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平
- 作品数:7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南省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两种抗氧化剂凝胶对内漂白后充填树脂微渗漏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对比含表面活化剂(0.2%Tween 80)的10%抗坏血酸钠(sodium ascorbate,SA)凝胶和6.5%原花青素(proanthocyanidins,PC)凝胶对死髓牙内漂后充填树脂微渗漏的影响,以及确定最佳处理时间。方法:收集近1月拔除的离体前磨牙120颗,随机分为10组(n=12),A组:未漂白组,B组:漂白组,C组:含0.2%Tween 80的10%SA组,D组:6.5%PC组,C/D组根据内漂白后抗氧化剂处理时间不同(10、30、60、120 min)又分为4个亚组(C1/C2/C3/C4,D1/D2/D3/D4),各组处理后行树脂充填窝洞。所有样本经过冷热循环后,每组随机选取10个样本置于2%亚甲基蓝染色,在体式显微镜下观察树脂与洞壁粘接界面微渗漏的程度,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每组剩余两个样本于扫描电镜下观察牙体组织与充填树脂粘接界面的微观形貌特点。结果:A组微渗漏值明显小于B组(P=0.000),各实验组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微渗漏值逐渐减小,D3组微渗漏值最小,C/D组间除C4/D4外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SEM观察可见,B组粘接界面可见明显间隙,且裂隙范围最大,C组粘接界面间隙逐渐变窄,C4组间隙消失,D组粘接界面更加紧密,且形成了良好的混合层。结论:6.5%PC凝胶对死髓牙内漂后充填树脂微渗漏的处理效果更佳,建议最佳处理时间为60 min时。
- 张小平常悦
- 关键词:微渗漏
- 不同腭部形态下上颌骨性扩弓器放置位置对微种植钉稳定性及位移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建立颅上颌复合体模型,探讨上颌骨性扩弓器放置位置对微种植钉稳定性及位移的影响。方法:在已建立的腭盖正常颅上颌复合体模型(腭盖正常组)上利用软件模拟腭盖高拱颅上颌复合体模型(腭盖高拱组),在两组模型上分别将骨性扩弓器放置在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第一磨牙间、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3个不同位置,建立6个三维有限元模型。每组扩弓器分别加载0.25 mm横向位移,比较6个模型颅上颌复合体及微种植钉的应力分布及位移趋势。结果:腭盖正常组和腭盖高拱组扩弓器放置在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时上颌复合体的最小主应力最大。腭盖正常组前后部微种植钉比值在第一磨牙间最小;腭盖高拱组在第一磨牙与第二磨牙间最小。腭盖正常组和腭盖高拱组扩弓器放置于第一磨牙间扩弓后上颌骨横向位移最大。腭中缝横向位移前部大后部小,随着扩弓器位置后移,腭中缝前后向的位移差逐渐减小,更趋于平行移动。两种腭部形态下微种植钉均出现移位,前部位移均大于后部。结论:两种腭部形态下上颌骨性扩弓器放置于第一磨牙间扩弓效果较好。腭中缝呈前大后小的楔形扩展,扩弓器位置后移更有利于其平行开展。
- 常悦张小平崔淑霞
- 关键词:三维有限元
- 不同正畸力对大鼠牙周组织改建的相关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观察不同正畸力作用不同时间后,大鼠移动牙张力侧牙周组织中的BMP-2表达变化及牙周组织的改建。方法:将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成4组(n=15),分别施加0 g(A组)、30 g(B组)、50 g(C组)、80 g(D组)力,建立左上第一磨牙移动模型。分别于加力后1、3、7、14、21 d,测量各组牙齿移动的距离;取实验牙——牙周组织联合切片,HE染色法观察牙周组织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张力侧牙周组织中BMP-2的表达。结果:牙齿移动以C组最大,B组次之,D组最小;HE染色显示,A组牙周组织无明显变化,B组和C组牙周组织改建活跃,张力侧可见新生的成骨细胞,D组牙周膜纤维排列混乱,并可见牙根局限性的吸收;免疫组化染色显示,BMP-2主要分布于牙周韧带中,尤其是近牙槽骨和牙骨质的区域染色较强,各加力组BMP-2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并随着力值的增大而增加(P﹤0.05),C组与D组相比,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MP-2的表达与力值大小呈正相关,50 g的正畸力值促进牙周组织改建最明显。
- 常悦张小平王明洁王月崔淑霞
- 关键词:正畸力牙槽骨改建BMP-2
- 抗氧化剂及处理时间对死髓牙内漂白后树脂微渗漏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评价两种不同抗氧化剂及不同处理时间对内漂后充填树脂微渗漏的影响,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抗氧化剂及最佳处理时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120颗离体前磨牙随机分为10组(n=12),A组:未漂白组,B组:漂白组,C组:10%SA组,D组:含0.2%Tween 80的10%SA组,试验组根据内漂白后抗氧化剂处理时间不同(10 min、30 min、60 min、120 min)又分为4个亚组(C1/C2/C3/C4,D1/D2/D3/D4),各组处理后行树脂充填窝洞,所有样本进行冷热循环后,每组随机选取10颗样本置于2%亚甲基蓝染色24h,体式显微镜下观察充填树脂边缘微渗漏的情况。每组剩余两个样本于扫描电镜下观察充填树脂粘接界面的微观形貌特点。结果A组微渗漏值明显小于B组(P<0.001),C1、C2、C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D2、D3、D4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C2/C3/C4、D1~D4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4与A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45)。扫描电镜观察可见,B组充填树脂与牙体组织间可见明显间隙,且裂隙范围最大。C1~C4粘接界面的裂隙逐渐减小,未形成良好的粘接界面,D1组粘接界面存在间隙,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充填树脂与牙体组织结合逐渐紧密,D4组形成了良好的粘接界面。结论死髓变色牙内漂白后,应用10%SA凝胶处理60 min可使充填树脂的微渗漏值达到最小,而采用含0.2%Tween 80的10%SA凝胶处理10 min可明显减小其微渗漏值,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充填树脂的微渗漏值逐渐减小,含0.2%Tween 80的10%SA凝胶处理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应用10%SA凝胶。
- 张小平常悦
- 关键词:微渗漏
- 不同修复方式对前磨牙根管治疗后抗折性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 :研究不同修复方式对缺损前磨牙抗折性的影响,为临床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因正畸拔除的离体下颌单根前磨牙72颗,随机分为3组,每组24颗,分别制备成面1/3缺损(A组)、面1/2缺损(B组)、邻1/3缺损(C组)模型,每组再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光固化树脂充填修复(A1/B1/C1)、光固化树脂充填+金属全冠修复(A2/B2/C2)和玻璃纤维桩核+金属全冠修复(A3/B3/C3),各8例。在电子万能实验机上进行静态加载,记录牙体折裂时的载荷值,观察折裂模式,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A组中,A2组的折裂载荷最大,且与A1组、A3组的差异显著(P<0.05);B组和C组中,B2、B3组和C2、C3组的折裂载荷均大于B1组和C1组,且差异显著(P<0.05);A、B、C组中,3种修复方式之间的折裂模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前磨牙根管治疗后面缺损未超过1/2及邻缺损1/3时,树脂充填后全冠修复可作为优选修复方式。
- 邱晓霞张小平陈杰常悦
- 关键词:牙体缺损根管治疗抗折性能
- 不同腭部形态MSE放置不同位置对颅面复合体和扩弓效果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上颌骨性扩弓器(MSE)放置不同位置对颅面复合体和扩弓效果的影响。方法利用锥形束CT(CBCT)及建模软件构建微种植钉支持式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构造包含MSE、牙列及颅骨。将不同腭部形态的颅上颌复合体模型分为腭盖正常组和腭盖高拱组,在这两种腭部形态下将MSE分别放置于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第一磨牙间、第一与第二磨牙间,共分为6个模型(模型一,模型二,模型三,模型四,模型五,模型六)。每组将螺旋扩弓器分别施加0.25 mm横向位移,比较颅上颌复合体及第一磨牙的应力分布及位移趋势。结果腭盖正常组颅上颌复合体等效应力为模型三>模型一>模型二,腭盖高拱组颅上颌复合体等效应力为模型四>模型五>模型六。各骨缝等效应力变化呈线性关系,其中颧颞缝、翼腭缝、额颌缝、颧额缝等效应力较高。随着扩弓器位置后移,翼腭缝、额颌缝、颧额缝应力呈递增趋势。腭中缝x轴位移中,腭盖正常组:模型二>模型三>模型一;腭盖高拱组:模型五>模型六>模型四;扩弓器相同位置腭盖高拱组腭中缝x轴位移均小于腭盖正常组。腭盖高拱组与腭盖正常组的腭中缝宽度相比差异不明显。腭盖正常组与腭盖高拱组的上颌第一磨牙三维方向位移程度相比差异不显著。结论MSE扩弓后颅上颌复合体应力分布广泛,腭盖正常组在第一磨牙间应力最小,腭盖高拱组在第一与第二磨牙间应力最小;MSE对各骨缝均有应力分布,其中翼腭缝应力分布较高;两种腭部形态下MSE放置在第一磨牙间腭中缝扩弓效果最好;腭中缝呈前大后小的楔形打开,MSE放置位置越靠后越有利于腭中缝的平行扩展;随着上颌扩弓器位置后移,第一磨牙颊倾越明显;腭部形态对MSE扩弓效果影响较小。
- 常悦张小平王庆
- 关键词:上颌发育不足
- 不同正畸力对大鼠牙周组织张力侧BMP-2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观察正畸牙齿移动过程中不同正畸力对大鼠牙周组织张力侧骨形成蛋白2(BMP-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分成4组(n=15),分别施加0 g(A组)、30 g(B组)、50 g(C组)、80 g(D组)力,建立大鼠牙齿移动模型。每组分别于加力后第1、3、7、14、21天测量牙齿移动距离并处死3只大鼠,取上颌第一磨牙,HE染色法观察牙周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牙周组织张力侧BMP-2蛋白的表达。结果:各组大鼠牙齿移动距离明显不同(F组间=465.606,F时间=87.405,F交互=13.541,P均<0.001)。HE染色显示A组牙周组织没有明显变化;B组与C组牙周组织改建活跃,在牙周组织张力侧可见新生的成骨细胞;D组可见牙周膜纤维排列混乱,牙根局限性吸收。BMP-2蛋白主要分布于牙周韧带中,尤其是近牙槽骨和牙骨质的区域染色较强,各加力组与A组相比BMP-2蛋白表达增加(P均<0.05)。结论:牙周组织张力侧BMP-2蛋白的表达与力值大小有关,50 g正畸力是促进大鼠牙周组织改建的最适力值。
- 常悦王明洁王月张小平崔淑霞
- 关键词:正畸力牙槽骨改建骨形成蛋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