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白雪松

作品数:12 被引量:39H指数:3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5篇血管
  • 4篇动脉
  • 4篇血性
  • 4篇缺血
  • 4篇卒中
  • 4篇颈动脉
  • 3篇缺血性卒中
  • 3篇标志物
  • 2篇胆囊
  • 2篇胆囊息肉
  • 2篇动脉瘤
  • 2篇动脉瘤夹
  • 2篇动脉内
  • 2篇动脉内膜
  • 2篇动脉内膜切除...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药物靶标
  • 2篇硬化斑块
  • 2篇诊断标志物

机构

  • 1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济南市中心医...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12篇白雪松
  • 10篇焦力群
  • 3篇张利勇
  • 3篇李龙
  • 3篇王朝东
  • 2篇宋刚
  • 2篇赵彦新
  • 2篇王旭
  • 2篇张智萍
  • 2篇任健
  • 2篇马永杰
  • 2篇郑亚民
  • 1篇谌燕飞
  • 1篇黄跃
  • 1篇周震
  • 1篇凌锋
  • 1篇杨斌

传媒

  • 5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华肝胆外科...
  • 1篇英国医学杂志...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发病超24小时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的研究进展
2024年
卒中是目前危及人类建康的重大疾病,自2015年以来,机械取栓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治疗手段。目前的指南倾向于机械取栓治疗时间窗在24 h以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对于超24 h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是否有效尚存在争议。作者回顾了已报道的相关临床研究,从研究设计的角度分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并对预测因素及影像学筛查方式的选择进行综述。
石万达白雪松孔文程焦力群赵彦新
关键词:卒中血管内治疗时间窗半暗带
胆囊息肉形成相关风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20年
我国胆囊息肉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胆囊息肉有癌变的倾向,且胆囊癌预后较差,对患者健康构成较大的威胁。胆囊息肉癌变的早期发现和及时手术,可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因此,胆囊息肉发病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胆囊息肉的发病特点可能存在地区性和种族差异,目前分析胆囊息肉与年龄、性别、血脂异常、BMI、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相关,与血压异常、血糖异常关系不确切。未来对于代谢综合征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并且需要大样本和动态分析的研究。
刘力玮姚贵宾白雪松郑亚民
关键词:胆囊息肉
动脉瘤夹不同夹闭时间对兔颈总动脉管壁的影响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一次性使用永久动脉瘤夹不同夹闭时间对兔颈总动脉管壁的影响。方法选用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60只,按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一次性使用永久动脉瘤夹分别夹闭颈总动脉30 min和60 min,每组各30只,分别取动脉瘤夹夹持部位颈总动脉标本30段,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血管壁组织病理学损伤程度的比较。结果一次性使用动脉瘤夹夹闭30 min和60 min所致的血管壁损伤均可见中层弹力板形变和内皮细胞脱落,夹闭时间60 min组血管壁出现局部坏死伴发炎性反应,甚至管壁破裂。夹闭30 min组和夹闭60 min组血管壁总体损伤程度(U=324.00,P=0.045)和重度损伤率[0%(0/30)比20.0%(6/30),P=0.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一次性使用永久动脉瘤夹夹闭时间60 min比30 min对血管壁的损伤更重,术中应注意缩短夹闭颈动脉时间。
宋刚白雪松张智萍王旭李龙马永杰任健焦力群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动脉损伤
胆囊息肉的超声观察随访及其危险因素被引量:16
2020年
目的观察患者胆囊息肉的动态变化并分析胆囊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宣武医院健康筛查中心接受腹部超声体检者的相关资料,动态观察胆囊息肉变化情况,对其中多次体检均有胆囊息肉(息肉组,n=1149)人群与多次体检均未发现胆囊息肉的(对照组,n=18243)人群,及息肉发生及与消失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息肉组占比(n=1149,52.1%)>新发组(n=797,36.2%)>消失组(n=258,11.7%)。胆囊息肉在中年人群中占比最大;息肉新发人群集中在30.0~59.0岁,而胆囊息肉消失的顶峰在60岁以后。息肉组与对照组在年龄、男性、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舒张压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152)、男性(OR=1.407)及低密度脂蛋白(OR=1.656)是胆囊息肉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胆囊息肉的年发病率为9.7‰,多见于中年,且发病率在升高;胆囊息肉可自行消失,但随着胆囊息肉初始直径的增大,消失概率减小。年龄、男性、低密度脂蛋白升高为胆囊息肉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姚贵宾刘力玮白雪松周震黄跃郑亚民
关键词:胆囊疾病胆囊息肉超声随访观察
标志物在制备诊断脑卒中的试剂盒中的应用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标志物在制备诊断脑卒中的试剂盒中的应用。该标志物包括甘油二酯(18:3/24:0)、甘油二酯(22:0/24:0)、植物鞘氨醇、半乳糖神经酰胺(18:1/24:1)、甘油三酯(15:0...
李伟焦力群刘睿婷白雪松王朝东冯瑶王继跃张利勇郝继恒
脂质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标志物的用途
本发明涉及药物靶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脂质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诊断标志物的用途。本发明应用DESI‑MSI技术来研究人动脉粥样硬化不同发展阶段的空间脂质分布,寻找到了能够反映疾病进展的有特定空间分布的10种脂质靶标分子,...
李伟焦力群刘睿婷王韬张潇罗继昌白雪松王朝东王继跃张利勇郝继恒
基于三维加速度传感器的亚低温治疗设备倾斜检测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三维加速度传感器的亚低温治疗设备倾斜检测方法,包括人体血管温度控制设备、主控制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其特征在于:主控制器对人体血管温度控制设备进行周期性的倾斜状态检测;本发明采用低通滤波器对数据进行降噪,计算...
白雪松焦力群徐新王韬杨斌曲鑫陕振勇金平萍
单次与反复使用永久动脉瘤夹对兔颈总动脉血管壁损伤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单次与反复使用永久动脉瘤夹对血管壁损伤的影响。方法选用清洁级健康雄性日本大耳白兔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将其分为动脉瘤夹首次使用组及反复使用组,每组15只。两组均夹闭颈总动脉30 min,分别取各组颈总动脉标本15段进行血管壁组织病理学损伤的比较。结果首次使用和反复使用组所致的血管壁损伤均可见中层弹力板形变和内皮细胞脱落,反复使用组血管壁出现局部坏死伴发炎性反应。首次使用组及反复使用组血管壁总体损伤程度(U=87.00)和重度损伤率[6.7%(1/15)比26.7%(4/1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首次使用与反复使用的永久动脉瘤夹均可引起血管壁急性损伤,动脉瘤夹反复使用可致血管壁局部坏死,术中应注意防范。
白雪松宋刚张智萍王旭李龙马永杰任健焦力群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机械取栓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1年
急性缺血性卒中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致死和致残原因,已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和公共卫生的问题之一。目前机械取栓作为治疗急性大血管闭塞性卒中的首选治疗方式,其相关研究日渐成为卒中领域临床研究的热点。笔者对近年来机械取栓治疗中特殊患者的选择、术式选择和术后管理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希望能为临床医师或相关的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白雪松焦力群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
缺血性卒中患者心房颤动筛查及相关二级预防研究进展
2024年
缺血性卒中具有高患病率、病死率、复发率的特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显著增加缺血性卒中发生及复发风险。作者对缺血性卒中患者房颤筛查及房颤负荷、房颤标志物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进行综述,阐述了相关的二级预防策略,以期为临床医师早期筛查房颤,预防患者卒中复发提供一定帮助。
孔文程白雪松石万达焦力群赵彦新
关键词:心房颤动缺血性卒中标记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