足踝部创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12月,应用万古霉素或妥布霉素骨水泥联合腓动脉穿支或胫后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糖尿病足踝部创面9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45~63岁,平均53.1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5例,重物压砸伤2例,机器伤1例,摔伤1例。其中7例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为阳性,创面缺损范围:4.5cm×4.0cm^8.0cm×6.5cm。术前将患者血糖控制在空腹<7mmol/L,餐后2h<11mmol/L,使用足量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待创面周围水肿基本消退,用手持多普勒超声进行穿支点定位并完成螺旋桨皮瓣设计。术中对创面进行彻底清创,按术前设计切取皮瓣,皮瓣旋转修复创面,在皮瓣下方感染严重的区域放置抗生素骨水泥条1~2根,术后2~3周拔出。皮瓣切取范围13.0cm×5.0cm^23.0cm×9.0cm,4例供区直接缝合,5例供区植皮修复。结果术中顺利完成皮瓣切取及创面修复,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其中2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1.1个月,所有皮瓣外形良好。结论抗生素骨水泥联合螺旋桨皮瓣是修复糖尿病足踝部创面的有效方法。
- 段家章何晓清徐永清王腾余开富冯凡哲罗浩天杨曦李国栋
- 关键词:足踝部创面糖尿病骨水泥皮瓣
- 数字化技术在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中小创面中的应用
- 目的 目的 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中小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方法 2013年8月至2016年10月,应用腓肠外侧皮瓣修复手部小创面10例。男6例 女4例。致伤原因:机器压扎伤6例,交通事故伤3例,...
- 李国栋
-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CT血管造影
- 万古霉素骨水泥联合螺旋桨皮瓣在修复感染性跟骨外露创面中的应用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万古霉素骨水泥联合螺旋桨皮瓣在修复感染性跟骨外露创面及预防跟骨骨髓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1月~2015年3月,应用万古霉素骨水泥联合胫后动脉穿支或腓动脉穿支螺旋桨皮瓣修复感染并跟骨骨折骨外露创面13例。其中10例伤口分泌物细菌培养为阳性,创面缺损范围5.0 cm×3.5 cm^8.5cm×7.0 cm。术前用手持普勒超声进行穿支点定位并完成螺旋桨皮瓣设计。术中对创面进行彻底清创,清除游离及坏死的骨质;按术前设计切取皮瓣,皮瓣旋转修复创面;在皮瓣下方跟骨缺损或感染严重的区域放置万古霉素骨水泥条1~2根,术后1个月拔出。皮瓣切取范围14.5 cm×4.0 cm^27.0 cm×7.5 cm,8例供区直接缝合,5例供区植皮修复。其中3例因跟骨缺损较多,术后二期行取髂骨植骨术。[结果]术中顺利完成皮瓣切取及创面修复,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7个月。随访中均未发现创面处感染复发及窦道形成,X线片未见骨髓炎病灶形成。所有皮瓣外形良好。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评价足部功能,足部功能总优良率为76.9%。[结论]万古霉素骨水泥联合螺旋桨皮瓣是修复感染性跟骨外露创面及防治跟骨骨髓炎的有效方法。
- 段家章何晓清徐永清王腾冯凡哲余开富杨曦李国栋
- 关键词:骨水泥创面修复骨髓炎
- 神经生长因子对大鼠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评价神经生长因子(NGF)对SD大鼠背部跨区穿支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60只,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切取面积约3cm×10cm的背部跨区皮瓣。实验组皮下注射NGF溶液(10 nmol·ml^(-1)·kg^(-1));对照组同法注射0.1 mol/l磷酸盐缓冲溶液(1 ml/kg)。术后第3、7天局部取材运用Western Blot技术半定量检测VEGF及CD34蛋白含量;显微CT微血管三维重建,析因设计分析血管容积及总长度的形态学变化。后术第7天统计皮瓣存活面积,免疫组化染色观测血管生长因子受体(KDR)及NGF受体(Trk A)的表达。结果第3天,VEGF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88);实验组CD34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4);第7天,两种蛋白分子表达,实验组显著均优于对照组(P<0.05)。血管形态学分析示NGF和时间因相互作用增加血管容积(F=33.304,P<0.05)及总长度(F=8.493,P=0.01);实验组皮瓣成活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示实验组KDR阳性表达较为明显。结论 NGF可促进跨区供血穿支皮瓣的成活。
- 杨曦徐永清何晓清王腾李国栋
-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穿支皮瓣形态分析
- 数字化技术在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中小创面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1
- 2017年
- 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中小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8月—2016年10月,应用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中小创面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19~47岁,平均31.2岁。致伤原因:机器绞伤6例,交通事故伤3例,电烧伤1例。伤后至入院时间4 h^10 d,平均3.5 d。创面部位:虎口2例,拇指指腹3例,示指指腹1例,掌背3例,指背1例。创面范围4 cm×3 cm^8 cm×7 cm,均伴骨骼或肌腱外露。术前首先常规行腹主动脉至双侧胫前、后动脉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初步观察双侧肢体膝关节周围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血管情况,并挑选合适一侧肢体作为供区;然后,将CTA数据导入Mimics15.0软件三维重建穿支血管、骨骼、皮肤,并根据创面大小动态模拟皮瓣设计、切取过程。术中根据术前设计切取皮瓣,皮瓣切取范围5 cm×4 cm^10 cm×8 cm。9例供区直接缝合,1例供区游离植皮修复。结果除3例患者外侧腓肠浅动脉较细,术中改为内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外,其余患者均顺利切取皮瓣修复创面。术后24 h 1例皮瓣发生静脉危象,经对症处理后成活;其余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及供区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0个月。皮瓣外形良好,末次随访时按关节总活动度(TAM)评价标准评定手部功能,优6例,良3例,可1例。结论 CTA结合Mimics15.0软件能实现术前外侧腓肠浅动脉穿支皮瓣的个体化、精确化设计,降低了手术风险。
- 李国栋徐永清何晓清罗浩天董凯旋王腾
-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CT血管造影手部创面
- Tempol对大鼠任意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新型小分子氧自由基清除剂Tempol对大鼠背部超长任意皮瓣(long random pattern skin flap,LRPSF)成活及血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成年雄性SD大鼠84只,体质量(300±20)g,随机分为Tempol组及对照组,每组42只。两组参照Mcfarlane皮瓣模型方法,于大鼠背部制备面积为9 cm×3 cm的LRPSF。Tempol组术前15 min及术后7 d内每天腹腔注射Tempol(100 mg/kg),对照组同时间点注射相同体积生理盐水。术后观察各组大鼠成活以及皮瓣成活情况;第7天,测量皮瓣成活率,Micro-CT血管成像观察血管形成情况并测量血管容积和血管总长度,HE染色观察皮瓣组织层次结构及炎性反应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VEGF表达;术后即刻及第1、3、7天,采用水溶性四氮唑-1法及可见光法测定皮瓣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ELISA法测定炎性因子TNF-α和IL-6含量。结果术后各组大鼠均存活至实验完成,无积血、积液和感染等发生。随时间延长,两组皮瓣远端均发生坏死,但Tempol组坏死程度较对照组轻;且Tempol组血管分布及连续性均优于对照组。术后第7天Tempol组皮瓣成活率、血管容积及血管总长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第7天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示,与对照组比较,Tempol组皮肤各层组织结构层次尚清楚,组织炎性反应及炎性细胞浸润较轻,VEGF蛋白染色程度增高。术后即刻两组SOD、MDA以及TNF-α、IL-6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7天,Tempol组SOD含量高于对照组,MDA及TNF-α、IL-6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Tempol显著提高大鼠背部LRPSF成活率,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皮瓣组织血管生成、降低氧化应激和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 李国栋徐永清何晓清杨帆陈德伟罗浩天杨曦
- 关键词:TEMPOL血管生成氧化应激炎性反应
- 数字化辅助技术在股前外侧分叶皮瓣修复前中足脱套伤中的应用被引量:17
- 2017年
- 目的探讨数字化辅助技术在股前外侧分叶皮瓣修复前中足脱套伤中的初步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3年3月~12015年12月收治的8例前中足脱套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18~51岁,平均34.5岁。足部缺损面积18cm×12cm~13cm×10cm。患者均在数字化技术辅助下应用股前外侧分叶皮瓣完成修复。术前均行下肢CT血管造影(CTA),将CTA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15.0软件。根据旋股外动脉降支穿支情况和足部皮肤缺损面积,选择一侧大腿进行股前外侧皮瓣数字化三维重建。皮瓣面积24cm×9cm~19cm×7cm。患者均为Ⅱ期修复。术后1个月内观察皮瓣成活情况、皮瓣供区愈合情况。记录皮瓣修薄次数。术后3个月观察皮瓣外观、穿鞋情况、行走步态、相关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0~21个月,平均15.5个月。8例皮瓣均成活良好,所有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2次皮瓣修薄3例,1次皮瓣修薄3例,无须修薄2例。末次随访时患者皮瓣色泽、质地均良好;均能正常穿鞋;2例步态轻度异常;1例前足内侧表浅溃疡形成。结论股前外侧分叶皮瓣修复前中足脱套伤可促进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数字化辅助技术能实现皮瓣的术前精确设计和术中精准切取。
- 何晓清段家章徐永清朱跃良李国栋杨曦冯凡哲刘帅
- 关键词:足损伤外科皮瓣
- Tempol对大鼠任意皮瓣成活影响的实验研究
- 目的 目的 探讨新型小分子氧自由基清除剂Tempol对大鼠背部超长任意皮瓣(long random pattern skin flaps,LRPSF)成活及血管生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方法 取成年雄性SD大鼠84只,体质...
- 李国栋
- 关键词:TEMPOL血管生成氧化应激炎性反应
- 数字化技术在设计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中的应用被引量:17
- 2017年
- 目的探讨数字化技术在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足踝部创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使用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修复并获回院随访的患者18例,总结和分析患者资料,男11例,女7例;年龄6~48岁,平均27岁;6例为轮辐伤致足跟部软组织及跟腱缺损,5例跟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致皮肤坏死,2例重物砸伤致足背皮肤缺损,5例车祸伤致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均伴有肌腱外露,缺损面积2.5 cm × 5.0 cm^4.0 cm ×15.0 cm;病程3 h^35 d。术前均行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初步选取合适的穿支血管,然后将CTA数据导入Mimics 15.0软件进行穿支血管点定位及螺旋桨皮瓣设计,并模拟皮瓣切取转移。术中按术前设计切取皮瓣,皮瓣面积为4.0 cm ×7.0 cm^5.0 cm × 20.5 cm。穿支血管来源:腓动脉终末支穿支14例、胫后动脉穿支4例。定期进行随访。结果术前经Mimics 15.0软件重建后可以明确穿支血管的来源、走行、口径、可切取的长度,并可术前模拟皮瓣旋转的方向,与术中观察的相一致。术后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1 d有1例发生血管危象,经拆除部分缝线、按摩及放血疗法治愈。术后皮瓣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1~16个月,所有皮瓣均成活良好,皮瓣蒂部平整,修复外形满意。
结论CTA结合Mimics 15.0软件能实现螺旋桨皮瓣个性化设计,降低手术风险。
- 董凯旋周娅徐永清何晓清范新宇罗浩天王波李国栋
-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穿支皮瓣螺旋桨胫后动脉腓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