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轶伟

作品数:20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建筑科学
  • 7篇文化科学
  • 5篇艺术
  • 2篇经济管理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社会学

主题

  • 15篇建筑
  • 5篇教育
  • 4篇建筑教育
  • 4篇教学
  • 3篇中国建筑教育
  • 3篇类型学
  • 3篇建筑学
  • 3篇城市
  • 2篇学法
  • 2篇院校
  • 2篇设计教学
  • 2篇设计教学法
  • 2篇深大
  • 2篇实验性建筑
  • 2篇建筑院校
  • 2篇教学法
  • 2篇公共
  • 2篇构成教育
  • 2篇包豪斯
  • 2篇城市更新

机构

  • 16篇深圳大学
  • 7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迈阿密大学
  • 1篇深圳大学建筑...

作者

  • 20篇张轶伟
  • 1篇顾大庆
  • 1篇殷子渊
  • 1篇钟波涛
  • 1篇顾蓓蓓
  • 1篇蔡瑞定
  • 1篇杨镇源

传媒

  • 6篇时代建筑
  • 3篇新建筑
  • 3篇建筑师
  • 2篇世界建筑
  • 1篇世界建筑导报
  • 1篇山西建筑
  • 1篇中国建筑教育

年份

  • 4篇2023
  • 6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日常生活的启示——罗湖公共艺术广场的建成后研究
2015年
由都市实践事务所设计的深圳罗湖公共艺术广场,自设计到使用十余年间几经变迁。以这一作品为例,进行了以实际调研为基础的建成后状态描述和研究,并通过理论分析和实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探讨广场从设计到建设、从落成到使用等一系列日常生活背景下的事件。从功能转变、公共性、建筑改造等问题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原因,反思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存在于建筑设计中的一些普遍和特殊问题的症结。
张轶伟
关键词:建筑评论
南头古城的再生密码 面向社区赋能的建筑师介入
2023年
文章以深圳市南头古城2017年以来的城市更新为对象,分析了"建筑师介入"在具有历史遗存的城中村空间再生中的特定作用.围绕由城市建筑双年展和开发商推动的两次城市更新事件,以报德广场、十字街等区域的建筑改造案例讨论了建筑师介入城中村社区现实问题中的角色定位、路径方法与价值导向.南头古城建筑活化与再生的历程说明建筑师介入在城中村更新中的先导作用,同时也是维系社区原真性与内在价值的专业依托.
张轶伟王一凡夏珩
关键词:城中村城市更新
城市现代转型与建筑类型创新--1980年代深圳大型集合住宅设计特色探源被引量:2
2022年
文章对1980年代深圳大型集合住宅的发展历程进行回溯,从城市形态、功能类型、平面组织和公共空间四个维度进行了建设史与空间史的梳理。通过对制度转变的描述和空间类型学的分析,归纳了深圳早期大型屋村在突破传统居住建筑类型方面体现的创新,进而揭示其对于城市现代转型与社区公共生活的促进作用。
张轶伟杜湛业
关键词:集合住宅
践行:产学研模式沿革与深大建筑学人
2023年
本文回顾了深圳大学建筑教育产学研模式的历史沿革,从学科发展与建筑学人实践的互动进行阐述。通过对设计教学、建筑实践和学术研究三者关系的分析,说明其在不同时期对建筑学核心价值的动态回应。
张轶伟殷子渊宋向阳
关键词:产学研模式
实践、实验与言说——深大建筑学人马拉松论坛综述
2023年
2022年11月20日下午,深圳大学建筑教育办学40周年庆祝系列活动——深大建筑学人马拉松论坛在深圳大学本原设计研究中心本原讲堂举行(图1、2)。本次活动发起人为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范悦,张之杨、钟中、张健蘅、陈泽涛4位校友担任活动召集人,29位校友分享了他们的个人经历,还有近50位师生代表全程参与了6小时的学术沙龙。
张轶伟杨镇源杨镇源
关键词:学术沙龙马拉松校友
现实语境中的感知与类比广东惠阳沙田第二小学
2023年
文章解读了墨泰建筑新近落成的广东惠阳沙田第二小学的设计,探讨了在复杂山地的现实环境中,如何以基于形态学的设计策略来应对场地和功能的限制,并转化为一种在地的空间体验。通过对设计过程、建成实态以及事务所其他作品的阐释,文章指出建筑形式的类比成为一种把抽象概念向现实语境中建筑实体进行转化的有力工具。
张轶伟吴昕
关键词:山地建筑地形
构成教学在中国建筑教育的引入与转化被引量:2
2016年
引言中国正规的大学建筑教育始于1920年代,在这之后,一批留美归国的学生把美国当时盛行的布扎(Beaux-Arts)体系带回中国,并发展为一个全国性的模式。1930年代,中国也开始受到欧美现代建筑教育的影响,但1950年代全国院系调整后,全国教学再次导向苏联的布扎模式。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影响总体上受到很大抑制。19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建筑教育的变革才再次重启。文革封闭环境所形成的人才和资源的断层,导致改革初期中国建筑院校的变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交流。
张轶伟
关键词:建筑教育建筑院校现代主义建筑建筑学教育构成教育
艺术"工厂"的渐进式更新 解读OCAT深圳馆B10新馆
2022年
文章围绕都市实践新近完成的OCAT深圳馆B10新馆,对其从概念方案到建筑落成十余年间的空间演变历史进行梳理,并尝试将单体建筑与华侨城创意文化园特定的城市环境进行并置分析.通过现场踏勘与建筑师访谈,文章从单体展馆与艺术馆群、设计方案推演过程、建筑空间品质与建成环境优化三个维度展开分析,并指出B10所经历的公共艺术介入的渐进式更新反映了后工业时代深圳城市更新的基本特征.
张轶伟
关键词:公共艺术
溯源与流变——“包豪斯初步课程”在中国建筑教育的两次引进被引量:11
2019年
本文回溯了“包豪斯初步课程”在中国建筑教育的两次引进。第一次是1940年代美国包豪斯教学对于圣约翰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筑基础课程的短暂影响。第二次是1980年代之后“三大构成”对于大陆建筑院校全面的冲击。两次相隔近四十年的教学变革组成了包豪斯抽象形式训练向建筑学转化的历史,也揭示了国内建筑基础教学从布扎传统向现代空间教育逐步转型的独特模式。
张轶伟顾大庆
四步关联的空间类型教学——深圳大学建筑设计基础教学初探
2022年
本文概述了深圳大学建筑设计基础教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基本方法,以抽象空间向场所环境的递推来展开进行分阶段的教学。课程强调授课、先例、训练、反馈四种模式的相互配合。从教案的组织而言,“空间叠加”“空间组织”“空间建构”“空间组合”四个环节分别对应了不同的教学侧重点,包含抽象概念、功能组织、建造深化以及团队协作。在建筑入门训练环节,上述“四步关联”的矩阵教学法形成了一套具有逻辑性和可控性的执行方案。
张轶伟顾蓓蓓钟波涛
关键词:设计教学法教案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