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肺栓塞
  • 2篇蛋白
  • 2篇蛋白原
  • 2篇凝血
  • 2篇凝血纤溶
  • 2篇细胞
  • 2篇纤溶
  • 2篇纤维蛋白
  • 2篇纤维蛋白原
  • 2篇纤维蛋白原降...
  • 2篇计数
  • 2篇降解
  • 2篇白细胞
  • 1篇性疾病
  • 1篇血栓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计数
  • 1篇炎症
  • 1篇炎症指标
  • 1篇隐球菌

机构

  • 6篇广西壮族自治...
  • 3篇钦州市第一人...
  • 2篇河池市人民医...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6篇陈桂荣
  • 6篇梁秋妹
  • 5篇冯广弘
  • 4篇秦志强
  • 4篇冯宗莲
  • 2篇刘学冠
  • 2篇许承琼
  • 2篇刘航
  • 2篇梁亮
  • 1篇黄宝芹
  • 1篇韦海明
  • 1篇韦彩周
  • 1篇王毅
  • 1篇黄陆颖

传媒

  • 2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国际呼吸杂志
  • 1篇内科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肺栓塞患者炎症指标与CT肺动脉阻塞指数的关系被引量:15
2020年
目的研究肺栓塞(PE)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CT肺动脉阻塞指数(PAOI)的关系。方法前瞻性地纳入2015年6月至2017年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来宾市人民医院、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经CT肺动脉造影首次确诊的PE患者。治疗前24h内和治疗后第14天检测血清WBC、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PLR和IL-6水平,探讨上述炎症指标治疗前后与PAOI及其变化率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7例PE患者。治疗前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和IL-6水平均与PAOI呈正相关性(r=0394、0430、0417、0547,P值均<005);治疗后IL-6水平与PAOI呈正相关性(r=0498,P=0000)。治疗前后PAOI变化率与治疗前NLR呈负相关性(r=-0352,P=0015),与治疗前淋巴细胞计数呈正相关性(r=0335,P=0021)。结论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和IL-6均与PAOI存在一定相关性。尤其是IL-6水平与PAOI相关性较高,可较好反应PE患者血栓栓塞严重程度。NLR越低,淋巴细胞计数越高,血栓溶解效果越显著,对于预测血栓溶解程度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周怀海秦志强覃少佳刘学冠陈桂荣冯广弘冯宗莲梁秋妹
关键词:肺栓塞白细胞白细胞介素6
肺栓塞患者治疗后凝血纤溶系统指标变化与血栓近期溶解的关系被引量:18
2017年
目的探讨肺栓塞(PE)患者治疗后14d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变化规律及与血栓近期溶解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4家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PE患者,入院后进行溶栓或抗凝治疗。于治疗前24h内和治疗后14d行CT肺动脉造影(CTPA),以Mastora评分计算肺动脉阻塞指数(PAOI)评估血栓负荷。治疗前及治疗后1、2、3、5、7和14d测定血浆Fib、D-二聚体和FDP水平,分析其变化规律及与PAOI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42例PE患者。PE患者Fib于治疗3d达峰值(g/L:4.24±1.45比3.83±1.56),随后逐渐下降,与二次方曲线模型拟合度最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95);D-二聚体和FDP治疗后持续下降,治疗后14d达最低[D-二聚体(mg/L):1.58±1.38比8.84±6.35,FDP(mg/L):4.23±3.63比23.41±16.54],与三次方曲线模型拟合度最高(F值分别为32.190和34.326,均P=0.000)。治疗前和治疗后14dPAOI变化量[(18.77±14.22)%]与Fib变化量[(1.20±0.93)g/L]无相关性(r值为-0.194,P=0.219),与D-二聚体变化量[(7.29±7.10)mg/L]和FDP变化量[(19.29±18.67)mg/L]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556和0.460,P分别为0.020和0.002)。结论PE治疗后D-二聚体和FDP水平持续下降提示血栓溶解。
冯宗莲秦志强许承琼覃少佳梁世廉陈桂荣刘航王毅周怀海梁秋妹
关键词:肺栓塞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肺栓塞患者凝血纤溶系统指标与CT肺动脉阻塞指数的关系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研究急性肺栓塞(PE)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与肺动脉阻塞指数(PAOI)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2015-01~2016-03四家医院呼吸科经 CTPA 确诊的急性 PE 患者。采用 Mastora 评分评估PAOI。于治疗前24 h内和治疗后第14天采血检测PLT、FIB、D-D和FDP水平及行CTPA检查评估PAOI,分析这些指标在治疗前后与PAOI的关系。结果四家医院共纳入42例急性PE患者。治疗前 PAOI 与 PLT 水平呈负相关性(r=-0.474,P=0.020),与 D-D 和 FDP 水平均呈正相关性(r 分别为0.535、0.392,P 分别为0.000、0.010),与 FIB 水平无相关性。治疗后第14天 PAOI 与 D-D 和FDP水平均呈正相关性(r分别为0.534、0.481,P分别为0.000、0.001),与PLT和FIB水平均无相关性。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4天 PAOI 变化量与 PLT、D-D 和 FDP 变化量均具有相关性(r 分别为0.399、0.556、0.460,P 分别为0.009、0.020、0.002),与 FIB 变化量无相关性。结论 PLT、D-D 和FDP水平与PAOI均存在一定相关性,尤其是D-D水平与PAOI相关性较高,对于预测急性PE患者的肺血栓栓子溶解程度有一定临床意义。
冯宗莲秦志强覃少佳许承琼梁世廉陈桂荣冯广弘周怀海梁秋妹
开展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对肺隐球菌病诊疗的影响
2024年
目的探讨开展隐球菌荚膜抗原(CrAg)检测对肺隐球菌病(PC)诊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及住院诊断的141例PC患者(均为血HIV抗体阴性)的临床资料。比较开展CrAg检测前后(2018年6月开展CrAg检测)门诊诊断PC情况、住院诊断PC患者占同期出院患者的比例,以及开展CrAg检测前后住院PC患者病原学诊断方式的变化。结果开展CrAg检测前,并无门诊临床诊断PC的病例;开展CrAg检测后,39例患者在门诊诊断PC。开展CrAg检测后,住院诊断PC的患者占同期出院患者的比例较开展前增加[11.3‰(74/6522)比3.8‰(28/7449),P<0.05],通过经皮肺穿刺活检来诊断PC的患者比例较开展前下降[43.2%(32/74)比75.0%(21/28),P<0.05]。结论开展CrAg检测使部分PC患者在门诊即得到诊断和治疗,同时提高了住院患者的PC诊断率,有助于减少有创性操作。
陈桂荣秦志强韦彩周周怀海梁秋妹梁亮黄陆颖蒙建凤冯广弘
关键词:肺隐球菌病
CT引导经皮穿刺肺活检诊断肺感染性疾病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 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肺活检(CT-GPLB)诊断肺感染性疾病病原体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18年3月—2022年8月109例临床怀疑肺感染性疾病患者CT-GPLB病原学诊断结果,并与痰、血、支气管镜常规病原学检查诊断结果比较。结果 109例肺感染性疾病患者中,47例(43.1%)明确病原体,其中真菌24例(其中1例与革兰阴性杆菌混合感染),细菌9例,结核分枝杆菌12例,病毒1例,快速生长型偶发分枝杆菌1例。CT-GPLB病原学诊断率42.2%,另1例痰涂片抗酸染色阳性但其他检查方法阴性。CT-GPLB组织培养阳性率21.1%,病理学阳性率28.4%,肺组织涂片阳性率7.3%。CT-GPLB肺组织病原体总诊断率42.2%(46/109)高于痰标本检查4.1%(3/73)、血标本检查3.1%(1/32)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查9.8%(8/82)。CT-GPLB组织培养阳性率21.1%(23/109)高于痰培养阳性诊断率2.7%(2/73)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阳性诊断率7.3%(6/82)。结论 CT-GPLB组织检查对明确肺部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诊断率高于常规病原学检查方法。
陈桂荣夏凤鸣秦志强冯广弘周怀海梁秋妹刘航梁亮韦海明黄宝芹韦彩周
关键词:肺活检支气管镜
肺栓塞患者治疗后炎症指标变化与血栓近期溶解的关系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研究PE患者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PLR和血清IL-6水平治疗后14d内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血栓近期溶解效果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研究2015-06-2017-02三家医院呼吸内科经肺动脉CT血管造影(CTPA)首次确诊的PE患者,Mastora评分法评估治疗前后肺动脉阻塞指数(PAOI)。于治疗前24h内及治疗后第1、3、7和14天检测WBC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和PLR,于治疗前24h内和治疗后第14天检测血清IL-6水平,描述上述炎症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与PAOI变化率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7例PE患者,WBC计数、中粒细胞计数治疗后持续下降,变化规律均符合二次方曲线模型(F分别为0.089、0.414,P均为0.000),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22.149、25.118,P均为0.000);淋巴细胞计数治疗后第1-3天上升,第3-7天平稳,第7-14天上升,变化规律符合二次方曲线模型(F=0.860,P=0.002),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11,P=0.004);NLR治疗后持续下降,变化规律符合三次方曲线模型(F=0.000,P=0.000),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543,P=0.000);PLR治疗后第1-3天下降,第3-7天上升,第7-14天平稳,变化规律不符合曲线模型,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患者治疗后IL-6水平较前明显下降[(6.25±7.45)pg/mL vs.(25.14±25.97)pg/mL,P=0.000]。PE患者治疗前后PAOI变化率与治疗前NLR呈负相关(r=-0.352,P=0.015),与淋巴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335,P=0.021)。结论PE治疗后NLR持续下降,淋巴细胞计数持续上升,提示PE炎症反应减弱,血栓溶解吸收。治疗前NLR、淋巴细胞计数与PAOI变化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可反映PE患者的近期血栓溶解效果。
周怀海秦志强覃少佳刘学冠陈桂荣冯广弘冯宗莲梁秋妹
关键词: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