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写、刻手间的关联被引量:1
- 2016年
- 两汉时期,作为书迹的汉简与作为石刻的汉碑,对于书法学习都有着深远意义,探寻其中的异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汉代书风的不同面貌之成因,也可以通过书迹与碑刻的双重学习体会汉代书法的真正内涵。
- 冯立
- “入古出新”——首届全国高等院校篆刻教学成果展暨篆刻学科建设与教育论坛作品选登
- 2023年
- 近些年来,篆刻艺术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很多高等院校开设了篆刻课程,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成果丰硕。本次展览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承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协办。全国133所开设书法篆刻课程的高校提供了作品,参展作者共计557人(高校教师203人,高校学生354人),是近年来高等院校篆刻教学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本刊选登部分参展作品,以飨读者。
- 骆芃芃冯宝麟杨涛尹海龙查律孙长铭刘佃坤胡裔涛刘铁峰陈超朱天曙王海勇陈国成王梦笔杜延平吕铁元朱文哲甘海民肖春光王冠图高帅陈靖冯立孟德乡王方呈芦海娇陈胜凯来一石谭文选张红坤张一农姜轶朱建华贺维豪汪永江莫金龙尚天潇金鑫顾翔刘健梁勇周弋寒岳奇尹义桐文佐李贵明杨帆石岳曲学朋李立山刘家汇杨任伟李丞濮毕博张潇吴义达赵广源王培博杨沆倪清马雨婷王盛贞吴思昊边凯之赵高阳黄彦虎朱娣殷玉刚王小辰
- 关键词:书法篆刻成果展参展作品
- 民国时期印人“印外求印”研究——以简经纶甲骨文入印实践为例
- 2021年
- 简经纶是民国时期为数不多的以甲骨文入印的篆刻家,其甲骨文印在当时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时至今日,对于我们的篆刻创作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是针对简经纶的甲骨文印创作进行的专题研究。文中具体论述了简氏甲骨文印的艺术风格特征,并从字法、刀法、章法等方面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简经纶的篆刻艺术,以及其在印外求印道路上的实践探索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 冯立
- 关键词:艺术风格篆刻艺术
- 郁拔纵横古隶才——论吴昌硕隶书的艺术成就——从《西泠印社新建观乐楼碑记》《辛酉题名》说开去
- 2024年
- 吴昌硕以篆书名世,兼及诸体,尤其是他的《石鼓文》,一直以来都是其书法艺术实践的绝对核心。然而,笔者通过检索吴氏作品及其相关文献发现,除篆书之外,他的隶书亦可谓别具一格,面目独出,且在不同时期,风格迥异,尤其与篆书关系最为紧密。同时,因其隶书结体纵长、波磔不显,学界也常常冠以“篆籀法作隶”的观点。纵观吴氏学书历程,可知其习隶历时之长、眼目所及之广,虽不及其篆书作品之众,但亦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被沙孟海赞为“件数虽少,境界特高”。基于此,本文试以吴昌硕为西泠印社所作的两件隶书作品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其隶书作品及书学观念,进一步阐释隶书对于吴氏书法的独特作用与深远影响。
- 冯立阮天伦
- 关键词:吴昌硕隶书书体
- 吴氏雍穆堂印 吴昌硕
- 2024年
- 吴氏雍穆堂印,印面尺寸为4.2厘米×4.2厘米,高8.4厘米,青田石质。墨书反字篆文6字,印文3行排列,行3字,字间有界格。是吴昌硕先生存世所见唯一一方篆而未刻的印章,侧有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高式熊先生隶书款识。此印为2003年西泠印社创建100周年之际,由吴昌硕曾孙吴超先生捐赠。“雍穆堂”,又称“雍睦堂”,为光绪三十年(1904)吴昌硕61岁迁居苏州桂和坊寓所的大堂名。“雍”“穆”取“雍容”“静穆”之意。吴氏曾在此生活近10年,其所编校的《读书楼诗集》扉页有“丙辰(1916)三月,吴氏雍睦堂用家刻本校印”可证其堂号之实。此外,吴氏另作有“雍睦堂”白文印。
- 冯立
- 关键词:西泠印社吴昌硕副社长家刻本青田石
- 《临石鼓文四条屏》吴昌硕
- 2024年
- 吴昌硕篆书以《石鼓文》名于世。早在青年时期便有临习。此作所临为《石鼓文》中“吾车”“汧殹”“田车”三碣。款识:“己丑十二月既望,子谔仁兄大人属临天一阁本石鼓文字。天寒手僵,无一笔是处,即乞正讹,昌硕吴俊。”钤印“吴俊之印”(白文)、“酸寒尉印”(白文)。可知,此作书于1890年1月4日。是年,吴昌硕47岁。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无论在点画还是结体上,吴氏皆依傍拓本原形,以“实临”为主。
- 冯立
- 关键词:吴昌硕石鼓文结体点画篆书
- 金石其心 桃李争妍——记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先驱诸乐三先生
- 2019年
- 诸乐三(一九〇二一九八四),原名文宣,字乐三,号希斋,湖州市安吉县人,是我国著名的书画篆刻家,同时也是我国高等书法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诸乐三先生的一生可以说是伴随我国美术教育事业发展始终的。
- 冯立
- 关键词:高等书法教育上海美专吴昌硕
- 青春可期·冯立篆刻
- 2024年
- 创作手记近年来,我的篆刻学习主要以先秦古玺印风为创作方向,着眼于对“刀笔相师”“书印相合”艺术实践理念的体悟。在书法篆刻的创作中,寻求一种怀抱自然的精神态度,通过对刀法、字法、章法以及整体风格的尝试与探索,旨在打通学理,观照古今,发现自我。
- 冯立
- 关键词:书法篆刻
- 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湿刻陶文刍议
- 2024年
-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一方面,长期的分裂与战乱使得政治的约束力相对松弛,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另一方面,人口的流动迁徙促进了各民族关系的交融发展,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得到空前繁荣。永嘉南渡之后,全国经济、文化中心出现南移,为江南一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西晋士族的大规模南迁,也直接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学术融合[1]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这都为当时制陶等手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浙江的越窑、瓯窑、德清窑、婺州窑及江苏的均山窑等盛产的陶瓷器,浙江的绍兴、宁波、台州,江苏的南京、无锡等地区所出的古砖皆反映出彼时制陶的产量之大、水平之高、品类之盛。在大量发掘出土的古陶瓷中,有不少附着在器物上的文字遗存(以下统称“陶文”)。这些文字或墨书,或刻画,或戳印。而其中的“湿刻”,则广泛存在于江南地区的古砖瓦、陶瓷器上,成为铭石书、墨迹、玺印文字之外,古代文字遗存的重要实物史料。这批资料数量庞大,载体不一,书风多样,内容丰富,且俗体别字突出,而其特殊的划刻方式,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文字写刻的真实面貌,反映出当时书体的过渡性、融汇性、多元性等特征,对于当下古陶文的研究有着独特的史料价值与艺术价值。
- 冯立
- 简经纶甲骨文印研究
- 简经纶是民国时期为数不多以甲骨文入印的篆刻家,其甲骨文印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时至今日,对于我们的篆刻创作仍具有积极地借鉴意义。本文是针对其甲骨文印进行的专题研究。先由甲骨学的兴起谈及甲骨文入书进而再到甲骨文入印。...
- 冯立
- 关键词:篆刻艺术艺术风格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