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晓航

作品数:12 被引量:46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电子电信

主题

  • 4篇眼病
  • 3篇内障
  • 3篇人工智能
  • 3篇互联
  • 3篇互联网
  • 3篇白内障
  • 2篇蛋白
  • 2篇蛋白质
  • 2篇眼科
  • 2篇图像
  • 2篇组学技术
  • 2篇先天
  • 2篇先天性
  • 2篇基因
  • 2篇疾病
  • 2篇白质
  • 1篇蛋白质类
  • 1篇蛋白质组
  • 1篇蛋白质组学
  • 1篇新型冠状病毒

机构

  • 12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大学
  • 1篇广州中医药大...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广东技术师范...

作者

  • 12篇吴晓航
  • 11篇林浩添
  • 4篇晏丕松
  • 4篇刘臻臻
  • 3篇刘奕志
  • 3篇胡艺馨
  • 2篇陈伟蓉
  • 2篇张夏茵
  • 2篇林铎儒
  • 1篇郑永欣
  • 1篇王延东
  • 1篇柳夏林
  • 1篇林晓峰
  • 1篇曹乾忠
  • 1篇洪佳明
  • 1篇王东妮

传媒

  • 2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中华眼科杂志
  • 1篇电子学报
  • 1篇眼科学报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国际生物医学...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中国数字医学
  • 1篇今日药学
  • 1篇中华眼视光学...
  • 1篇转化医学电子...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先天性隐眼遗传致病基因研究现状
2017年
先天性隐眼是一种终生致盲致畸的罕见眼病,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明确.患儿出生即表现双眼睑缺失,眼眶表面完全被连续性皮肤覆盖,眼眶内仅有眼球遗迹或完全无眼球.先天性隐眼与遗传致病基因异常密切相关,目前已发现三个隐眼遗传致病基因FRAS1,FREM2,GRIP1分别定位于4号、13号和12号染色体的长臂上.本文回顾近年国内外先天性隐眼的病例报告及遗传学研究成果,对以上三个遗传致病基因的位置结构、功能及突变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为隐眼遗传学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其在产前诊断中的转化应用提供参考.
张夏茵王婧荟龙尔平吴晓航李王婷王东妮林浩添
溴芬酸钠滴眼液在先天性白内障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2019年
目的评估在先天性白内障围手术期使用溴芬酸钠滴眼液对减少术后短期炎症和高眼压的作用。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就诊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拟行白内障手术并符合入选标准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分为研究组25例(34眼)及对照组29例(35眼)。对照组术后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及眼膏,研究组术前术后联合使用溴芬酸钠滴眼液,同时减少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用量。通过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炎症反应、角膜水肿、眼压和后发性白内障等并发症的组间对比(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用药方案的疗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54例患儿,其中研究组25例,对照组29例。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的眼压(13.44±2.84及14.54±3.01 mm Hg,P=0.123)和中央角膜厚度(554.88±49.42及576.91±49.08μm,P=0.068)在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时,两组患儿眼压和中央角膜厚度均较术前明显上升,在术后1月下降。术后中央角膜厚度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时,研究组眼压低于对照组(15.11±5.18及18.70±8.92 mm Hg,P=0.045)。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术后1周的高眼压患者(> 21 mm Hg)比例分别为8.82%(3/34)和20.0%(7/35);术后1月的高眼压患者比例分别为2.94%(1/34)和5.71%(2/35)。研究组在术后的炎症反应和后发性白内障总分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先天性白内障围手术期使用溴芬酸钠滴眼液可以有效降低术后炎症和并发症,是一种合理有效的用药方案。
陈睛晶林铎儒林卓玲李晓颜吴晓航林浩添陈伟蓉
关键词:溴芬酸钠先天性白内障围手术期并发症
白内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社区筛查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评估白内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社区筛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方法对白内障人工辅助诊断系统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合远程医疗的模式,由社区卫生人员对居民进行病史采集、视力检查和裂隙灯眼前节检查等,将数据上传至云平台,由白内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和人类医生依次进行白内障评估。结果:受检人群中男性所占比例为35.7%,年龄中位数为66岁,裂隙灯眼前节照片有98.7%的图像质量合格。该白内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外部验证集中检出重度白内障的曲线下面积为0.915。在人类医生建议转诊的病例中,有80.3%也由人工智能系统给出了相同的建议。结论:该白内障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白内障社区筛查的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为开展社区筛查疾病提供了参考依据。
吴晓航刘力学陈睛晶赖伟翊林铎儒晏丕松刘奕志林浩添
关键词:白内障人工智能社区卫生服务远程医疗
运用生物组学技术进行再生医学研究的方法及进展被引量:1
2018年
由于疾病、损伤造成的组织和器官缺损以及移植手术所需供体组织和器官的缺乏,人们越来越希望能通过建立身体自身的再生能力来恢复或重建正常的身体机能,于是再生医学迅速兴起并成为研究热点.组织、器官的再生是一个涉及多层次结构并需要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因而基于生物分子群组的生物组学技术在再生医学研究中较传统生物分子技术具有明显优势,已成为再生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通过回顾总结近年运用生物组学技术进行再生医学研究的方法及成果,分析了运用生物组学进行再生医学研究的优势并提出展望.
吴晓航林锦娜胡艺馨赖伟翊林浩添
关键词: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
常见眼病智能问答系统应用价值调查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研发针对常见眼病的智能问答系统,并调查和评估其在互联网医院平台的应用效果,为医疗服务模式和技术创新提供借鉴。方法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研发常见眼病智能问答系统,通过对预先录入的结构化知识进行解析分词和关键词采集绑定等处理,经过搜索引擎为用户提供准确的问答内容。并通过功能、性能测试,完成互联网医院的部署。收集2020年2月1—29日期间使用常见眼病智能问答系统的数据资料,对患者的人口学信息、问诊时间、咨询疾病类别、咨询内容、服务评价等进行分析。结果在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互联网医院成功研发出具有智能导诊服务和眼病术后智能咨询模块的常见眼病智能问答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智能问答系统的可重复性为100.0%,准确性为99.8%,可24 h持续在线服务。2020年2月1—29日期间中山眼科中心互联网医院常见眼病智能问答系统总服务患者6462人次,其中男3082人次,占47.7%,女3380人次,占52.3%。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2.3岁。1135例患者使用了智能导诊服务,占17.6%,5375例患者使用了眼病术后智能咨询模块,占82.4%。平均每日使用常见眼病智能问答系统的患者为223人次,最高每小时服务74人次。分别有25.6%(38/148)和36.4%(54/148)的患者对常见眼病智能问答系统的服务效率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24.3%(36/148)和37.8%(56/148)的患者对常见眼病智能问答系统的服务质量分别表示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结论常见眼病智能问答系统具有较高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基于互联网医院平台的智能问答系统应用可满足患者24 h医疗咨询需求,降低医院交叉感染风险和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
陈睛晶项毅帆吴晓航刘臻臻晏丕松胡伟玲劳治豪马泽娜谢小东张草贤张海容张宇肖惠明林浩添
面向医学图像生成的鲁棒条件生成对抗网络被引量:2
2023年
医学图像生成是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的关键组成,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当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端对端学习模型,依靠生成器和判别器两者对抗训练,获取真实数据的概率分布,从而指导图像生成.但标注有限的医学图像及其高分辨率特点,加大了模型训练难度,影响图像生成质量;同时,模型未纳入数据扰动因素,鲁棒性有限,容易被恶意攻击.为此,本文提出一个基于鲁棒条件生成对抗网络的医学图像生成模型——MiSrc-GAN.该模型包括精度渐进生成器、多尺度判别器以及对抗样本配对构造模块,有效融合GAN框架和对抗样本,改善判别器鲁棒性,有利于学习原始图像与待生成图像的联合概率分布.在真实数据集CSC和REFUGE上的实验表明,MiSrc-GAN生成的图像质量优于现有模型.
刘少鹏赵慧民洪佳明吴晓航许发宝欧阳佳梁鹏熊建斌
关键词:医学图像图像生成
生物组学技术在衰老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2017年
随着医疗技术和人们卫生养生意识的提高,人们对长寿的渴望越来越强,使关于衰老的研究备受关注.然而,由于衰老过程涉及到细胞内不同层次(器官系统到细胞器水平)组分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而传统的分子生物技术对个别生物大分子的靶向性研究已经无法满足衰老研究的需要,因此从不同层次分别对分子组分进行群组研究的生物组学技术应运而生,并成为衰老研究中的重要工具.本文综述近年兴起的生物组学技术,包括基因组学、表观遗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在衰老研究中的应用进展,阐述生物组学于该领域研究的优势、潜在应用价值及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衰老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及抗衰老方式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吴晓航胡艺馨林锦娜林浩添
关键词:生物大分子衰老过程组学技术分子生物技术
新冠疫情期间眼病患者线上问诊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在严格防控疫情的前提下及时开展免费线上“专家问诊”服务,眼科医师在线答疑以满足眼病诊疗需求。本研究对疫情期间眼科患者线上问诊的需求与模式进行分析,为眼科互联网诊疗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观察性研究。本研究分析了2020-02-01/03-15期间,使用中山眼科中心互联网医院“专家问诊”服务患者的基线特征。针对其中重复问诊的患者,随机抽取等量单次问诊患者作为对照,比较单次问诊与重复问诊患者的基线特征、就诊目的、疾病类型、眼病数量,并对患者问诊次数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期间“专家问诊”共线上服务患者9831人次,其中单次问诊3919人次,5912人次来源于1967人的重复问诊。随机抽取1967名单次问诊者与上述重复问诊者对比,单次问诊与重复问诊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897,0.482)。两组就诊目的均以“旧病复诊”占比最高(59.7%,64.9%)。从构成比上看,与单次问诊患者相比,重复问诊患者中,就诊目的为新发不适者较少,旧病复诊与术后复查者较多,眼表、眼底、葡萄膜疾病患者较多,患有两种及以上眼病者占比较多。回归分析显示屈光患者倾向单次问诊,而旧病复诊、术后短期复诊患者,眼底、葡萄膜疾病患者倾向重复问诊。旧病复诊、术后随访较新发不适患者重复问诊的次数更多;晶状体与青光眼/疑似青光眼疾病重复问诊次数较少,眼表疾病重复问诊次数较多。结论:疫情期间眼科患者线上就诊主要目的为旧病复诊。疾病种类、就诊目的与眼病数量均影响患者是否重复问诊及问诊次数,应根据患者的就诊需求与模式调整眼科不同亚专科线上接诊医生的数量与排班。互联网医疗对新发不适患者的诊疗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刘臻臻吴晓航陈睛晶晏丕松金玲胡伟玲张恩恩李伟林浩添
关键词:流行病
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 分析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2002年2月至2016年8月间就诊26例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手术方式选择及预后.比较两组间平均值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双尾t检验.结果 26例双眼无虹膜患者中,男、女各13例,平均初诊年龄(8.72±8.06)岁,30.8%(8/26)例有家族遗传史,88.5%(23/26)伴有双眼白内障,11.5%(3/26)伴有单眼白内障,累计收集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49只眼进行分析.患眼白内障形态分类以绕核型24.5%(12/49),后囊下型22.4%(11/49),全白内障18.4%(9/49)为主.合并眼球震颤36.7%(18/49),玻璃体混浊28.6%(14/49),黄斑发育不良(10/49),屈光不正、外斜视各12.2%(6/49),先天性青光眼8.2%(4/49),内斜视、先天上睑下垂、晶状体异位各4.1%(2/49),巩膜葡萄肿2.0%(1/49),视网膜色素变性2.0%(1/49).30.6%(15/49)眼行白内障摘除术.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1有93.3%(14/15);≥0.3有20.0%(3/15);术后高眼压发生率33.3%(5/15),重度后发性白内障13.3%(2/15),脉络膜出血合并脱离6.7%(1/15).其中80.0%(12/15)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及白内障注吸联合人晶状体植入术,20.0%(3/12)的术眼因眼部合并症未予植入人工晶体,配戴框架眼镜较正屈光不正.患者首诊时平均角膜曲率为(40.40±2.11)D;平均散光度数为(2.61±2.29)D;CCT为(652.18±106.16)μm;ACD为(3.06±0.98)mm.术前与术后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先天性无虹膜合并白内障患者具有双眼发病及家族遗传倾向,病程多呈进展性,且常因其他合并症影响治疗方式选择及手术预后.
吴晓航曹乾忠胡艺馨林锦娜林浩添陈伟蓉刘奕志
关键词:无虹膜白内障白内障摘除术晶体植入眼内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眼科互联网人工智能诊疗服务开展效果分析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分析疫情期间眼科互联网人工智能诊疗服务开展的方式和效果,为眼科医疗机构同行提供参考。方法:纵向观察性研究。观察分析2020年2月期间,患者通过在线专家问诊和人工智能咨询的人次总数、日平均数、每日不同时段数量、服务范围变化,同时与现场患者诊疗数量、2019年同期门急诊量进行比较。结果:中山眼科中心互联网医院线上服务患者共13543人次,线下现场服务患者共8223人次,未发现新冠肺炎病例。夜间时段线上人工智能问诊量远超线上、线下专家服务量。线上线下日均诊疗量显著高于2019年同期节假日门急诊日均水平。结论:眼科互联网人工智能诊疗服务与传统的眼病诊疗模式优势互补,在有效防控新冠疫情的同时,更大地满足了眼病防治需求,可作为新型医疗服务模式推广。
吴晓航陈睛晶刘臻臻晏丕松胡伟玲吴子健林怀德王延东吴雁凌陈茗菲张草贤郑永欣柳夏林林晓峰刘奕志林浩添
关键词:人工智能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