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理

作品数:11 被引量:66H指数:3
供职机构:牡丹江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黑龙江省卫生厅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肿瘤
  • 3篇细胞
  • 3篇教学
  • 2篇学法
  • 2篇血常规
  • 2篇右半结肠
  • 2篇神经病
  • 2篇神经病学
  • 2篇结肠
  • 2篇甲状腺
  • 2篇教学法
  • 2篇EBM
  • 2篇肠癌
  • 1篇蛋白
  • 1篇血常规分析
  • 1篇血常规结果
  • 1篇炎性
  • 1篇炎性肌纤维母...
  • 1篇影响因素
  • 1篇右半结肠癌

机构

  • 11篇牡丹江医学院

作者

  • 11篇董理
  • 5篇沈聪
  • 4篇张恒春
  • 3篇肖韩艳
  • 3篇李岩
  • 3篇冯莹
  • 2篇范东
  • 2篇于伟光
  • 1篇郭海峰
  • 1篇程连芝
  • 1篇孙平
  • 1篇李文媛
  • 1篇张洋
  • 1篇王莹
  • 1篇于成龙

传媒

  • 5篇微量元素与健...
  • 1篇牡丹江医学院...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现代普通...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中华结直肠疾...
  • 1篇高校医学教学...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7
  • 6篇2016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下调HMGA1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机制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观察下调高迁移率族蛋白A1(HMGA1)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选择人乳腺癌MCF7细胞,将其分为siRNA对照组、siRNA-HMGA1组、miR对照组和miR-24-3p组,分别转染siRNA对照慢病毒、siRNA-HMGA1慢病毒、miR对照慢病毒和miR-24-3p慢病毒。采用Western boltting法检测未转染MCF7、正常乳腺上皮细胞株(HMEC h TERT)及siRNA对照组、siRNA-HMGA1组细胞HMGA1蛋白,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R对照组和miR-24-3p组细胞HMGA1、miR-142-3p mRNA,MTT法和Transwell法检测4组细胞增殖活力和侵袭能力,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验证HMGA1与miR-142-3p靶向关系。结果 MCF7、HMEC h TERT细胞中HMGA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74±0.075、0.234±0.099,两者相比P<0.01。siRNA-HMGA1组、siRNA对照组HMGA1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41±0.051、0.651±0.136,两组相比P<0.01。miR-142-3p组、miR对照组HMGA1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35±0.046、0.604±0.156,miR-142-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28±0.174、0.263±0.116,两者相比P均<0.01。MCF7细胞中HMGA1 mRNA、miR-142-3p mRNA表达呈负相关(r=-0.259,P=0.021)。siRNA-HMGA1组、siRNA对照组细胞增殖活力分别为0.535±0.066、1.160±0.125,穿膜细胞数分别为(32.05±9.33)、(71.68±14.39)个,两者相比P均<0.01。miR-142-3p组、miR对照组细胞增殖活力分别为0.362±0.121、1.083±0.139,穿膜细胞数分别为(21.52±6.64)、(46.74±7.82)个,两组相比P均<0.01。miR-142-3p组、miR对照组野生型HMGA1 3'-UTR荧光素酶活性分别为0.668±0.074、1.000±0.000,两组相比P<0.01。结论下调HMGA1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增强,其机制可能与HMGA1可靶向反向调控miR-142-3p有关。
张洋董理孙源博李文媛王莹孙平于伟光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A1微小RNA乳腺肿瘤细胞侵袭
右半结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2016年
目的通过本病例报道,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方法就我院经病理证实右半结肠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例1例,结合患者临床病例资料与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回顾性诊断分析。结果该患者为老年女性,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无其他特异性表现,诊断难度大。IMT多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累及器官是肺,右半结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在临床上罕见。结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发病率低,呈低度恶性,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易误诊,确诊仍依赖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手术为其有效的治疗手段。有复发倾向,术后随访有重要意义。
贵英斌郭海峰董理张恒春
关键词:结肠病例报道
翻转课堂结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8年
目的探索教学方法改革。方法应用翻转课堂结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对神经病学中脑血管疾病章节进行授课,并与传统教学组的笔试、标准化病人问诊及查体考核成绩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同学的考核成绩优于传统教学组,其收集病史、体格检查的能力,以及科学、系统的临床思维能力更强。结论翻转课堂结合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可以提高神经内科临床教学质量。
肖韩艳董理冯莹程连芝李岩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神经病学教学改革
凝血常规及血常规分析前影响因素探讨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通过研究凝血常规及血常规分析前的影响因素,探讨控制分析前变异的方法和意义。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21人,采血进行凝血常规和血常规项目的检测,观察止血带使用时间对凝血常规、标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等结果的影响,监测凝血常规及血常规的个体生物学变异。结果:1与止血带使用即刻相比较,压脉带使用1 min时,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均无变化;2 min时,PT降低(P<0.05),余无变化;3 min时,PT、APTT、和TT均降低(P<0.05)。2与标本放置即刻的血常规结果比较,标本放置4 h时,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浓度(HGB)、白细胞数(WBC)和血小板数(PLT)均无变化;放置8 h和12 h时,PLT降低(P<0.05);放置24 h,RBC、WBC和PLT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3连续4周测定,各周间凝血常规及血常规个体生物学变异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分析前标本采集方式和标本放置时间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重视分析前影响因素和控制分析前变异,能极大地提高临床实验室检测数据的可靠性。
沈聪董理
关键词:凝血常规血常规分析前变异影响因素
神经内科实践教学中EBM教学模式的应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与研究循证医学(EBM)教学法在神经内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神经内科60名毕业实习生,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即EBM教学模式组30人,另一组为对照组,即传统教学模式组30人。教学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查阅资料能力、学习能力、基本技能操作能力、运用知识的灵活度以及临床实习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平均分为(56.87±5.9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分(49.36±4.86)分,实验组的技能操作考核平均分数为(34.36±4.5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平均分(29.45±6.5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学生的思维能力、查阅资料能力、学习能力、基本技能操作能力、运用知识的灵活度以及临床实习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较对照组有明显的优势(P<0.05)。结论 EBM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创新思维方式以及临床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在临床教学中推广应用。
冯莹于成龙任春娜肖韩艳李岩董理
40例甲状腺微小癌的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癌的手术治疗措施。方法:分析40例甲状腺微小癌的病历资料、治疗方法。结果:40例甲状腺微小癌患者均治愈出院,未出现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对于甲状腺微小癌,要积极的采取手术治疗。
董理沈聪张恒春范东
关键词:甲状腺微小癌恶性肿瘤
EBM和SP双轨教学法在神经病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7年
应用EBM和SP双轨教学法对神经病学实习学生进行临床教学和技能考核,并与传统教学组的问诊及查体考核成绩进行对比研究。双轨教学组同学的考核成绩优于传统教学组,并且收集病史能力,体格检查能力,科学、系统的临床思维能力更强,提示该方法可以提高临床教学质量。
肖韩艳董理冯莹李岩
关键词:神经病学
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诊断意义
2017年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细胞黏附分子CD44v6的表达及其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浸润和颈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指导临床筛选隐性颈淋巴结转移者,更加合理地应用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回顾分析65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同期16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CD44v6的表达情况。随访其中33例无颈淋巴结转移患者颈淋巴结情况,随访时间2~4年。6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首诊颈淋巴结转移率为49.23%(32/65);临床无淋巴结转移患者随访后颈淋巴结转移率为33.33%(11/33)。淋巴结总转移率为66.15%(43/65)。CD44v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良性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92%和18.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在肿瘤浸润范围局限在包膜内组和侵及包膜和包膜外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7.14%和7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可以作为预测甲状腺乳头状腺癌浸润转移能力的分子生物学指标之一,进一步指导临床合理地对c N0病例应用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
董理沈聪
影响血常规结果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并掌握影响血常规结果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00例门诊体检者的不同血液标本,采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真空采血法采取肘静脉血和左手环指末梢血,分别于采血后0.5 h、2 h、4 h内检测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等指标。结果:不同时间段采血检测结果比较,0.5 h内测试的WBC、RBC、Hb等血液指标结果均与2 h内测试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放置4h后只有PLT结果差异显著低于0.5 h内测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部位检测结果比较:食指末梢血检测中WBC、RBC、Hb均高于静脉血检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时间和不同部位血常规检查结果存在差异性,采取肘静脉血和短时间处理血液样本可以减少结果误差,提高检验准确性。
沈聪董理
关键词:血常规结果
大肠癌致肠梗阻27例治疗分析
2016年
目的:分析总结大肠癌所致肠梗阻的诊断、治疗经验。方法:选取2011~2014年经手术治疗的大肠癌并发急性肠梗阻的27例患者,16例右半结肠癌梗阻均行Ⅰ期切除吻合术,8例左半结肠癌梗阻中5例行Ⅰ期切除吻合术,吻合口瘘1例;3例行Hartmann手术,3例直肠癌均行乙状结肠双腔造瘘术。结论:大肠癌所致肠梗阻为肿瘤晚期表现,切除肿瘤解决肠梗阻,可提高大肠癌的治愈率,延长生存时间并提高生活质量,术中合理选择手术方案,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董理沈聪张恒春
关键词:大肠癌肠梗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