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慧敏

作品数:10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广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闭锁
  • 2篇胆道
  • 2篇胆道闭锁
  • 2篇新生小鼠
  • 2篇细胞
  • 2篇小肠
  • 2篇小鼠
  • 2篇漏斗
  • 2篇漏斗胸
  • 2篇畸形
  • 1篇胆管
  • 1篇蛋白
  • 1篇蛋白活化
  • 1篇滴度
  • 1篇毒性
  • 1篇新生儿
  • 1篇新生儿坏死性...
  • 1篇信号
  • 1篇信号传导
  • 1篇信号通路

机构

  • 10篇广州医科大学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 1篇西南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夏慧敏
  • 4篇张锐忠
  • 3篇王会
  • 3篇张红
  • 3篇林泽锋
  • 2篇余家康
  • 2篇何秋明
  • 2篇钟微
  • 2篇曾信豪
  • 2篇孙静
  • 2篇付铭
  • 1篇梁会营
  • 1篇周庆和
  • 1篇宋兴荣
  • 1篇李美雪
  • 1篇周伟
  • 1篇朱冰
  • 1篇佘应军
  • 1篇王静
  • 1篇王勇

传媒

  • 2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华胃肠外科...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中华胸心血管...
  • 1篇国际儿科学杂...
  • 1篇国际免疫学杂...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肠道微生态和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被引量:6
2013年
肠道微生态是由体内有益菌及有害菌共同构成的生态环境,是人体最大、最复杂的微生态系统.研究表明,适当的肠道微生物定植过程有助于肠道结构和功能发育以及免疫系统成熟,它决定了之后肠道发生疾病的风险.肠道微生态或益生菌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关系已越来越受到关注.该文就新生儿肠道微生态的构成及作用、肠道微生态在NEC发生中的作用及机制、益生菌对NEC的防治作用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李美雪周伟夏慧敏
关键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微生态益生菌新生儿
EpCAM阳性的不成熟胆道上皮细胞促进胆道闭锁肝纤维化的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分析在胆道闭锁患儿肝组织中增生的EpCAM阳性的不成熟胆道上皮细胞与肝纤维化形成的关系,从而探讨不成熟的胆道上皮细胞在胆道闭锁病程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就治的患儿肝石蜡标本进行连续切片,其中胆道闭锁(biliary atresia,BA)65例,胆总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CC)27例,门静脉海绵样病变(cavernous transforrnation of portalvein,CTPV)15例,应用CK19、EpCA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饱和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方法,分析肝组织中增生的胆道上皮细胞的成熟性、EpCAM阳性的不成熟胆道上皮细胞与肝纤维化在位置上的关系,并应用Image-pro对400倍视野下肝组织切片中EpCAM阳性细胞进行计数,观察其增生数量与肝纤维化分级间的关系。结果在CTPV组可见由CK19阳性的胆道上皮细胞组成的正常成熟的胆管,未见明显增生的胆道上皮细胞。在BA组及有纤维化的CC组可见胆道上皮细胞增生明显,邻近肝纤维化部位的胆道上皮细胞主要为EpCAM阳性的不成熟胆道上皮细胞,与肝纤维化存在位置上的关联。在胆道闭锁肝组织中随着肝纤维化的程度越高,EpCAM阳性的不成熟胆道上皮细胞的数量越多,且不同肝纤维化分期中EpCAM阳性细胞增生的数量存在显著差异(r=0.56,Pd0.001)。结论在小儿胆道闭锁疾病中,EpCAM阳性的不成熟胆道上皮细胞在短时间内迅速增生,可能是胆道闭锁患儿肝纤维化进展迅速的主要原因。
曾信豪林泽锋张红张锐忠周庆和夏慧敏钟军
关键词:胆道闭锁肝硬化免疫组织化学
Notch信号通路在胆管发育过程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2018年
胆管的正常发育及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Notch信号通路在胆管的发育及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Notch信号通路在调控肝内肝外胆管上皮细胞的分化及胆管的形成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异常的Notch信号的表达在胆管发育及形成的影响进行综述。
曾信豪练娜夏慧敏刘铭
关键词:胆管配体信号传导
不同滴度轮状病毒对新生小鼠肝胆系统损伤的比较
2017年
目的 比较不同滴度轮状病毒(Rhesus rotavirus,RRV)对新生小鼠肝胆系统损伤的差异.方法 新生小鼠出生24 h内,腹腔注射恒河猴轮状病毒(MMU18006病毒株)建立肝胆损伤动物模型;将80只BALB/c新生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实验组分别注射不同滴度轮状病毒悬液,依次为高滴度(1×107 PFU/ml)、中滴度(1×10^6 PFU/ml)、低滴度实验组(2.5×10^5 PFU/ml),正常对照组仅注射病毒培养液;观察小鼠体重、黄疸发生时间,于出生后第12天收取标本时,经小鼠胆囊行肝外胆道造影,镜下观察小鼠胆管情况,并收取血清和肝胆组织,分别进行肝功能检测和病理染色分析.结果 与正常小鼠相比,实验组小鼠均有不同程度的皮肤黄疸、体重增加缓慢、生存率下降、肝功能损伤.低滴度组表现较轻且皮肤黄疸、体重及肝功能可恢复正常;与低滴度组相比,高滴度组皮肤黄疸更明显,体重显著性降低且不可逆,生存率低(50%),肝功能指标TBIL、DBIL、TBA、ALT、ALP显著性升高.进一步胆道造影显示高滴度组闭锁率高(80%),低滴度组无闭锁.病理学分析显示高滴度组肝内胆管闭锁,汇管区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而低滴度组肝内胆管形态正常,汇管区仅有少量炎症细胞浸润.结论 不同滴度轮状病毒对新生小鼠肝胆系统影响不同:高滴度易引起胆道闭锁,低滴度引起肝炎.
林泽锋曾信豪张红付铭张锐忠夏慧敏
关键词:轮状病毒属胆道闭锁肝炎
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在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中的应用被引量:23
2016年
目的探讨评价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治疗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应用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治疗的25例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患儿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13例(52%),女12例(48%),入院时年龄10h至20d,出生体质量为1600~3800(平均2920)g,手术日龄为1~58(平均7)d。患儿闭锁近端肠管和闭锁远端肠管直径之比均〉4,其中高位空肠闭锁11例(44%);闭锁DIb型3例(12%),闭锁Ⅳ型7例(28%);合并复杂型胎粪性腹膜炎14例(56%);再次手术3例(12%)。结果全组均成功完成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中位手术时间3(1.2~4.5)h,中位术中出血量3.5(1~18)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5/25),其中胆汁淤积征3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1例,肠梗阻1例。术后1例患儿因合并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和败血症,治疗无效于术后6d死亡,病死率为4%(1/25);1例患儿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其余23例患儿术后首次肠内营养时间中位数为11d,平均11(5~20)d;术后肠外营养使用时间中位数为15d,平均21(5~68)d;中位术后住院时间为25(12~81)d。23例患儿已行二期造口关闭术,术后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造口术后出院时3例(13.0%)患儿体质量Z评分正常,20例(87.O%)低于正常范围;随访至造口关闭入院时,19例(82.6%)体质量Z评分正常,4例(17.4%)低于正常范围。23例患儿中9例(39.1%)术前血清白蛋白水平正常,出院时3例(13.0%)正常,造口关闭入院时22例(95.7%)恢复正常。结论Bishop—Koop肠吻合肠造口术治疗难治型先天性小肠闭锁安全可行。对患儿营养状况改善明显。
张红钟微孙静何秋明王勇李乐余家康王哲叶志华唐凯琳夏慧敏
关键词:肠吻合术先天性小肠闭锁
3D扫描技术在漏斗胸诊断和畸形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3D扫描技术在漏斗胸诊断和畸形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7月到2017年6月在我院行Nuss术的漏斗胸患儿90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同步行胸部CT和3D扫描,随机选取年龄匹配的30例行胸部cT扫描的非胸壁畸形患儿为对照组,分别测量同步cT和3D扫描获取的胸廓横径和前后径,计算Haller指数和表面形貌学指数(surface topography index,STI),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漏斗胸组胸廓横径与前后径的同步CT与3D扫描数据呈正相关,符合率分别约为94%、82%;CT扫描漏斗胸(1.82±0.21)和对照组(1.41±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表明可以作为漏斗胸诊断的有效指标;CT扫描的漏斗胸Hailer指数5.12±3.36与1.82±0.21呈正相关,符合率达到89%,二者的ROC曲线Delong检验P〉0.05,说明STI与Haller指数作为漏斗胸诊断和畸形程度评估指标的价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3D扫描及漏斗胸可有效代替CT及Haller指数应用于漏斗胸诊断和畸形程度评估,尤其是对婴幼儿等随访或非手术的漏斗胸患儿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王会汪凤华斯文越梁会营梁建华曾嘉航唐决李建明郭小花夏慧敏刘威
关键词:漏斗胸3D扫描表面形貌学
瞬间受体电位通道蛋白活化可减轻丙泊酚引起的SH-SY5Y细胞毒性
2015年
目的探讨经典瞬间受体电位通道蛋白(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canonical channel,TRPC)在丙泊酚诱导SH-SY5Y细胞毒性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一:细胞随机分为七组(每组设5个平行副孔):对照组(C组)正常培养,丙泊酚溶剂组(A组)加入20%脂肪乳剂,不同浓度丙泊酚组(P1~P5组)终浓度分别为5、10、50、100、200μM,各组分别孵育SH-SY5Y细胞72h;200μM丙泊酚处理SH-SY5Y细胞不同时间(12、24、36、48、72h),四唑单钠盐-WST-8(Cell Counting Kit-8,CCK-8)测定细胞存活率。实验二:SH-SY5Y细胞随机分为四组:丙泊酚溶剂组(A组)加入20%脂肪乳剂;P组:200μM丙泊酚;T1组:200μM丙泊酚+TRPC通道激动剂OAG(25μM);T2组:200μM丙泊酚+TRPC通道拮抗剂SKF96365(3μM)。细胞处理72h后,CCK-8监测各组细胞存活率,AnnexinV-FLUOS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实验一:C组与A组SH-SY5Y细胞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P3组细胞存活率上升,P4、P5组细胞存活率降低(P〈0.05)。实验二:细胞孵育72h后,P组SH-SY5Y细胞存活率为60.2%,凋亡率为18.5%±1.7%,C组存活率为100%,凋亡率为1.8%±0.8%(P〈0.05);与P组比较,T1组细胞存活率为86.4%,上升了26.2%(P〈0.01),凋亡率为4.0%±0.9%(P〈0.05);T2组存活率为49.2%,较P组降低了11.0%(P〈0.05),凋亡率为(34.1±2.6)%(P〈0.01)。结论 TRPC通道活化可减轻200μM丙泊酚诱导下的SH-SY5Y细胞毒性作用。
黄斯伦佘应军张锐忠宋兴荣夏慧敏
关键词:丙泊酚SH-SY5Y细胞细胞存活率
漏斗胸住院患儿营养状况筛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筛查漏斗胸住院患儿营养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漏斗胸临床营养管理和综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住院行Nuss手术治疗的360例漏斗胸患儿的体质量指数(BMI),并与世界卫生组织参考标准进行比较,计算消瘦发生率,并分析BMI与CT指数、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胸廓横径、手术治疗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漏斗胸住院患儿消瘦发生率为93.61%(337/360例),包括重度74.17%(267/360例),中度13.33%(48/360例),轻度6.11%(22/360例)。BMI与CT指数呈负相关(r=-0.172,P=0.001);BMI与年龄、体质量、身高、胸廓横径均呈正相关(r=0.129、0.342、0.022、0.179,P=0.014、0.001、0.673、0.001)。漏斗胸患儿术后3年消瘦和重度消瘦发生率下降(93.62%比95.74%;65.96%比78.72%);体质量、身高、BMI增长[25.5(12.5,38.5)kg比17.0(10.0,24.0)kg;126.0(99.0,153.0)cm比108.0(74.5,143.5)cm;14.69(12.38,17.00)kg/m^2比14.36(12.17,16.56)kg/m^2],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漏斗胸住院患儿存在高营养风险,畸形程度是营养状况的主要危险因素。手术治疗可改善漏斗胸患儿营养状况,但无法完全纠正营养不良。
王会刘威苏芷惠吴锦辉孙静汪凤华梁建华王静谭美珍夏慧敏
关键词:漏斗胸营养状况体质量指数畸形程度
Anti—Gr-1去除新生小鼠髓源性抑制细胞的动态变化
2017年
目的分析anti-Gr-1去除新生小鼠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去除MDSCs的效率和反应时间。方法将50只BALB/c新生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根据不同时间点腹腔注射anti—Gr-1(15μg);于出生后第9天收取肝脏、脾脏标本,并将各自充分研磨后的组织悬液通过Percoll液进行梯度离心,分离出其中的单个核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肝、脾组织的髓源性抑制细胞(CD11b+Gr-1+)数量。结果①经anti—Gr-1注射4h后,实验组脾脏中的MDSCs百分比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9.19±1.40)%比(26.01±2.26)%,t=20.266,P〈0.05],并能有效维持24~48h,去除率达到64.6%,当48h后MDSCs百分比(16.87±3.49)%,去除率下降至35.1%;②经anti-Gr-1注射24h后,实验组肝脏中的MDSCs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8.98±1.03)%比(15.75±1.10)%,t=11.12,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去除率为42.9%,至48h后MDSCs百分比(4.57±0.95)%,去除率达到70.9%;③同一实验组,脾脏和肝脏各自的M-MDSCs/G—MDSCs比值区别较大。结论Anti—Gr-1对肝脏、脾脏的MDSCs去除效率和反应时间不同:经anti-Gr-1注射后4—48h,脾脏的MDSCs去除率为35.1%~64.6%,而24—48h后肝脏的MDSCs去除率为42.9%-70.9%。
林泽锋童燕陆王贺珍付铭朱德力张锐忠夏慧敏
关键词:髓源性抑制细胞固有免疫新生小鼠流式细胞术
产前气管结扎对胎鼠肺脏的影响
李锋何秋明王会钟微王凤华朱冰余家康夏慧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