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艳杰
- 作品数:14 被引量:33H指数:3
- 供职机构:周口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历史地理轻工技术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探寻传统工艺背后的村庄、居民和生活——2016周口师范学院暑期科技人类学研修班纪实
- 2016年
- 2016年7月17-20日,周口师范学院豫东南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第二期暑期学术研修班。本期研修班以“人类学视野下沙颍河流域传统工艺”为主题,以专题讲授、田野调查、田野总结及研讨形式进行。广西民族大学韦丹芳研究员受中心邀请,对周口师范学院20余名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了“科技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的专题指导。
- 包艳杰
- 关键词:科技人类学暑期村庄文化传承
- 唐宋时期中原田野的水土环境与植被景观
- 唐宋时期黄河频繁改道,所携泥沙在下游平原淤积,从而影响了中原的水体面貌,水面环境呈现逐渐细碎化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与前代相比,水体相对破碎,但与后期相比,地表水的丰水程度远高于后期,大量的水面和水生植物勾勒出一派水...
- 包艳杰
- 关键词:唐宋时期农田
- 传统饮食制作工艺传承的现状及发展建议——以沙颍河流域邓城猪蹄为例被引量:1
- 2016年
- 传统饮食制作工艺是生活知识与技能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是一定区域内人们在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过程中获取并传承的集体智慧,合理开发此类遗产对于推进区域社会治理、提高文化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饮食制作工艺,从业者需要在内部严把质量关,外部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借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
- 包艳杰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 河南省商水县白蜡条条编技艺的历史及传承
- 2017年
- 以植物枝条为原材料进行编织的传统手工艺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本文以河南省商水县邓城乡的白蜡条编织为调查对象,经过实地调查,综合学术界研究现状,探讨商水县邓城乡条编的历史、条编工艺及传承现状、条编手工艺的衰落原因及表现、新时代背景下条编的价值分析等几个问题。
- 包艳杰
- 湖桑溯源被引量:4
- 2010年
- 古人云桑之利民与菽粟等,不管是以桑椹作为灾难时刻救荒之物,抑或是以桑叶养蚕抽丝做绢绸为奢华商利,桑之重要均不言而喻。而以"叶厚大而疏,多津液,少葚,饲蚕蚕大,得丝多"著名的湖桑却争议不断,这里试图结合文献记载从种植技术、社会政治经济需求等方面对其起源略作探讨。
- 李群包艳杰
- 关键词:宋元时期湖桑
- 三至十二世纪河南农作物种植技术研究
- 河南是指现在行政区划中的河南省,在三至十二世纪不同朝代今河南省曾分属不同的行政单位,但是国家政权中心自西向东逐渐进入河南中心地区。在集权制国家体系内,政权中心所在地的发展往往具备优厚于其他地方的条件。因此河南境内不管是粮...
- 包艳杰
- 关键词:耕作措施土壤结构
- 文献传递
- 唐宋时期华北冬小麦主粮地位的确立被引量:13
- 2015年
- 本文所指小麦均为冬小麦,即宿麦。小麦生长期中的需水期与华北雨季严重不同步,因此如何应对干旱是发展小麦的重大问题。历来人们通过兴修水利及寻求适当的农艺措施来发展小麦种植。在水利、农具、生产技术等各项条件逐渐成熟的基础上,唐末宋初小麦成为中国华北的主粮,并在种植面积扩大、面食地位提高、麦作文化形成和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小麦意象等方面体现出来。
- 包艳杰李群
- 关键词:唐宋时期冬小麦面食物候
- 汉代因时耕作研究——以《四民月令》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 2016年
-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人工生态系统,人类的生产活动影响着该系统的稳定。先民们从事农业生产所凭借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方法,在达到生态、经济及社会综合效益最大化方面,无疑是极其有益的。这种经验和方法,以口耳相传(谚语)或者农书的形式,在传统社会代代相传并得以留存。《四民月令》记录了汉代华北平原丰富的物候信息,为农民从事土壤耕作、播种、田间管理、收获等农事活动提供了具体指导;所倡导的因时耕作思想和方法,有效地达到了改善土壤结构、防旱保墒、保持土壤肥力、促使作物增产的目的。
- 包艳杰
- 关键词:汉代
-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视角下的“春捂秋冻”被引量:1
- 2015年
- "春捂秋冻"是适用于中原地区的古老的养生谚语,它起源于先秦时期的四时养生思想,经历代传承发展而成为一项具体的养生措施。历差的客观存在、二十四节气在生活中的应用、气候变迁、划分四季的不同标准等多种因素共同造就了"春捂秋冻"的形成。在生活实践中,"春捂"适用于立春至春分之间,"秋冻"适用于立秋至秋分之间。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角度来看,"春捂秋冻"是可贵的生活知识类遗产,需要我们结合历史时代性进行解读,才能真正理解其科学价值,并自觉地作为活态传承主体完善的将此类知识传承并发展下去。
- 包艳杰
-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
- 《四民月令》中的农事活动研究
- 东汉崔蹇著《四民月令》参照《吕氏春秋·十二纪》的体例,根据自己经营农庄的经历,总结安排一年十二个月农事及相关活动的经验,指导庄园的农业生产,是我国第一部农家月令体裁的农书。全书以农业生产为中心,涉及士、农、工、商各种身份...
- 包艳杰
- 关键词:农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