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对比剂
  • 3篇双低
  • 3篇颅脑
  • 2篇注射方案
  • 2篇CTA
  • 2篇成像
  • 1篇低剂量
  • 1篇低剂量扫描
  • 1篇动脉
  • 1篇血管成像
  • 1篇能谱CT
  • 1篇颅脑CT
  • 1篇门静脉
  • 1篇门静脉成像
  • 1篇脑动脉
  • 1篇静脉
  • 1篇个性化
  • 1篇宝石能谱CT
  • 1篇成像技术

机构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武汉亚洲心脏...

作者

  • 5篇雷子乔
  • 5篇罗昆
  • 4篇吴红英
  • 3篇余建明
  • 2篇杨明
  • 1篇郑传胜
  • 1篇夏向文
  • 1篇马辉
  • 1篇杨明
  • 1篇孔祥闯
  • 1篇赵洁

传媒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华放射医学...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放射学实践

年份

  • 3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个性化注射方案在颅脑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颅脑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11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采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和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行颅脑CTA检查的76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对基于双层探测器光谱CT数据重建生成的120 kVp混合迭代传统能量图(常规组)与50 keV光谱虚拟单能量图(试验组)进行图像质量的客观和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内容包括颈内动脉及大脑中动脉处的CT值、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脑实质的CT值和标准差。主观评价由2名高年资影像医师按照5分法完成,2名医师主观评分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检验进行组间分析。结果试验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及脑实质的CT值、SNR和CNR均较常规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2名医师对试验组的主观评分均为5(5,5)分,对常规组的主观评分均为4(4,4)分,医师间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74和0.84。试验组主观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15,P<0.001)。结论在颅脑CTA检查中,使用双层探测器光谱CT单能量成像联合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能够显著提高SNR和CNR,优化图像质量。
罗昆董仟杨明雷子乔余建明吴红英
关键词:脑动脉对比剂
第三代双源CT低剂量扫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第3代双源CT低剂量扫描模式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其辐射剂量。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患者12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常规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第3代双源CT机,Turbo Flash扫描模式,开启CARE kV,参考管电压90 kV,螺距2.0,ADMIRE算法。常规组采用128排CT机,常规螺旋扫描模式,固定管电压120 kV,螺距1.2,FBP算法。比较两组图像中主动脉、脊柱后方肌肉及皮下脂肪CT值、主动脉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通过这些客观参数来评价图像质量,由2位高年资影像专家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比较两组图像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结果试验组患者主动脉、脊柱后方肌肉的CT值分别为(45.38±4.77)和(53.41±8.44)HU,主动脉SNR为2.82±0.59,明显高于常规组的(39.68±6.26)、(42.66±6.32)HU和2.58±0.61(t=5.608、7.897、2.162,P<0.05),而主动脉噪声、CNR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CTDIvol、DLP、E分别为(3.09±1.02)mGy、(107.57±32.81)mGy·cm、(1.51±0.46)mSv,常规组分别为(7.00±1.80)mGy、(261.65±73.93)mGy·cm、(3.66±1.03)mSv,试验组明显低于常规组(t=-14.680、-14.756、-14.756,P<0.05)。结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筛查中,使用第3代双源CT低剂量扫描模式结合迭代重建技术,在获得满足临床需求图像的同时,不仅有效地降低了辐射剂量,还提高了图像的SNR。
罗昆雷子乔董仟宁先英杨明孔祥闯吴红英余建明郑传胜
关键词:低剂量
双低对比剂联合能谱CT成像技术在门静脉成像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3
2016年
目的探讨双低对比剂联合能谱CT成像技术在门静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并评价其辐射剂量。方法搜集行肝脏门静脉CT扫描的患者72例,均采用宝石能谱CT进行扫描。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双低对比剂联合单能量成像组,共36例;B组为常规组,共36例。A组使用低浓度对比剂碘克沙醇,浓度为270 mg I/ml,低对比剂总量(按1.2 ml/kg体重计算)。采用能谱扫描模式,80 k Vp和140 k Vp电压快速切换,通过原始数据重组出最佳单能量图像。B组使用常规对比剂碘海醇,浓度为350 mg I/ml,常规对比剂总量(按1.5 ml/kg体重计算)。采用螺旋扫描模式,120 k Vp混合能量,得到门静脉图像。比较两组图像中门静脉主干的CT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噪声,通过这些客观参数来评价图像质量,由2名高年资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并比较两组图像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辐射剂量(ED)。对所得的数据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对比剂总量为(84.43±11.17)ml,B组对比剂总量为(93.50±9.53)ml,A组明显低于B组(P<0.01)。A组门静脉CT值及CNR分别为(226.65±17.99)HU、5.83±1.64,B组门静脉CT值及CNR分别为(195.01±23.98)HU、4.00±1.64,A组门静脉CT值及CNR明显高于B组(P<0.01)。两组中门静脉SNR、图像噪声及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CTDI、DLP及ED分别为(10.32±2.22)m Gy、(264.54±57.44)m Gy·cm、(4.50±0.98)m Sv,B组中CTDI、DLP及ED分别为(13.20±2.35)m Gy、(363.89±75.40)m Gy·cm、(6.19±1.28)m Sv,A组中CTDI、DLP及ED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在门静脉CT血管成像中,使用低总量、低浓度对比剂联合能谱CT单能量成像技术,在获得满足临床需求图像的同时,不仅有效地减少了对比剂的用量及提高图像的SNR,还降低了辐射剂量,具有在临床广泛推广的价值。
罗昆董仟杨明雷子乔赵洁余建明
关键词:能谱CT门静脉对比剂
宝石能谱CT双低检查技术在颅脑CTA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5
2022年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结合自动能谱协议选择技术在颅脑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行颅脑CTA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剂量组和能谱低剂量组,扫描前两组均采用15 mL的对比剂和20 mL的生理盐水进行小剂量团注测试,估算出对比剂到达靶血管的峰值时间。扫描时常规剂量组60例行常规扫描,管电压为120 kVp,0.7 mL/kg对比剂,流率4.0 mL/s,能谱低剂量组60例采用能谱双能量扫描模式及自动能谱协议选择技术,管电压为140、80 kV瞬时切换,0.5 mL/kg对比剂,流率3.0 mL/s,扫描后重建出最佳单能量65 keV的图像。比较常规剂量组和能谱低剂量组右颈内动脉、右大脑中动脉、右侧颞肌和窦汇CT值、图像背景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辐射剂量(ED)以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的差异。结果:两组图像右颈内动脉、右大脑中动脉和右侧颞肌的强化CT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465、0.560、-1.525,P>0.05),窦汇的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456,P<0.05)。两组图像的SD、SNR、CNR和主观评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t=-0.975,Z=-0.530、-0.409,χ2=0.635,P>0.05)。两组患者的辐射剂量(CTDL、DLP、ED)和对比剂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04、15.849、15.849,t=12.235,P<0.05)。结论:运用宝石能谱CT最佳单能量成像结合自动能谱协议选择技术在颅脑CTA检查中可以降低患者的对比剂剂量和辐射剂量,且与常规扫描模式相比,可有同等的动脉显示效果以及信噪比。
徐军张又新吴红英胡孝梨雷子乔罗昆
关键词:宝石能谱CT对比剂
“双低”扫描联合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颅脑CTA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22年
目的探讨“双低”(低对比剂用量,低辐射剂量)扫描联合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颅脑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将116例行颅脑CTA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扫描模式和对比剂预注射方法,先以4.0 ml/s注射15 ml对比剂,估算出对比剂到达靶血管的峰值时间,扫描时再以流率4.0 ml/s,0.7 ml/kg体重注射对比剂。实验组采用能谱协议自动选择模式(ASIS)和对比剂跟踪触发技术,对比剂注射时间固定10 s,流率根据体重范围相应调整:40 kg≤体重<60 kg,按流率3.6 ml/s注射对比剂36 ml;60 kg≤体重<80 kg,按流率3.8 ml/s注射对比剂38 ml;80 kg≤体重<100 kg,按流率4.0 ml/s注射对比剂40 ml。然后对两组图像分别进行客观评价和主观评分,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对比剂用量、辐射剂量以及主观评分。结果两组图像右颈内动脉、右大脑中动脉的强化CT值存在统计学差异(t’=-2.309,t’=-3.930,P均<0.05),实验组动脉强化程度高于对照组,动脉显示效果更好。实验组右大脑中动脉的强化变异系数(CV)低于对照组(实验组:CV≈16%;对照组:CV≈25%),实验组动脉的强化均一性高于对照组。两组窦汇CT值有统计学差异(Z=-6.201,P<0.05),实验组窦汇CT值高于对照组,但是动、静脉CT值的差值(DV)却没有统计学差异(t=1.450,P>0.05),即两组图像的动、静脉对比度没有差别。两组图像的背景噪声(SD)没有统计学差异(Z=-0.61,P>0.05),而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及主观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Z=-2.943,Z=-2.960,χ^(2)=10.994,P均<0.05),且实验组SNR、CNR及主观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剂用量、CT容积剂量指数(CTDL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辐射剂量(ED)均存在统计学差异(Z=-9.404,Z=-8.611,Z=-8.632,Z=-8.632,P均<0.05),实验组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量较对照组降低约37%和51%。结论“双低”扫描联合个性化对比剂注射方案在颅脑CTA
徐军胡孝梨罗昆雷子乔马辉谭正武夏向文吴红英
关键词:个性化对比剂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