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入路内固定对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的影响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实施不同入路内固定对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的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50例,依据盲抽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后外侧入路,观察组实施改良前外侧入路,比较两组膝关节功能、本体感觉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膝关节优良率略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膝关节30°、45°、60°主动复位绝对误差角度均较术后3个月减小,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患者实施改良前外侧入路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促进本体感觉恢复,利于患者转归。
- 高军胜张冲董晖凡志伟李振涛张陆
- 关键词: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膝关节功能本体感觉
- 经皮椎间孔入路与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比较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比较经皮椎间孔入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TED)和经皮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I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至2018年9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72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病历资料,其中38例纳入PTED组(接受PTED治疗),34例纳入PIED组(接受PIE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参数(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前后疼痛程度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临床优良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PTED组手术时间与术中透视次数均大于PIED组,卧床时间短于PIED组(P均<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与ODI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均<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均>0.05)。PTED组优良率[94.73%(36/38)]与PIED组[91.18%(31/34)]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PTED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2/38),低于PIED组的14.71%(5/34),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ED与PIED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较有效且安全的手段,两者各有优劣,临床中需个性化选择入路,以确保疗效。
- 刘军张陆刘志昂刘杰姜岩高军胜张冲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切除术椎间孔入路
- 经皮与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比较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比较经皮与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8月至2019年8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62例,其中采用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26例(经皮组),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36例(多裂肌组),记录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以及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后凸Cobb角。结果:经皮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术后1 d、1周VAS评分低于多裂肌组(P<0.05),两组术后3、6个月VAS评分、ODI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和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均良好,但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术中创伤更小,患者术后恢复更快。
- 高军胜姚帅辉李振涛董晖张冲张陆
- 关键词:手术胸腰椎骨折
- 一期三柱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异常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评价一期三柱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异常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以2015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62例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异常患者为研究对象,男32例,女30例,年龄4~35岁,平均15.3±8.3岁;46例具有神经症状。所有患者均行一期三柱截骨矫形术,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在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脊柱裂神经量表(SBNS)对患者的估神经功能进行评估,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疼痛程度,对患者进行全脊柱正侧位X线检查,测量冠状位Cobb角、矢状位后凸Cobb角、躯干偏移,计算矫正率及丢失率。结果:手术平均时间与术中平均出血量分别为565.3±140.8min、3570.6±1855.4ml;术后3个月平均冠状位Cobb角为41.7°±17.7°,平均矫正率为(62.5±13.8)%;平均矢状位后凸Cobb角为38.5°±11.2°,平均矫正率为(66.4±22.6)%;末次随访时平均冠状位Cobb角为43.7°±16.6°,平均丢失率为(1.9±1.1)%;平均矢状位后凸Cobb角为39.7°±11.3°,平均丢失率为(2.3±1.4)%;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躯干偏移、SBNS评分及VAS疼痛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P<0.05);术前28例SBNS分级为Ⅱ级的患者恢复至Ⅰ级,9例SBNS分级为Ⅲ级的患者恢复至Ⅱ级;14例腰骶部疼痛患者、9例下肢肌力下降患者、8例大小便功能障碍患者及4例下肢细小患者得到改善;发生术后并发症8例,包括3例脑脊液漏、2例伤口感染及3例泌尿系感染。结论:一期三柱截骨术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合并脊髓异常患者安全有效,且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 刘志昂张陆刘军姜岩高军胜高松明张冲刘杰
- 关键词:先天性脊柱侧凸脊髓畸形脊髓纵裂脊髓空洞脊髓拴系
- 微RNA-129-5p靶向Fas相关死亡功能域蛋白基因对体外培养人椎间盘髓核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研究微RNA-129-5p(miR-129-5p)靶向Fas相关死亡功能域蛋白(FADD)基因对人椎间盘髓核细胞(hNPC)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运用脂质体法将miR-219-5p抑制子转染至hNPC中抑制miR-219-5p表达,将pcDNA-FADD转染至hNPC中使FADD过表达,将miR-219-5p抑制子和FADD siRNA共转染至hNPC中抑制miR-219-5p和FADD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抑制miR-219-5p表达后hNPC细胞中FADD、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cl-2和Bax蛋白表达量。通过Targetscan软件预测miR-129-5p和FADD靶向结合位点,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二者的靶向关系。结果抑制miR-219-5p、过表达FADD均可明显促进hNPC凋亡。Targetscan软件预测发现FADD 3′-UTR上存在miR-219-5p的结合位点,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miR-129-5p和FADD具有靶向结合关系。抑制miR-219-5p的表达后,hNPC中FADD表达上调,同时促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上调,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调。抑制FADD可逆转miR-219-5p低表达对hNPC凋亡的促进作用。结论低表达miR-219-5p可促进hNPC凋亡,其机制可能与miR-129-5p靶向FADD有关。
- 姜岩张陆高军胜张冲刘杰
- 关键词:微RNAS椎间盘退行性变细胞凋亡
- PELD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的效果观察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LD)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予以后路显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MED)治疗,研究组予以PELD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术前和术后半年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腰腿痛评价量表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透视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术前,两组患者ODI评分、VAS评分、JOA各维度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半年,两组患者ODI评分和VAS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JOA各维度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但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PELD治疗老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及腰椎管狭窄与MED治疗疗效相当,但PELD对患者损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快。
- 刘志昂张陆刘军姜岩高军胜高松明张冲刘杰
- 关键词:老年患者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PELD疗效
- 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管成形术治疗不稳定性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管成形术治疗不稳定性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不稳定性脊髓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椎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日本骨科学会评分治疗分数(JOA)、颈椎疼痛程度(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曲度以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JOA、VAS、NDI、颈椎曲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对照组为81.8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管成形术治疗不稳定性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显著。
- 张冲
- 关键词:椎弓根螺钉椎管成形术
-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策略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的临床特征及最佳手术方式。方法随机抽取15例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均接受手术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及临床特点。结果 10例患者为下颈椎骨折,行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5例为胸腰段骨折,行后路切开长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随访结果显示,2例患者出现术后感染,经处理后痊愈。15例患者的骨折位置均呈现骨性愈合,效果良好。结论临床中详细分析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的特征表现,可帮助制定针对性的手术方案,提高治疗效率。
- 张冲张陆刘志昂高松明高军胜王东
-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脊柱骨折
-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观察后路椎间盘镜手术(MED)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O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及优良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后路椎间盘镜髓核摘除术与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均佳,但前者创伤小、恢复快,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高军胜张陆姚帅辉张冲姜岩刘志昂唐司亚刘军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疗效
- 比较经多裂肌间隙与后正中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 比较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和后正中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01—2020-01间郑州人民医院骨科行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60例单节段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不同手术入路分为2组,观察组经多裂肌间隙置钉(32例),对照组经后正中入路置钉(28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术前及术后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矢状面后凸Cobb角.结果 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出院后均获3-6个月随访,观察组术后第1天、1周、3个月时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及第1周、3个月、6个月时的矢状面后凸Cobb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和经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有同样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前者对椎旁软组织剥离少、损伤小,故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更有利于术后腰背疼痛迅速缓解.
- 高军胜董晖张冲凡志伟张陆
-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后正中入路椎弓根钉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