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强

作品数:7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2篇动脉介入治疗
  • 2篇介入
  • 2篇介入治疗
  • 2篇经皮冠状动脉...
  • 2篇经皮冠状动脉...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冠状动脉介入
  • 2篇冠状动脉介入...
  • 2篇META分析
  • 1篇地平
  • 1篇碘克沙醇
  • 1篇凋亡
  • 1篇动脉假性动脉...
  • 1篇动脉介入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中膜厚...
  • 1篇对比剂

机构

  • 7篇重庆市第五人...
  • 1篇重庆市第九人...
  • 1篇重庆市涪陵中...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7篇徐强
  • 4篇周大燕
  • 3篇李海华
  • 1篇周音频
  • 1篇屈宗杰
  • 1篇徐中林
  • 1篇王亚珠
  • 1篇王浩
  • 1篇苏勇
  • 1篇苏勇

传媒

  • 1篇临床超声医学...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国循证心血...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 1篇中国医学前沿...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大剂量碘克沙醇对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肾功能的影响
2020年
目的评估大剂量碘克沙醇(>300 mL)对糖尿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72 h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顺序筛选2015年10月—2017年12月4个中心的987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使用大剂量(>300 mL)碘克沙醇的患者,最终204例合并糖尿病患者被纳入,进一步评价术后72 h内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CI-AKI)的发生情况。结果 204例糖尿病患者使用大剂量碘克沙醇(>300 mL)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总发生率为3.9%(8/204)。其中碘克沙醇300~500 mL亚组和>500 mL亚组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分别为4.3%(7/161)和2.3%(1/43);基线eGFR<60 mL/(min·1.73 m2)的患者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为6.9%(2/2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贫血、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以及高Mehran评分是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与对比剂剂量的增加似乎无关。结论合并糖尿病患者使用大剂量(>300 mL)碘克沙醇后对比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发生率不高。
赵宁陈再燕王哲徐强周音频徐中林宋耀明晋军黄岚赵晓辉
关键词:对比剂碘克沙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术前不同负荷剂量他汀类药物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
2015年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前应用不同负荷剂量他汀类药物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生存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9月本院行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50例为研究对象,术前根据他汀类药物使用剂量将入选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及高剂量组,均于入院72小时内接受PCI治疗。比较三组患者手术前后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I(c TNI)、谷丙转氨酶(ALT)、低密度脂蛋白(LDL)、总胆固醇(TC)水平及PCI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4小时,三组患者CK-MB及hs-CRP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0.05);低剂量组与中剂量组患者c TNI水平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高剂量组患者ALT明显高于术前;高剂量组患者hs-CRP及c TNI明显低于低剂量组(P<0.05)。术后1个月,三组患者LDL、TC水平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高剂量组降低更明显(P<0.05),且高剂量组患者LDL达标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χ2=6.524,P=0.012)。三组患者PCI相关的心肌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高剂量组患者PCI相关的心肌梗死、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P<0.05)。结论 PCI术前应用高剂量他汀类药物能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改善患者生存状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屈宗杰周大燕苏勇王浩徐强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他汀类药物冠心病
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在心力衰竭患者中使用安全性及有效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评价基于基础抗心力衰竭(心衰)治疗下参芎葡萄糖在心力衰竭患者中使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系统地搜索CNKI、万方、维普和Cochrane图书馆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根据异质性,将研究按照随机效应或固定效应模型合并,评估用药物后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脑钠肽(BNP)等观察指标,同时评价其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1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固定效应模型的汇总结果表明,在改善心功能上所有治疗后在有效性方面具有可比性(肺心病心衰组:RR=0.34,95%CI:0.22~0.53,P=0.79;冠心病心衰组:RR=0.33,95%CI:0.17~0.63,P=0.80)。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表明,BNP明显下降,左室射血分数明显改善(MD=10.24,95%CI:8.64~11.84,P=0.74)。结论基础抗心衰治疗联合参芎葡萄糖可进一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降低BNP,使用安全有效。
王哲陈朝秀苏勇卢婷周大燕张薇薇徐强
关键词: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心力衰竭META分析
强力定眩胶囊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6
2018年
目的评价强力定眩胶囊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重庆市第五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8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治疗组(91例)。对照组患者口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1片/次,1次/d;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强力定眩胶囊,4片/次,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脉搏波传到速度(PWV)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78%,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6.7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降低的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WV水平和颈动脉IMT值比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PWV水平和颈动脉IMT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0.99%,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力定眩片联合左旋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效果显著,安全性好,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李海华王哲徐强
关键词: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高血压收缩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心血管中心数据自动上报系统、方法、设备、介质及终端
本发明属于数据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心血管中心数据自动上报系统、方法、设备、介质及终端,所述心血管中心数据自动上报系统:数据视图查询模块实时查询系统数据视图;数据信息提取模块进行待填报患者的相关信息数据的提取;填报病种...
徐强刘涛周大燕李海华王亚珠卢婷
超声引导下凝血酶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Meta分析被引量:8
2019年
目的系统评价超声引导下瘤腔注射凝血酶(UGTI)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获取相关文献。纳入关于超声引导下压迫治疗(UGC)与UGTI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随机对照研究,采用Rev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献,共280例患者,其中140例行UGC,140例行UGTI。Meta分析结果显示:UGTI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性优于UG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7.1%vs. 67.1%,OR=11.88,95%可信区间4.63~30.47,P<0.0001);而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种治疗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vs. 7.2%,OR=0.63,95%可信区间0.04~9.60,P=0.73)。结论 UGTI件发生率较低,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作为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首先治疗方法。
李海华徐强王哲
关键词:超声引导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凝血酶META分析
AMPK调节内质网应激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2024年
观察一磷酸腺苷(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MPK)对内质网应激的调节作用,并探讨其对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胰腺血管内皮细胞株(MS-1),分别用AMPK激动剂(AICAR)、AMPK抑制剂(Compund C)、内质网应激诱导剂(Thapsigargin,TG)、内质网应激拮抗剂(4-苯基丁酸,4-PBA)和高糖处理,给予低糖培养基的组为对照组,建立糖尿病致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给予小剂量STZ+高脂饮食诱导糖尿病,尾静脉注射AMPKα1过表达病毒,观察AMPKα1对动脉粥硬化影响。采用CCK-8测定细胞活力,采用TUNEL法检测内皮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PERK、BIP)的表达,采用油红染色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高糖刺激细胞后细胞凋亡和BIP蛋白表达增加(P<0.05)。相较于高糖组,给予AICAR处理后显著抑制细胞凋亡和BIP蛋白表达,给予AMPK抑制剂后明显增加细胞凋亡(P<0.05)。与高糖组相比,给予内质网诱导剂预处理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明显增加,给予内质网拮抗剂后高糖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显著减少(P<0.05)。而高糖刺激细胞后,相较于对照组,PERK蛋白表达增加(P<0.05),但给予AICAR处理后,PERK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对照病毒组相比,AMPKα1过表达病毒尾静脉注射后粥样斑块形成明显减少。结论 AMPK可能通过降低BIP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从而抑制高糖诱导的细胞凋亡,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
卢婷张宜华王哲周大燕徐强
关键词:AMPK高糖内质网应激PERKBIP细胞凋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