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红霞

作品数:11 被引量:94H指数:6
供职机构:江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脑梗
  • 3篇缺血
  • 2篇尿激酶
  • 2篇小剂量
  • 2篇小剂量尿激酶
  • 2篇疗效
  • 2篇颅脑
  • 2篇脑梗塞
  • 2篇脑梗死
  • 2篇激酶
  • 2篇急性
  • 2篇梗塞
  • 2篇梗死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原
  • 1篇灯盏
  • 1篇灯盏生脉胶囊
  • 1篇动脉供血
  • 1篇动脉供血不足
  • 1篇短暂性

机构

  • 11篇江门市第二人...

作者

  • 11篇吴红霞
  • 7篇王珂
  • 3篇罗民新
  • 1篇范元

传媒

  • 3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海南医学院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包头医学院学...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中国CT和M...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 1篇中国实用医刊

年份

  • 1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3
  • 2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帕金森病与疼痛关系的临床分析
2015年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伴发疼痛的相关因素、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52例原发性帕金森患者,分为疼痛组(91例)和非疼痛组(61例),分析包括年龄(﹤60岁,≥60岁)、性别、病程(﹤5年,≥5年),分别根据Hoehn-Yahr(统一帕金森评定量表,H-Y)分级,评价病情程度,分为轻度:H-Y0-2,中度:H-Y 3,重度:H-Y4-5;根据Chandhur的疼痛分类形式,分为骨骼肌肉疼痛、根性疼痛、运动障碍性疼痛、静坐不能或坐立不安感导致的疼痛、其他;是否应用美多芭治疗。结果:帕金森病伴发疼痛的发生率为59.86%。帕金森病伴发疼痛发生率在性别、病程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的患者疼痛发生率(65.42%)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4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H-Y分级,中重度伴发疼痛发生率高。从疼痛分类形式看,骨骼肌疼痛的发生率为30.77%,根性疼痛的发生率为5.5%,运动障碍性疼痛的发生率为40.66%,静坐不能或坐立不安感导致的疼痛发生率为9.89%,其他疼痛的发生率为13.19%。应用美多芭治疗的帕金森患者的疼痛发生率(51.04%)低于未用美多芭治疗的帕金森患者(75.00%)。结论:帕金森相关疼痛是帕金森非运动症状的重要部分,在疾病早期就有出现,发生率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其发生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吴红霞王珂
关键词:帕金森病疼痛
小剂量尿激酶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凝血功能及硬化斑块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行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后凝血功能与硬化斑块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2-02—2015-02我院治疗的64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随机平行对照法为参照,划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依次行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常规治疗(包括控制血压与血糖、降脂、抗血小板聚集、调节脑循环等),观察临床疗效,并对比凝血功能[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DD(D二聚体)、Fbg(纤维蛋白原)]与硬化斑块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临床疗效较对照组高(90.63%vs 71.88%,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平均面积(27.39±23.66vs 30.79±21.37)、DD(0.72±0.43vs 1.38±0.60)、Fbg(2.02±0.31vs 3.15±0.45)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APTT、PT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能有效调节其凝血功能,稳定硬化斑块,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借鉴。
吴红霞王珂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小剂量尿激酶凝血功能硬化斑块
颅脑创伤继发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分析颅脑创伤及继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因素,在创伤后及早做出患者继发脑梗死的预警判断。方法回顾性地进行多因素统计分析5年来196例颅脑创伤继发脑梗死的病例,得出相关因素。结果创伤性休克185例,脑疝13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124例,低血压141例,高血糖水平157例,大量脱水及患者年龄与继发性脑梗死呈正相关,可作为继发性脑梗死的危险性因素。结论继发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的水平对早期临床干预治疗具有参考意义。
王珂吴红霞罗民新邓冠泷岑炳欣
关键词:颅脑创伤继发性脑梗死影响因素年龄
大剂量镁剂在脑梗死超急性期的临床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观察大剂量硫酸镁治疗不能行溶栓治疗的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评价其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方法观察组采用大剂量硫酸镁(25%硫酸镁30m1)静脉滴注,连续7d,其余治疗与对照组相同。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治疗14d。于治疗前、治疗后30、60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30d NIHSS评分较人院当天均有明显下降(P〈0.01);但观察组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30d NIHSS评分与治疗后60d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30d疗效良好(0,2级)率为46%(23/50),对照组为26%(13/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60d疗效良好率(0-2级)为52%(26/50),对照组为34%(17/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率2%(1/50),对照组4%(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大剂量硫酸镁治疗超急性期脑梗死是一种既安全、经济且具有良好疗效的方法。
吴红霞范元
关键词:大剂量硫酸镁脑梗死
早期CT环池形态改变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早期CT环池形态改变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和判断。方法选取126例发生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CT扫描征象,准确测量环池翼部的宽度,并根据宽度大小进行分型,对患者进行3个月随访,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分为预后较好组(恢复良好、中残)及预后不良组(重残、植物生存、死亡)。对环池形态改变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进行相关分析,同时对环池形态改变、GCS评分和预后的关系进行观察。结果预后较好组环池形态的改变与GCS评分之间存在负相关(r=-0.563,P<0.05);环池发生越明显的形态改变,GCS的评分则越低;环池形态改变和GCS评分对患者的预后存在一定影响。结论早期CT环池形态的改变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王珂吴红霞岑炳欣罗民新
关键词:颅脑损伤螺旋计算机格拉斯哥预后评分中脑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塞8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7
2009年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发病24h内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小剂量溶栓药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方法:急性脑梗塞患者16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5例采用常规综合治疗14 d,观察组83例采用小剂量尿激酶(20万U)静脉滴注,连续7 d,其余治疗同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7、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ESS),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第3天起ESS积分明显升高,对照组升高不明显;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基本痊愈率(56.63%)明显高于对照组(34.12%)(P<0.05),总有效率(90.36%)亦明显高于对照组(71.16%)(P<0.05)。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无1例再梗塞,对照组4例无再梗塞,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次小剂量(20万U)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疗效优于单纯常规内科综合治疗,且神经功能恢复时间显著缩短,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吴红霞
关键词:小剂量尿激酶脑梗塞疗效
灯盏生脉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临床观察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观察灯盏生脉胶囊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影响,并观察患者肝肾功能变化。方法选择2011年5月至2013年10月神经内科住院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病程为14 d^1个月),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灯盏生脉胶囊,一次2粒,一天3次。在治疗前和治疗90天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肝功、肾功的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其疗效性和安全性作评价。结果(1)两组在治疗前后神系统功能缺损评分均有下降,观察组下降明显,且治疗后两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纤维蛋白原以及C反应蛋白水平,观察组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灯盏生脉胶囊在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疗效确切、安全,且能显著降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脂、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的水平,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的有效药物。
吴红霞王珂
关键词:灯盏生脉胶囊缺血性脑卒中血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评价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2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将这些患者按照抽签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对照组患者使用盐酸倍他司汀,剂量为10mg,溶于生理盐水250 m L中静脉滴注,1次/d,并根据病情予以地芬尼多片,25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养血清脑颗粒,4g/次,3次/d。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周期均为两周。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流速度变化等各项指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倍他司汀与养血清脑颗粒联用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效果确切,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将盐酸倍他司汀的剂量减少,在提高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吴红霞
关键词:养血清脑颗粒盐酸倍他司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临床疗效
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的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分析肠内营养干预对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从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危重症患者中抽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营养支持的方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自制膳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采用肠内营养剂进行支持,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营养指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肠内营养干预后两组患者AMC、Hb、BUN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TP和ALB指标分别为(65.3±4.2)g/L、(35.1±3.2)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5±3.4)g/L、(30.6±2.5)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共1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2%;观察组共1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8%;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处理后均顺利实施肠内营养支持。结论对神经内科的危重症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患者的身体免疫力,促进他们神经功能的恢复。
吴红霞王珂
关键词:神经内科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
CT诊断中心型肺癌的准确性及MRI补充诊断的意义被引量:44
2013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中心型肺癌螺旋CT表现特征,探讨其诊断的准确性与高场强MRI诊断中心型肺癌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0例经纤支镜活检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且行螺旋CT和高场强MRI扫描的中心型肺癌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CT和MRI的影像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CT正确诊断41例,误诊4例,漏诊5例,准确率为82%,MRI补充诊断出5例,CT+MRI共正确诊断46例,误诊1例,漏诊3例,准确率达92%;CT误诊的4例中3例为隐形癌,MRI补充诊断中误诊1例也为隐形癌。结论 CT诊断中心型肺癌的准确性高,是目前诊断中心型肺癌的首选方法,MRI诊断也有其补充意义,两者相互结合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王珂吴红霞罗民新岑炳欣
关键词:中心型肺癌CT诊断MRI诊断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