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锋

作品数:50 被引量:124H指数:7
供职机构:西北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西北工业大学基础研究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航空宇航科学技术理学文化科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4篇专利

领域

  • 33篇航空宇航科学...
  • 8篇理学
  • 4篇文化科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电子电信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兵器科学与技...

主题

  • 13篇大迎角
  • 13篇迎角
  • 13篇气动
  • 11篇等离子体
  • 8篇主动流动控制
  • 7篇气动力
  • 7篇细长体
  • 6篇数值模拟
  • 5篇大迎角空气动...
  • 5篇等离子体控制
  • 5篇定常
  • 5篇圆锥
  • 5篇三角翼
  • 5篇平板三角翼
  • 5篇粒子图像测速
  • 5篇介质
  • 5篇介质阻挡
  • 5篇空气动力
  • 5篇空气动力学
  • 5篇非定常

机构

  • 44篇西北工业大学
  • 20篇美国加州大学
  • 10篇加利福尼亚大...
  • 5篇加州大学
  • 4篇北京大学
  • 2篇南京航空航天...
  • 1篇西安工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力...
  • 1篇奥克兰大学
  • 1篇北京临近空间...

作者

  • 50篇刘锋
  • 25篇罗时钧
  • 17篇孟宣市
  • 14篇高超
  • 10篇李华星
  • 6篇王健磊
  • 5篇乔志德
  • 5篇罗佳奇
  • 4篇刘存良
  • 4篇蔡晋生
  • 4篇张陈安
  • 4篇郑博睿
  • 3篇叶正寅
  • 2篇詹磊
  • 2篇张伟伟
  • 2篇冯春娟
  • 2篇夏健
  • 2篇贾春
  • 2篇李结
  • 2篇朱亚路

传媒

  • 6篇实验流体力学
  • 5篇空气动力学学...
  • 5篇航空计算技术
  • 4篇西北工业大学...
  • 3篇工程热物理学...
  • 3篇航空学报
  • 3篇航空工程进展
  • 2篇推进技术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物理学报
  • 1篇力学学报
  • 1篇计算力学学报
  • 1篇应用力学学报
  • 1篇计算物理
  • 1篇弹箭与制导学...
  • 1篇科技风
  • 1篇中国科技论文...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7篇2013
  • 8篇2012
  • 6篇2011
  • 6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2篇2005
  • 1篇1997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低背鳍对细长平板三角翼大迎角空气动力的影响被引量:6
2007年
对细长体平板三角翼和加上两个不同高度背鳍后的组合体在低速风洞进行了六分量天平测力实验,三角翼后掠角82.5°,背鳍当地高度与模型当地半展长比值分别为0.3和0.6,实验迎角范围12°~32°,包括1.66×10^6和2.33×10^6两个雷诺数。实验结果表明:0°侧滑角下,在翼面上发生旋涡破裂前,单独细长平板三角翼的横向力及横向力矩在实验迎角范围内始终为零;加上两个不同高度的低背鳍后,在一定的迎角下,三角翼的横向力及横向力矩开始不为零,流场定常;在更大的迎角下,流场变得非定常。实验结果初步验证了前人关于细长锥体分离涡的稳定性理论,并给出了旋涡失稳后,随着迎角的增大,流场进一步发展的状态。
孟宣市乔志德高超罗时钧刘锋
关键词:大迎角背鳍细长体平板三角翼
进口导流叶片对转子叶片颤振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4
2010年
上游静子叶片的尾迹扰动是下游转子叶片发生强迫响应问题的主要原因,但通常认为不会对颤振特性产生影响。运用CFD技术求解非定常流场,用能量法对典型涡轮风扇NASA Rotor 67进行了气动弹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加进口导流叶片时其叶片最有可能在第二阶模态、60°叶间振动相角的情况下发生颤振;加上IGV(进口导流叶片)后,IGV的尾迹会显著改变转子叶片的颤振特性,当转子叶片的最危险颤振模态频率接近IGV尾迹的扰动频率时,即使单独转子叶片十分稳定,但在尾迹的激励下颤振仍然可能发生;当该频率远离IGV尾迹扰动频率时,尾迹扰动同样会使转子叶片气动阻尼降低。该结果意味着尽管IGV的引入不会明显改变压气机性能,但有可能会对其颤振特性带来明显的负面影响,需要在涡轮机设计中予以考虑。
张陈安叶正寅刘锋史爱明
关键词:涡轮机非定常气动力颤振
圆锥前体涡的等离子体控制特性及机理被引量:3
2010年
在半顶角为10°的圆锥前体尖端处布置一对等离子体激励器,通过占空循环控制技术实现了对圆锥前体力和力矩的近似比例控制,并对流动控制机理进行了讨论。采用静态和动态压力测量实验技术对圆锥前体各测量截面轴向压力分布进行测量,并对流场旋涡结构变化进行了二维粒子图像测速。实验在3.0m×1.6m低速低湍流度风洞中进行,迎角45°,基于圆锥段底面直径的雷诺数为5×104。实验结果表明,等离子体激励器关闭时圆锥前体涡流场非对称,当左、右舷等离子体激励器开启时,涡流场在双稳态之间转换;在占空循环控制下,不同周期同一相位的平均压力结果表明涡流场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并且在2个稳态之间平缓变化,但变化幅度较原来的双稳态小。
刘锋罗时钧高超
关键词:细长体大迎角空气动力学等离子体主动流动控制粒子图像测速
一种适用于气膜冷却的k-ε湍流模型增强掺混修正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气膜冷却的k‑ε湍流模型增强掺混修正方法,提供了针对k‑ε湍流模型描述两股不同状态流体的掺混函数C<Sub>m</Sub>,用以改善两股流体掺混区域的流体掺混预测情况,通过掺混函数C<Sub>m</...
刘存良王力泉刘锋
有限长圆管内刚体旋转流的直接数值模拟
2017年
通过对三维不可压缩粘性流体的直接数值模拟,研究了有限长圆管内刚体旋转流在初始扰动下,扰动的增长和动力学演化过程。首先,通过改变流动的Reynolds数和旋转角速度ω,分析了轴对称流动中Reynolds数和ω对流动失稳的影响。对于高Reynolds数轴对称流动,利用数值模拟得到的不稳定结果与无粘线性稳定性理论预测的结果一致。最后,为进一步研究流动不稳定发展的三维效应,又进行了完全三维流动的模拟。数值结果表明,三维流动中不稳定的主导模态为螺旋模态,模态在线性段指数增长,导致流动产生螺旋型的漩涡破裂,之后经过非线性段的增长后达到饱和,流动最终发展为轴对称泡型旋涡破裂的稳定状态。
冯春娟苏进刘锋汪师晓
应用PIV和测压技术对等离子激励器产生的体积力的研究
结合PIV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和测压技术对等离子体激励器在静止大气中诱导产生的二维流场进行体积力的研究.实验数据处理结果包含:(1)在流场选取不同控制体,采用动量方程计算相应控制体的体积力;(2)对整个流场在忽略压力效果的前...
陈琦李结孟宣市罗时钧刘锋
基于浸入边界方法的二维流场数值模拟被引量:2
2010年
采用浸入边界方法进行了圆柱绕流的数值模拟。浸入边界方法是通过在Navier-Stokes方程中加入一项体积力,以满足物面边界的无滑移条件。整个流场在笛卡尔网格上求解,物面边界用均匀分布的拉格朗日点表示。拉格朗日点上的力通过离散了的Navier-Stokes方程求解后再分布到周围的网格点上。在有限差分法的基础上利用浸入边界方法分别计算了Re=40和Re=100时圆柱绕流,并将升力系数,阻力系数,斯特鲁哈尔数等结果与文献中的数值和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冯春娟刘锋
关键词:圆柱绕流拉格朗日点NAVIER-STOKES方程
单侧脉冲放电等离子对圆锥前体的流动控制被引量:2
2012年
应用单侧脉冲放电等离子体对细长圆锥前体非对称涡进行了主动流动控制研究。通过风洞试验,对不同截面的周向静态压力分布和动态压力变化进行了测量。同时,对不同截面的周向压力分布进行积分,计算其当地侧向力、当地侧向力增量以及圆锥段侧向力和偏航力矩。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单侧脉冲放电可以实现对细长圆锥前体侧向力和力矩的比例控制,并且具有良好的线性度。第八截面动态压力数据的全时间平均和相位锁定平均都达到了收敛。通过比较第八截面相位锁定平均下的压力分布,得出流场的响应滞后于此次50Hz的脉冲调制频率。
田滨李华星孟宣市罗时钧刘锋
关键词:主动流动控制风洞试验
基于梯度响应面模型的优化设计被引量:8
2013年
本文主要研究一种梯度响应面模型及其在气动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目前应用广泛的多项式响应面模型是连续可导的,采用梯度信息构造完全二阶多项式响应面模型,所需样本数与设计参数个数呈线性关系.首先通过改进实验设计方法,快速生成满足精度要求的样本并确定梯度响应面模型.随后通过函数实验验证梯度响应面模型的精度,及该模型在多极值函数最值搜索中的有效性.最后由伴随方法快速求解气动优化设计目标函数的梯度信息,并开展基于梯度响应面模型和复合形法的叶片压力反设计和效率优化设计.结果表明:基于梯度响应面模型的优化方法在全局最优及提高优化效率两方面均有出色表现,基于该优化方法的气动优化设计能够显著改善叶片的气动性能.
罗佳奇刘锋
关键词:气动优化设计复合形法
低背鳍对细长平板三角翼分离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对细长锥体分离涡稳定性判据进行了介绍,并应用该判据对细长体平板三角翼和加上两个不同高度背鳍组合体分离涡流场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为了验证理论分析的有效性,并观察气动力随迎角的变化,根据理论分析模型设计了实验模型,并在低速风洞进行了六分量天平测力实验,三角翼后掠角为82.5°,实验迎角范围12°~32°,侧滑角范围-10°~+10°,实验雷诺数1.66×106。实验结果表明:在翼面上发生旋涡破裂前,单独细长平板三角翼的横向力/力矩在实验迎角范围内始终为零;加了两个不同高度的背鳍后,在一定迎角下,三角翼的横向力/力矩变得不为零。理论分析结果和实验结果在定性上吻合得很好,初步验证了有关文献关于细长锥体分离涡的稳定性理论。
孟宣市蔡晋生罗时钧刘锋
关键词:大迎角空气动力学背鳍细长体平板三角翼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