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康复
  • 2篇偏瘫
  • 2篇偏瘫患者
  • 2篇重症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脑梗死偏瘫
  • 2篇脑梗死偏瘫患...
  • 2篇梗死
  • 1篇动功
  • 1篇心理
  • 1篇心理状态
  • 1篇学科
  • 1篇血气
  • 1篇血气指标
  • 1篇医疗团队
  • 1篇早期康复
  • 1篇支气管
  • 1篇支气管肺泡
  • 1篇支气管肺泡灌...

机构

  • 5篇江门市新会区...

作者

  • 5篇陈春燕
  • 3篇周瑞辉
  • 2篇姚慧文
  • 1篇陈伟星
  • 1篇陈尚茹
  • 1篇华美香
  • 1篇廖晃怡
  • 1篇赵聪
  • 1篇黄志文

传媒

  • 3篇中国城乡企业...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现代医学与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康复治疗介入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介入时机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常规组及超早期康复治疗介入组,每组5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早期康复治疗介入,超早期组采用超早期康复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下肢功能FUGL-M EYER评分、改良后BAR T HEL指数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超早期康复治疗介入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优于常规早期康复治疗介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下肢功能FUGL-M EYER评分、改良后BAR T 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超早期康复治疗介入组下肢功能FUGL-M EYER评分、改良后BAR T HEL指数优于常规早期康复治疗介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脑梗死偏瘫患者开展超早期康复干预有助于降低患者负性情绪,减少患者焦虑、抑郁表现,可改善下肢功能,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
陈春燕周瑞辉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效果
高压氧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右佐匹克隆治疗,观察组采用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评分,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个疗程后及治疗后2周PSQI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2周PSQ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2个疗程后(P<0.05),观察组疗效更持久。治疗后,观察组ADL及NI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疗效与右佐匹克隆相当,右佐匹克隆起效更快,但高压氧治疗组疗效更持久,且对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更显著。
华美香陈伟星陈尚茹廖晃怡陈春燕赵聪玲罗燕
关键词:高压氧脑卒中失眠
机械通气与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重症呼吸衰竭效果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分析机械通气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方式在重症呼吸衰竭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为重症呼吸衰竭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呼吸衰竭患者86例,依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用机械通气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比较两组血气指标、临床疗效、肺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呼吸频率和心率。结果研究组pH值、PaO2均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4%;研究组患者FEV1和FEV_(1)/FVC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30%,低于对照组的25.58%;治疗后,研究组呼吸频率及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机械通气联合支气管肺泡灌洗治疗,其临床效果良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提高肺功能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周瑞辉陈春燕黄志文姚慧文
关键词:机械通气支气管肺泡灌洗重症呼吸衰竭血气指标
评价多学科医疗团队会诊合作模式对促进重症监护室患者早期康复的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多学科医疗团队会诊合作模式干预应用于重症监护室(ICU)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促进ICU患者的早期康复提供临床参考。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2024年4月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重症患者,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医护治疗方案干预)和观察组(30例,多学科医疗团队会诊合作模式干预),两组患者均持续干预至出ICU。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干预前和干预3、7 d后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干预前和干预7 d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Herth希望量表(HHI)评分,以及干预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与干预前比,干预3、7d后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均呈降低趋势,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与干预前比,干预7 d后两组患者的SAS、SD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HHI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多学科医疗团队会诊合作模式干预应用于ICU重症患者中,有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促进患者的早期康复,且安全性较高。
周瑞辉陈春燕林福筹姚慧文冉墨
关键词:重症监护室康复心理状态
脑梗死偏瘫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脑梗死偏瘫患者综合性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江门市新会区人民医院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0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每组5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综合组给予综合性康复治疗,包括心理康复、康复知识教育、语言功能康复、肢体功能锻炼、饮食干预、生活自理能力等。比较两组康复治疗依从性,总住院天数,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Fugel-Meyer评定量表评分(FMA)、神经功能、生存质量以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结果综合组康复治疗依从性、肢体运动功能FMA、生存质量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组神经功能分值、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总住院天数均少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综合性康复干预可提高患者的康复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改善神经功能,减轻心理抑郁,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陈春燕
关键词:脑梗死偏瘫综合性康复肢体运动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