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洋清

作品数:14 被引量:62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矿业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6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农业科学
  • 1篇矿业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微生物
  • 3篇异养
  • 3篇脱氮
  • 3篇氨氮
  • 2篇亚硝态氮
  • 2篇异养硝化
  • 2篇填埋
  • 2篇填埋场
  • 2篇土壤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硝化
  • 2篇菌株
  • 2篇垃圾
  • 2篇垃圾填埋
  • 2篇垃圾填埋场
  • 2篇环境行为
  • 2篇高效脱氮
  • 2篇反硝化
  • 1篇氮肥
  • 1篇氮浓度

机构

  • 12篇中国科学院重...
  • 4篇西南大学
  • 3篇同济大学
  • 3篇重庆大学
  • 2篇安徽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重庆交通大学
  • 1篇西南科技大学

作者

  • 14篇王洋清
  • 8篇宋立岩
  • 3篇赵由才
  • 3篇李斗
  • 3篇唐薇
  • 3篇李勇
  • 3篇雷禹
  • 2篇杨红军
  • 2篇尹雅洁
  • 1篇张倩
  • 1篇高明
  • 1篇徐中慧
  • 1篇余泺
  • 1篇张旭辉
  • 1篇张勇

传媒

  • 2篇环境卫生工程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生物技术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 1篇草业学报
  • 1篇第十六次全国...

年份

  • 1篇2022
  • 4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六价铬细菌还原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4年
工业化进程中铬(Cr)的广泛使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其中Cr(Ⅵ)由于具有致癌、致畸变作用以及极强的水相迁移性使其成为Cr污染的主要形式,而Cr(Ⅲ)在环境中易形成沉淀且毒性较小,因此将Cr(Ⅵ)还原成Cr(Ⅲ)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Cr(Ⅵ)污染治理策略.Cr(Ⅵ)还原成Cr(Ⅲ)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或微生物转化,其中细菌介导的Cr(Ⅵ)还原是一种极具潜力的铬污染修复方式,具有反应温和、能耗低且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因此其还原过程的分子机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总结了已发现的Cr(Ⅵ)还原细菌种类以及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并详细阐述了Cr(Ⅵ)还原的分子途径和具体的功能蛋白,逐级深入的展示了目前已研究的Cr(Ⅵ)细菌还原的分子机制,对目前该领域存在的科学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李斗赵由才宋立岩尹雅洁王洋清徐中慧
关键词:分子机制分子途径功能蛋白
一种去除高氨氮的复合菌剂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去除高氨氮的复合菌剂及其培养方法和应用,属于菌剂去除氨氮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去除高氨氮的复合菌剂,该复合菌剂结合了异养菌与自养菌的特点,综合考虑现用于高氨氮废水处理生物菌剂存在的适用性差、效果差、成本...
王洋清宋立岩雷禹
文献传递
施用氮肥对砖红壤硝态氮和盐基离子淋失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3
2013年
氮肥品种的合理选用对作物增产增收、土壤酸化改良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海南省海口市观澜湖采集的砖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对尿素、硝酸铵和硫酸铵3种氮肥处理下砖红壤硝态氮及盐基离子(Ca2+、Mg2+、K+、Na+)淋失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硝态氮累积淋溶量表现为硫酸铵>硝酸铵>尿素>N0,且硝态氮的淋溶量与施肥量呈正相关关系,整个淋溶过程中硝态氮累积淋溶量(y kg/hm2)与施肥量(x kg/hm2)之间满足线性方程y=3.3064x+315.74(R2=0.8848);2)尿素、硝酸铵、硫酸铵处理整个淋溶过程的盐基离子淋溶量均表现为Ca2+>Mg2+>K+>Na+,且盐基离子淋溶总量(kg/hm2)表现为硫酸铵(1821.12)>硝酸铵(1080.27)>尿素(872.24)>N0(417.23);3)砖红壤盐基离子迁移速率表现为硫酸铵(26.28%)>硝酸铵(13.37%)>尿素(11.78%),尿素、硝酸铵和硫酸铵处理分别以线性方程y=0.1178x+123.18(R2=0.9121)、乘幂方程y=15.634x0.4423(R2=0.9259)和对数方程y=128.38e0.0007x(R2=0.9244)的拟合度最高。
余泺高明黄利玲王洋清张倩
关键词:硝酸铵硝态氮盐基离子
多媒体在应用微生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2年
介绍了多媒体的特点,阐述了多媒体在应用微生物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以及媒体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应用微生物课程的教学效果。
杨红军王洋清张勇李勇
关键词:多媒体多种教学方式
锰矿采冶区环境修复微生物的筛选及功能研究
我国电解锰行业发展迅猛,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解锰生产国,虽然针对电解锰生产过程中的产污环节进行了严格控制,但是大批电解锰企业历年排放的电解锰渣堆积严重且只有简单的覆土和防渗措施,一遇山洪或暴雨,废渣将有被冲入河流,同时...
李斗尹雅洁王洋清宋立岩
关键词:微生物修复
垃圾填埋场中汞和甲基汞环境行为研究展望
2022年
汞(Hg)是一种高毒性的重金属污染物,也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优先控制污染物。甲基汞(MeHg)是毒性最强的Hg化合物,具有高神经毒性、致癌性、生殖毒性和免疫系统毒性。大量含Hg废物随固体废物进入垃圾填埋场并随着固体废物降解进行演化,使垃圾填埋场成为Hg的重要污染源,对Hg和MeHg在填埋场的环境行为研究对于垃圾填埋场Hg污染防治至关重要。目前,Hg和MeHg在水稻土及湿地等环境介质中的转化途径和机制、环境归趋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等方面是全球研究热点,但其在垃圾填埋场中鲜有研究,而垃圾填埋场具有理想的Hg生物甲基化条件(厌氧环境、多样性的Hg甲基化微生物及富含有机物等)。总结了垃圾填埋场中Hg的转化途径和机制,以及MeHg在填埋场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厌氧环境下Hg生物甲基化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Hg的甲基化基因hgcAB),前瞻了填埋场Hg生物甲基化的潜力,最后对填埋场中Hg和MeHg的环境行为研究提出了建议。
安俞炜张睿杨舒王洋清赵由才宋立岩
关键词:甲基汞垃圾填埋场
一种微生物填料及其在氨氮去除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生物填料及其在氨氮去除中的应用,属于脱氮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微生物填料,主要是将作为改良剂的固体三价铁化合物对聚氨酯填料载体进行改良,既可以增强载体的吸附能力,又可以作为脱氮过程中的电子受体,形成的新微生物...
王洋清宋立岩雷禹
文献传递
一种处理矿山酸性废水的一体化装置及工艺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处理矿山酸性废水的一体化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底部有网孔的敞口容器以及容器内自上而下设置的反应腔和滤水腔,所述反应腔与滤水腔之间通过具有网孔的挡板隔开,所述反应腔内填充硫酸还原菌,所述滤水腔填充鹅卵石。本发明...
宋立岩李斗唐薇王洋清
文献传递
施用生物炭对西南地区紫色土和黄壤的作用效果被引量:20
2017年
探究施用生物炭对紫色土和黄壤的养分含量、酶活性、微生物数量、pH和作物生长状况的影响,为西南地区紫色土和黄壤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以紫色土和黄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添加质量分数0(CK)、0.8%(CT1)、2.0%(CT2)和4.0%(CT3)的稻壳生物炭,通过180 d温室油菜盆栽试验,测定土壤性质、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植株生物量。结果表明,生物炭显著改善了两种土壤的性状,且CT3效果最佳。添加生物炭后CT3黄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是CK的1.3、1.2、4.0、1.1、0.9、33.1和18.0倍,而紫色土中则分别是CK的1.4、1.0、1.5、1.1、0.9、3.8和6.0倍;CT3显著提高了土壤pH值,黄壤和紫色土分别提高了1.5和0.9个单位。生物炭显著增加了两种土壤细菌、放线菌的数量,促进了紫色土真菌数量增长,CT3黄壤的细菌、放线菌数量分别较CK增加了677%、395%;CT3紫色土的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较CK分别提高了20%、88%、82%。CT3紫色土的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较CK提高了106%和30%,对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黄壤脲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较CK平均分别提高约150%和130%,但蔗糖酶活性平均降低了约40%。CT1对油菜的株高和生物量均有促进作用,黄壤中分别增加了4.6和11.4倍,紫色土中分别增加了17%和8%,而其他处理均表现为抑制作用。施用适宜比例的稻壳生物炭可以改良紫色土和黄壤的酸度,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变微生物数量并改善作物生长状况,可作为紫色土和黄壤的改良剂。
张旭辉李治玲李勇王洋清
关键词:生物炭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作物生长
垃圾填埋场中的塑料-微塑料-纳米塑料环境行为研究前瞻被引量:2
2021年
垃圾填埋场存储的大量废弃塑料在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下梯级破碎和降解为新型环境污染物(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给垃圾资源开采带来了环境风险。目前对于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海洋、淡水环境以及农用土地生态系统,而其在垃圾填埋场中鲜有研究。系统总结了环境中(包含垃圾填埋场)塑料-微塑料-纳米塑料的环境行为和生态毒理学,分析比较了环境中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检测和表征方法,阐述了环境中塑料-微塑料-纳米塑料与污染物、微生物的交互耦合污染;同时对其在垃圾填埋场中的环境行为研究提出了展望。研究可为填埋场中塑料-微塑料-纳米塑料环境行为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存余垃圾中塑料无害化资源回收提供指导。
张姗姗王洋清赵由才宋立岩
关键词:垃圾填埋场生态毒理学环境行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