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尚杰

作品数:5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历史地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秦汉
  • 2篇秦汉时期
  • 1篇地磁
  • 1篇地磁要素
  • 1篇地球物理
  • 1篇地球物理场
  • 1篇形制
  • 1篇遗存
  • 1篇遗存分析
  • 1篇遗址
  • 1篇植物遗存
  • 1篇山地
  • 1篇数学
  • 1篇图(数学)
  • 1篇丘陵
  • 1篇丘陵地
  • 1篇丘陵地带
  • 1篇祠堂
  • 1篇甬钟
  • 1篇考古

机构

  • 5篇广东省文物考...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5篇尚杰
  • 1篇赵婧
  • 1篇马志坤
  • 1篇李泉
  • 1篇杨晓燕
  • 1篇刘长江
  • 1篇李昭
  • 1篇刘长

传媒

  • 2篇东南文化
  • 1篇文物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江汉考古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广东山地丘陵地带狮雄山遗址秦汉时期植物遗存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由于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的不足,对于广东山地丘陵地带秦汉时期的农业状况了解甚少。在广东五华县西北部狮雄山遗址的第五次发掘过程中发现的秦汉城址被认为是定楬县县治所在,7个AMS 14C测年数据显示该城址的年代为秦汉时期,与发掘者的判断年代一致。本文通过研究遗址灰坑中浮选出的植物大遗存以及石器表面残留的淀粉粒微体遗存,分析了狮雄山遗址的植物利用状况,为研究秦汉时期广东山地丘陵地带农业状况提供了新的材料。从灰坑H22中,鉴定出包含粟(Setaria italica)、粳稻(Oryza sativa subsp.japonica)、籼稻(Oryza sativa subsp.indica)、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豆(Glycine max)、赤豆(Vigna angularis),以及一些水果、蔬菜、调料或者药材的植物炭化种子;在淀粉粒残留物中,除少量粟类和麦类的淀粉粒外,还提取出大量块根块茎类淀粉粒。这些植物遗存反映了秦汉时期当地植物利用的多样性,其中浮选出的籼稻也为其在中国境内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材料。综合分析植物大遗存以及淀粉粒微体遗存,我们认为秦汉时期狮雄山遗址存在包括了稻作农业、旱作农业和园圃农业的多种经济形态,这种多种经济结构并存的混合生计模式既反映了先民对已有文化传统的传承,也反映了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
李昭赵婧李泉马志坤刘长尚杰刘长江杨晓燕
关键词:植物遗存
考古测量的误区—磁偏角
2010年
田野考古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运用各种测绘手段收集有关数据(包括遗址内外各种三维空间的数据)。采集这些空间数据运用的测绘工具,有全球定位系统(GPS)和电子全站仪等仪器,但日常的田野工作中。
尚杰姚金隆
关键词:磁偏角地磁要素地球物理场考古测量考古技术图(数学)
广东出土两批铜甬钟及相关问题被引量:2
2012年
粤东北的兴宁县与粤北的连山县曾分别出土过两组铜甬钟.其形制属于典型的南方铜甬钟系列,多年来相关简报尚未发表。其间,曾有学者对其年代和分型分式进行过分析与研究。现将这两批甬钟材料公布.并就相关问题谈谈自己的拙见。
尚杰
关键词:甬钟出土形制
广东五华狮雄山秦汉城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狮雄山遗址位于五华县华城镇东南约2公里处的塔岗村,2011-2012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五次调查、勘探和试掘,发现了秦汉城址以及大量与城址相关的遗迹和遗物。此次考古工作区分出了秦代晚期和南越国时期的遗迹单位和典型器物,为岭南该时期考古学断代研究增加了新内容;狮雄山秦汉城址的发现和对城址布局、结构的认识,为秦汉城址类型的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封泥的发现为解读城址的年代与性质提供了新证据;为探索南越国建立之前赵佗经营龙川的历史提供了新线索;亦为说明秦汉帝国的疆域和政治版图形成增加了新史料。
尚杰
关键词:秦汉时期封泥
论穗港两地祠堂的保护与利用被引量:4
2008年
通过穗港两地祠堂保护现状的分析,对两地祠堂未来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尚杰黄佩贤
关键词:祠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