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洁

作品数:8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院药学研究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造口
  • 3篇回肠
  • 3篇回肠造口
  • 3篇肠造口
  • 2篇护理
  • 1篇动物
  • 1篇延迟愈合
  • 1篇氧疗
  • 1篇氧疗法
  • 1篇营养
  • 1篇营养不良
  • 1篇营养支持
  • 1篇营养支持疗法
  • 1篇营养状况
  • 1篇营养状况调查
  • 1篇愈合
  • 1篇造口患者
  • 1篇支持疗法
  • 1篇直肠
  • 1篇直肠癌

机构

  • 7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7篇赵洁
  • 4篇叶新梅
  • 4篇何丹丹
  • 3篇刘让
  • 3篇黄榕康
  • 2篇马腾辉
  • 2篇姚秋琼
  • 2篇王辉
  • 1篇胡民辉
  • 1篇雷育青
  • 1篇何兰珍
  • 1篇赵日升
  • 1篇陈双
  • 1篇初丽丽
  • 1篇周文彬
  • 1篇李洋

传媒

  • 2篇中华炎性肠病...
  • 1篇肠外与肠内营...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齐鲁护理杂志
  • 1篇中华疝和腹壁...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墙式负压吸引技术配合湿性敷料在外科延迟愈合创口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墙式负压吸引技术配合湿性敷料在外科延迟愈合创口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将270例外科延迟愈合创口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传统敷料组和湿性敷料组各90例。观察组切口采用墙式负压吸引技术配合湿性敷料处理;传统敷料组用生理盐水湿纱或碘仿纱填充创口并引流,根据渗液量和创口愈合情况选择纱布或棉垫作外敷料固定;湿性敷料组采用湿性敷料处理。比较三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第7天创口疼痛程度、创口细菌培养结果、创口愈合时间与传统敷料组和湿性敷料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墙式负压吸引技术配合湿性敷料在外科延迟愈合创口患者中应用效果较好,可减轻患者疼痛程度,减少换药次数,降低创口感染风险,加速创口愈合。
叶新梅姚秋琼雷育青何丹丹赵洁刘让陈瑰婷
关键词:湿性敷料延迟愈合负压吸引技术
继发于回肠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腹壁坏死性筋膜炎一例
2022年
本文报道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1例回肠末端造口术后因皮肤黏膜分离继发腹壁坏死性筋膜炎(NF)患者的诊治过程,以期为腹壁NF临床诊治提供经验及参考。
周佐霖何炎炯赵洁马腾辉
关键词:皮肤黏膜分离手术治疗臭氧疗法
ARC在回肠造口患者周围皮肤损伤的研究
目的:探讨在ARC流程指导下改良造口护理方法对降低患者周围皮肤损伤的效果。方法:纳入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手术后回肠造口的患者4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定时更换造口袋,揭除造口底盘、清洗造口及周围皮...
叶新梅何丹丹赵洁姚秋琼刘让陈瑰婷
关键词:皮肤损伤ARC护理回肠造口
文献传递
造口周围坏疽性脓皮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总结造口周围坏疽性脓皮病(PPG)的临床特点及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6月至2018月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诊治的7例PPG患者并进行随访,随访时间截止为2019年6月30日.总结PPG患者的临床表现、基础疾病、治疗及转归.结果7例PPG患者,男性4例,女性3例;中位发病年龄36.0(23.0,37.0)岁.7例患者的基础疾病分别是克罗恩病(4例)、白塞病(2例)和外伤后直肠肛管损伤(1例).6例PPG发生在回肠造口,1例在结肠造口.中位疼痛评分为2.0(1.5,2.5)分;发病时间与造口手术时间间隔为7 d^60个月,中位间隔时间为30.0(13.5,922.5)d.7例患者均接受局部护理,根据湿性愈合原理处理创面,隔离粪水,每日或隔日换药;4例克罗恩病和2例白塞病采用免疫抑制剂和(或)激素治疗.PPG愈合时间为22 d^13个月,中位愈合时间为60.0(22.0,330.0)d.结论PPG多与基础疾病共存,愈合时间长.局部护理和针对原发病的药物治疗对创面的愈合有积极作用.
叶新梅何丹丹梁伟文何兰珍张至英陈瑰婷赵洁刘让黄榕康
关键词:克罗恩病护理经验
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的营养状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调查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病人营养不良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病人制定营养疗法计划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分析108例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病人基础临床资料,采用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和营养不良评定标准共识(GLIM)进行营养状况评定。根据评定结果将病人分为营养不良组和非营养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病人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108例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病人中69.4%(75/108)为营养不良。单因素分析显示,距离放疗结束时间长、临床症状严重和消化道症状持续时间长会导致病人营养不良发生率增高[82.7%(62/75)vs 57.6%(19/33),χ^(2)=7.695,P=0.006;83.8%(62/74)vs 40.6%(13/32),χ^(2)=1570.5,P=0.004;89.3%(50/56)vs 60.9%(14/23),χ^(2)=8.559,P=0.003]。多因素分析证实,RTOG/EORTC≥Ⅲ级(P=0.003,OR=2.661,95%CI:1.400~5.055)以及消化道症状持续时间≥1个月(P=0.003,OR=8.195,95%CI:2.025~33.161)是导致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慢性放射性小肠损伤病人普遍存在营养不良,且与消化道症状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应为病人建立长期营养指导和随访计划,避免病人长时间暴露于营养风险和营养状况受损中。
朱苗苗黄小艳何炎炯赵洁初丽丽王辉马腾辉
关键词:营养不良
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术后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 分析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手术后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纳入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的直肠癌患者。结果 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入组条件的行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的直肠癌患者130例,回肠造口回纳的间隔时间为39~692 d,中位时间为132 d。有35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包括腹泻23例,切口感染9例,肠梗阻6例,肛周湿疹4例。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距肛缘距离〈5 cm(P=0.010)、术后行辅助化疗(P=0.002)及回肠造口回纳的间隔时间长(P=0.025)与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关;进一步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回肠造口回纳的间隔时间(OR=1.006,P=0.021)是预防性回肠造口回纳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直肠癌保留括约肌手术后行预防性回肠造口的延迟回纳可能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黄榕康何丹丹赵洁周文彬李洋叶新梅
关键词:直肠癌术后并发症
防粘连细菌纤维素复合补片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将防粘连细菌纤维素复合补片应用于大鼠实验中,进一步探索并验证该补片腹腔内的防粘连效果,为新型补片的研发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成年Wistar大鼠平均分成2组(每组24例),分别为聚丙烯组(PP组)、防粘连复合补片组(PP/BC组)。每组再随机平均分成2个亚组(每组12例),即短期组(10 d)和长期组(60 d),分别予植入后10 d和60 d肉眼观察补片粘连情况,并取补片及其周围腹壁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比较及评价各组补片的抗粘连效果。结果术后第10天,细菌纤维素复合补片防粘连评分明显优于聚丙烯补片(P<0.05)。复合补片周围新生细胞外沉积较多(P<0.05),腹腔侧有更明显的纤维结缔组织覆盖,较少的炎细胞浸润(P<0.05)。术后第60天,细菌纤维素复合补片粘连评分与聚丙烯补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炎细胞浸润较多、多核巨细胞浸润较少(P<0.05)。结论细菌纤维素复合补片腹腔内修补的防粘连效果较佳,是一种潜在的腹腔内防粘连疝补片,但能否临床转化仍需进一步研究。
胡民辉杨科力赵洁陈双黄榕康赵日升王辉
关键词:细菌纤维素聚丙烯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