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晓莉 作品数:10 被引量:20 H指数:3 供职机构: 河北省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 河北省引进留学人员资助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阿尔茨海默病脑功能影像学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k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于老年人的认知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影响记忆力、计算力、学习、语言、思维、行为和情绪,有时也影响病人的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能力。病理上以老年斑、神经原... 王建华 吕佩源 王天俊 冯荣芳 孙占用 赵景茹 董晓莉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 脑功能 影像学 全血黏度与脑小血管病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全血黏度与脑小血管病(SVD)相关性。方法选取正常对照组35例和脑小血管病组35例,根据头颅MRI表现将SVD组分为脑白质病变(WML)组和腔隙性脑梗死(LI)组,比较SVD组、WML组、LI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全血黏度及其他脑血管危险因素,并对全血黏度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血黏度的增高与SVD及WML的发生相关(OR=1.518;1.503),当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P<0.05;全血黏度的增高与LI的发生相关(OR=1.272),然而调整其他脑血管危险因素后,P>0.05。结论全血黏度的增高可能是脑小血管病特别是WML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与脑小血管病特别是脑白质病变密切相关。 杨圣俊 赵景茹 李娜 陈景红 杨宝明 李俐涛 董晓莉 霍甜甜 王建华关键词:全血黏度 脑白质病变 腔隙性脑梗死 血浆黏度与脑白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血浆黏度与脑白质疏松(L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正常对照组60例和LA组60例,收集2组的临床资料来评估LA相关可能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对血浆黏度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用MRI的Fazekas方法对LA组进行分级,评估不同程度LA患者的血浆黏度水平差异。结果 LA组的年龄、三酰甘油及血浆黏度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黏度的增高与LA的发生相关(OR=1.298),当调整其他危险因素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Fazekas评分增加,血浆黏度水平随之增加。结论血浆黏度水平和LA相关,可能是LA的独立危险因素,且随着LA程度的加重而增高。 赵景茹 杨宝明 肖向建 霍甜甜 贾艳丽 董晓莉 孙占用 王建华关键词:血浆黏度 脑白质疏松 以脊髓损伤为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1例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中枢神经系统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superficial sideros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SSCNS)是由于过多的铁沉积在脑干、小脑、脊髓及部分脑... 肖向建 赵景茹 董晓莉 王建华 吕佩源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损害 丁苯酞对烟雾病患者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脑梗死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研究丁苯酞(NBP)对烟雾病(MMD)患者围术期脑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拟行手术治疗的82例MMD患者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41例,两组均按照松岛法进行手术并在术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术后第1天开始加用NBP静脉滴注,疗程2周,比较两组近期及远期治疗效果、脑血流动力学及脑梗死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呈明显下降趋势,且观察组术后3 d、7 d以及14 d时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2.505、2.040、3.097,P <0.05)。术后6个月时,两组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CA)和独立生活能力(ADL)评分较术前均明显升高(t=-21.854、-17.933、-13.881、-10.687,P <0.05),且观察组MoCA和ADL评分高于对照组(t=2.120、2.608,P <0.05)。术后14 d,两组平均血流量(Qm)和血流速度(Vm)较术后1 d明显升高,两组脉搏速度(Wv)、血管特性阻抗(Zcv)及外周阻力(Rv)明显降低(P <0.05),且观察组Qm和Vm高于对照组,Wv、Zcv和Rv低于对照组(t=2.114、2.438、2.414、2.077、3.912,P <0.05)。术后14 d,两组脑血流量(CBF)和脑血容量(CBV)较术后1 d明显升高,两组达峰时间(TTP)及平均通过时间(MTT)明显降低(P <0.05),且观察组CBF和CBV高于对照组,TTP和MT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10、5.292、4.778、2.872,P <0.05)。两组术后随访1个月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4.88%和21.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5,P <0.05),脑出血发生率分别为7.32%和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NBP用于MMD患者术后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并减少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促进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提升远期独立生活能力。 董晓莉 王佳 徐国栋 尹楠关键词:烟雾病 脑血管重建术 丁苯酞 血流动力学 脑梗死 血清轴突生长导向因子-1联合HAT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 2025年 目的探讨血清轴突生长导向因子-1(NTN-1)联合溶栓后出血(HAT)评分对急性脑梗死(ACI)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4年6月河北省人民医院神经介入科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CI患者312例,依据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情况分为出血转化组41例和无出血转化组271例,另依据血清NTN-1的表达水平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各156例。收集所有ACI患者的一般资料并统计HAT评分,采用酶联免疫试验检测血清NTN-1水平。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ACI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HAT评分、血清NTN-1对ACI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出血转化组的基线NIHSS评分、糖尿病比例高于无出血转化组(t/χ^(2)/P=4.168/<0.001、4.837/0.028);出血转化组HAT评分高于无出血转化组,血清NTN-1水平低于无出血转化组(t=6.035、5.727,P均<0.001);血清NTN-1高表达组的出血转化率低于低表达组(χ^(2)/P=6.318/0.012);经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显示,血清NTN-1水平升高是ACI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保护因素[OR(95%CI)=0.773(0.629~0.949)],而基线NIHSS评分升高、有糖尿病、HAT评分升高则均是危险因素[OR(95%CI)=1.621(1.180~2.227)、1.775(1.081~2.915)、2.768(1.330~5.761)];血清NTN-1、HAT评分及二者联合预测ACI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AUC分别为0.778、0.786、0.884,二者联合优于各自单独预测效能(Z/P=2.063/0.037、1.984/0.046)。结论血清NTN-1水平与ACI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风险密切相关,血清NTN-1联合HAT评分对ACI患者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预测价值较高。 徐国栋 董晓莉 梁晓辉 马良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出血转化 血塞通滴丸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及对相关炎症指标的影响 2025年 目的探讨血塞通滴丸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效果及对相关炎症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2月到2023年8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血塞通滴丸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进行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2组的总有效率、ABCD-2评分、血清炎症指标、急性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8%(45/48)比79.2%(3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的ABCD-2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3±1.0)分比(3.2±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2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6个月急性脑梗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2%(2/48)比16.7%(8/48)](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滴丸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可降低ABCD-2评分、血清炎症指标水平以及短期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风险,且不良反应少而轻微。 徐国栋 董晓莉 梁晓辉 马良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血塞通滴丸 氯吡格雷 脑卒中康复评定常用量表回顾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 @@脑血管病康复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卒中功能障碍的康复评定是制定康复治疗方案、实施康复治疗以及进行科研研究的基础,选用合适、国际通用的卒中康复评定量表,以便于国内外康复学者互相交流。医学界关于... 董晓莉 贾子善关键词:脑卒中 康复评定 文献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1例报告 被引量:3 2016年 中枢神经系统表面铁沉积症/中枢神经系统表面含铁血黄素沉积症(supemcial siderosis of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SSCNS)是由于过多的铁沉积在脑干、小脑、脊髓及部分脑神经等表面而导致的一系列神经系统损害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神经性耳聋和锥体束征等。 肖向建 赵景茹 董晓莉 王建华 吕佩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