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7篇文化科学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生理性适应
  • 4篇骨骼肌
  • 3篇心脏
  • 2篇代谢
  • 2篇心率
  • 2篇学员
  • 2篇运动后
  • 2篇摄氧量
  • 2篇生理
  • 2篇舒张
  • 2篇舒张功能
  • 2篇左室
  • 2篇左室舒张
  • 2篇左室舒张功能
  • 2篇细胞
  • 2篇练习
  • 2篇军校
  • 2篇军校学员
  • 2篇抗阻
  • 1篇代谢产物

机构

  • 31篇解放军理工大...
  • 15篇南京体育学院
  • 2篇温州科技职业...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东南大学
  • 1篇金陵科技学院
  • 1篇南通农业职业...
  • 1篇江苏经贸职业...
  • 1篇南京森林公安...

作者

  • 31篇牛洁
  • 13篇马继政
  • 8篇金洋
  • 6篇张爱军
  • 6篇王松
  • 6篇胡斐
  • 5篇张仁祥
  • 5篇王巍
  • 3篇余洲
  • 3篇孙飙
  • 3篇田东
  • 3篇王晓磊
  • 3篇殷鑫
  • 3篇王金之
  • 2篇卢秋菊
  • 2篇韩峰
  • 2篇王华宇
  • 2篇王增刚
  • 2篇黄佩玲
  • 1篇沙晓林

传媒

  • 16篇体育科技文献...
  • 6篇南京体育学院...
  • 2篇中国应用生理...
  • 1篇中国运动医学...
  • 1篇山西体育科技
  • 1篇体育学刊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河北体育学院...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8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4
  • 1篇2003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本体感觉训练在治疗半月板损伤中的作用和实践研究被引量:12
2015年
半月板损伤是运动训练中较常见的运动损伤,严重地影响正常训练和日常活动。如何安全有效的恢复半月板的功能是长期以来备受关注的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地提出了一些新的康复训练理念和训练方法。人体本体感觉可能会精确的反馈外界张力等因素的变化,因此,本体感觉训练作为一种康复治疗、康复训练的方法在临床上广泛使用。本文综述本体感觉训练在治疗半月板损伤中的应用和实践,研究表明,本体感觉训练可有效地促进半月板损伤恢复,但目前对本体感觉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也缺少规范化的评定和治疗措施,但是技术上的发展可能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胡斐牛洁马继政
关键词:半月板损伤本体感觉康复训练
不同负重量对军人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被引量:37
2016年
目的:评定不同负重量以及性别对躯体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方法:研究采用随机的交互式设计,20名健康青年学员,男性学员10名,完成0 kg、15 kg、27.5 kg和50 kg负重,女性学员10名,完成0kg、15 kg、27.5 kg负重,负重采用双肩背式,着军用背囊,内着规定的军用装具。利用PK254P平衡仪进行静态平衡能力测试。结果:与负重0 kg相比,男性学员负重15 kg时躯干稳定性参数COP的前后标准偏差和运动椭圆面积显著减少(P<0.05),左右标准偏差、前后方向平均运动速度、左右方向平均运动速度和运动长度无显著变化(P>0.05);负重27.5 kg时,仅左右标准偏差显著增加(P<0.05),其他稳定参数无显著变化;负重50kg时,除前后标准偏差外,上述指标均显著增加(P<0.05);女性学员负重0 kg、15kg和27.5 kg躯干稳定性参数无显著变化(P>0.05)。与0 kg相比,男性学员负重15 kg时躯干对称性参数横向中心压力和纵向中心压力显著减小(P<0.05),负重27.5 kg和50 kg时上述指标无显著变化(P>0.05);女性学员负重15 kg和27.5 kg时,横向中心压力无显著变化,但纵向中心压力显著增加。男性和女性学员躯干稳定性参数和横向中心压力无显著差异(P>0.05),但纵向中心压力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一定的负重量下男性学员稳定性增加,负重过量机体维持静态平衡能力受到损害,而女性学员负重增加,躯体前倾,需要代偿性维持躯体静态平衡。
胡斐李巍卢秋菊殷鑫王晓磊牛洁马继政
关键词:身体姿势
关于制约青少年运动参与的原因及相关对策分析被引量:11
2008年
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培养和提高青少年参加体育运动习惯,并贯穿于成年时期能够降低成年期表现出来相关疾病危险因素,提高健康水平。学校、市场以及父母健康的引导和干预有利于促进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进行体育锻炼习惯养成。
孙超张仁祥牛洁马继政
关键词:体育活动三段论健康
不同负重对爆发性、无氧运动移动能力产生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评定不同负重量(15kg、25kg)对短时、爆发力移动能力产生的影响。方法:18名学员依次完成不同负重量快速移动练习,包括爬、跳、跑、变向、穿梭。结果:与无负重相比,对于跑、变向等移动能力,15kg负重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爬、跳和穿梭低负重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但25kg负重爬、跳、跑、变向和穿梭运动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高负重对快速移动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
王增刚徐盛嘉丁明超王巍陈武生余洲牛洁
运动监控在过度训练综合征中的研究现状被引量:5
2017年
过度训练综合征(OT)是一种由于过度训练导致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的不协调和内分泌调节的功能障碍,身体会产生一系列功能上甚至病理上的改变。可以寻找其潜在的负荷和内外负荷来作为指标监控。外部指标有输出功率、速度和加速度、时间-轨迹分析、神经肌肉功能,内部指标有RPE、心率、心率同RPE的比值、训练冲量、乳酸浓度、心率恢复(HRR)、心率变异、生化、激素、问卷、神经系统反应速度。
王金之张震徐盛嘉余洲牛洁
运动负荷递增时优秀运动员心输出量和摄氧量之间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3
2007年
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呼吸反应数据采集系统进行测定,并对图像进行分析处理,评定优秀耐力运动员直立位运动负荷递增时心输出量和摄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优秀组SV呈递增趋势,由安静状态下(88.67±4.45)mL增至时(144.88±5.86)mL;CO由安静状态下(5.19±0.44)L增至时(29.58±2.48)L。超过80%运动强度时,优秀组的CO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锻炼组(P<0.05)。最后文章认为: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三组的CO均呈递增趋势,CO与之间的关系回归方程如下:优秀组:CO=4.08+5.17(r=0.86,P<0.001);锻炼组CO=5.51+5.75(r=0.81,P<0.001);对照组:CO=4.52+6.28(r=0.91,P<0.001)。
马继政孙飙张爱军牛洁薛莲
关键词: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摄氧量
大强度间歇训练心肌细胞分子适应机制被引量:16
2010年
运动强度可能是影响心脏功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运动学参数。运动诱导心肌细胞内在的分子变化机制表明大强度间歇训练可能是提高心脏功能最佳的运动方式。
马继政牛洁
关键词:心肌细胞生理性适应
力量和耐力组合训练生物分子适应机制及现实应用被引量:27
2015年
力量训练和耐力训练对人体表型的影响不同。长期力量训练能促进肌肉激活和肥大,提高肌肉最大收缩能力,耐力训练则增加线粒体的密度和肌纤维氧化能力,从而整体提高最大摄氧量。但是,在同时提高外周肌肉肥大和肌肉有氧氧化功率时(力量和耐力组合训练),可能会抑制肌肉肥大。动物实验表明,这些潜在分子干扰机制涉及与力量训练相关的雷帕霉素复合物1(mTORC1)信号通路以及耐力训练相关的5’-AMP依赖的蛋白激酶(5’-AMPK)和Ca2+/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信号通路。由于力量和耐力组合训练的变量较多,目前对于人体实验是否存在信号途径间的干扰现象还未得到证实,但从组合训练实践看,高水平运动员在训练后期更倾向于避免同时发展外周的局部肌肉肥大和有氧氧化能力。
马继政牛洁田东王华宇金洋
运动损伤预防的关键因素——行为
2012年
基于单一或多个运动损伤危险因素研究可能存在局限性,妨碍认识实际运动情况。从社会整体上,预防、减少和控制运动损伤非常重要。不同行为和损伤危险因素以及损伤机制相关。运动员、教练员或工作人员等不同行为影响损伤危险因素以及损伤机制。因此,研究应从整体上关注个体行为、环境条件,社会结构对运动安全的支持,才可能在群体水平显著降低运动损伤。
张爱军金洋韩锋牛洁
抗阻力训练计划的设计被引量:28
2007年
抗阻力训练越来越受到人们欢迎和重视,大量的研究表明抗阻力训练是提高神经-肌肉功能的有效方法,也是维持和提高个人健康的重要手段。然而设计抗阻力训练方案是复杂的,其中包括对一些重要的训练学参数和一些关键训练原则的合理运用。抗阻力训练方案的效果取决于如何应用这些训练学参数。综述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抗阻力训练与骨骼肌之间的生理性适应。
沙晓林马继政牛洁张爱军
关键词:抗阻力训练肌纤维类型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