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石亚芬

作品数:3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郧阳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动脉
  • 1篇动脉压
  • 1篇动脉压迫止血...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回输
  • 1篇压迫止血
  • 1篇压迫止血器
  • 1篇造影
  • 1篇造影术
  • 1篇造影术后
  • 1篇照射
  • 1篇针头
  • 1篇针头固定
  • 1篇止血器
  • 1篇全脑
  • 1篇全脑血管
  • 1篇全脑血管造影
  • 1篇周围静脉
  • 1篇周围静脉穿刺

机构

  • 2篇郧阳医学院
  • 1篇郧阳医学院附...

作者

  • 3篇石亚芬
  • 2篇孟永贤
  • 1篇胡霜
  • 1篇张有顺
  • 1篇冯泽会
  • 1篇孙松枝
  • 1篇程文国
  • 1篇王萍
  • 1篇闫平建
  • 1篇陈丹
  • 1篇杨玉娟
  • 1篇刘晓虹

传媒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华现代护理...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对脑梗死患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 探讨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UBIO)治疗对脑梗死患者Th1/ 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采用EL ISA法检测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液及血清中IFN-γ、IL - 4水平。结果 在PBMC培养上清液中,UBIO组治疗后IFN- γ水平为(177.2±11.9) ng/ L,与UBIO组治疗前的(191.1±19.9) ng/L、对照组(190 .8±2 5 .3) ng/ L和正常组的(198.5±16 .7) ng/ L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 5 )。IL - 4水平UBIo组治疗前为(5 7.1±19.6 ) ng/ L、治疗后(5 4 .9±18.8) ng/ L 及对照组(5 9.4±2 1.4 ) ng/ L 均低于正常组(82 .8±30 .7) ng/ L (P<0 .0 5 )。血清中IL - 4水平UBIO组治疗后为(4.86±2 .31) ng/ L ,高于正常组(3.32±2 .0 9) ng/ L (P<0 .0 5 )。其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结论 脑梗死患者Th1 / Th2 平衡倾向于Th1 ,UBIo治疗可下调Th1 细胞活性,使Th1 / Th2 趋于平衡。
程文国张有顺闫平建石亚芬
关键词:脑梗死TH1/TH2细胞紫外线照射自血回输
周围静脉穿刺针头固定方法的探讨
2006年
目的比较外周浅静脉穿刺成功后两种不同方法固定针头的效果观察。方法将300例患者进行600次静脉穿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固定针头,观察组采用改良方法固定针头。结果两组在固定针头所需时间、自粘性无菌敷料的消耗、拔针造成患者的不适及针头滑出血管外等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改良方法固定浅静脉穿刺针头明显优于传统方法。
孟永贤孙松枝胡霜石亚芬冯泽会刘晓虹
关键词:静脉穿刺
动脉压迫止血器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将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术后患者2种压迫止血方法做对比,观察其止血效果(卧床时间)及不良反应(腰背部酸痛、尿潴留、穿刺处皮下渗血、血肿等并发症)。方法将125例DSA术后患者分为动脉压迫止血器60例为观察组,使用传统绷带或自粘弹力绷带法65例为对照组,分为不同时间不同制动方式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6-8h,解除压迫后患者主诉腰背部酸痛0例、尿潴留0例、穿刺处皮下渗血2例、血肿0例,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12-24h,解除压迫患者主诉腰背部酸痛48例、尿潴留16例、穿刺处皮下渗血10例、血肿5例,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压迫止血器在DSA术后使用效果良好,深受患者满意。
王萍杨玉娟孟永贤石亚芬陈丹
关键词:全脑血管造影动脉压迫止血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