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欣 作品数:8 被引量:71 H指数:4 供职机构: 陕西省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陕西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早产儿与足月儿败血症病原学分布特点及耐药分析 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早产儿与足月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降低新生儿败血症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确诊为败血症的新生儿临床资料,将这些新生儿分为早产儿败血症组(127例,简称早产儿组)与足月儿败血症组(41例,简称足月儿组),比较两组的构成比、病死率、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率差异。结果早产儿败血症占同期住院早产儿的4.43%(127/2 861),显著高于足月儿组1.34%(41/3 057)(χ2=51.42,P<0.05);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5.51%vs.7.32%,P>0.05)。检出引起败血症前五位病原菌依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表皮葡萄球菌、光滑假丝酵母菌、高里氏假丝酵母菌。革兰阴性菌检出率最高(57.74%),真菌检出率最低(19.64%)。早产儿组真菌检出率高于足月儿组(25.2%vs.2.4%,P=0.001),足月儿组革兰阳性菌检出率高于早产儿组(34.2%vs.18.9%,χ2=4.12,P<0.05)。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的产酶率在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中均较高(分别为92.9%vs.70.0%、64.7%vs.53.3%、30%vs.44.4%),耐药率也较高,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利奈唑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达托霉素、阿米卡星、美罗培南尚未发现耐药菌株。结论定期分析早产儿与足月儿败血症病原菌分布差异及耐药规律,可为临床合理用药,减少耐药菌株产生,降低新生儿败血症死亡率提供一定的依据。 成大欣 成大欣 康华 蔚永青 李琛关键词:败血症 早产儿 足月儿 耐药性 早产儿与足月儿败血症临床特征对比研究 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分析早产儿和足月儿败血症的高危因素及临床特征,为降低败血症发病率、死亡率及早期诊断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4-01~2016-12确定诊断早产儿败血症127例与足月儿败血症41例,比较两组围产期高危因素、感染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并发症差异。结果早产儿败血症组剖宫产、妊娠期高血压、呼吸窘迫综合征、深静脉置管、机械通气、抗生素应用等比例均显著高于足月儿组(P<0.05)。早产儿败血症多经呼吸道感染(44.1%),足月儿组多经血流感染(65.9%)。两组比较,早产儿组易出现氧饱和度下降(65.4%vs 14.6%)、呼吸困难(40.2%vs 12.2%)、呼吸暂停(28.3%vs 9.8%)和应激性高血糖(38.6%vs 14.6%);足月儿组易出现黄疸(61%vs 32.3%)和体温异常(53.7%vs17.3%)。足月儿组白细胞计数、PCT值增高比例显著多于早产儿组(P<0.05);早产儿组白细胞计数减低,血小板减低比例显著多于足月儿组(P<0.05)。两组并发症及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败血症高危因素多,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与足月儿败血症存在一定差异,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予关注。 成大欣 成大欣 王小娟 芦红茹 张勤关键词:败血症 早产儿 足月儿 制备和检测胚胎显微操作用针的实用方法体系 2017年 目的介绍一种优化的制备及检测胚胎显微操作用针的实用方法体系。方法移卵管制作是用普通毛细管在酒精灯上拉制,小砂轮断针,针口用酒精灯火焰稍处理后备用;持卵针是将外径1.0mm的毛胚管在拉针仪上拉制,小砂轮断针,烧针仪上将开口处理成平滑内陷的马蹄形;注射针是将带内芯的外径1.0mm的特制毛胚管在拉针仪上拉制而成。注射针尖端充满注射溶液后,将注射针和持卵针连接到显微操作系统的操作臂上,先置于胚胎培养液内,用针尖轻轻碰触持卵针以破坏开口。之后转移到矿物油里,加压试注射,根据注射针开口液滴流出速度判断针尖是否通畅,流速是否合适。进一步用受精卵试注射进行验证。结果通过本方法体系制备的移卵管、持卵针和注射针均达到胚胎显微操作要求,解决了注射针口液体流速难以判断的问题。结论该胚胎显微操作用针的制备与检测方法体系使胚胎显微注射的前期工作得以标准化,提高了后续胚胎显微注射的效率。 成大欣 徐丽然 于清清 高守翠 王晓靖 刘懿 刘恩岐 刘恩岐关键词:显微操作 注射针 胚胎 一种简单的gRNA体外筛选方法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体外筛选效率较高的引导核糖核酸(guide ribonucleic acid,gRNA)的方法。方法以家兔扭转蛋白2A(torsin family 2 member A,TOR2A)基因的gRNA设计和筛选为例,介绍gRNA简单的体外筛选方法。首先根据TOR2A基因的外显子序列在线设计gRNA,选择3条gRNA序列(也可更多),将其分别插入到T7启动子之后,体外转录gRNA并纯化备用。设计包含gRNA打靶序列的一对引物,以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并胶回收PCR产物。将gRNA,PCR产物和Cas9内切酶组成的体系进行酶切实验,琼脂糖电泳判定gRNA引导的酶切效率。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第1条gRNA未能引导Cas9内切酶对含打靶位点的PCR产物进行DNA酶切,第2条gRNA(GCTTGTCCATCTCGTCGAAG)和第3条gRNA(TCTCTTCCTCTTCGACGAGA)引导Cas9进行了比较彻底的酶切,第2、3条gRNA可用于后续研究。结论此体外筛选方法是一种简单、可行和实用的gRNA的体外筛选策略。 成大欣 徐丽然 于清清 高守翠 王晓靖 刘懿 刘恩岐 赵四海关键词:体外筛选 2012-2016年住院新生儿死亡率及死因分析 成大欣 张勤氨溴索对新生儿肺炎TB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22 2016年 目的:观察氨溴索治疗新生儿肺炎的疗效,评估其对新生儿淋巴细胞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将94例新生儿肺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抗感染、吸氧、补液等基础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载氨溴索7.5mg/次,2次/d,连续治疗5d。比较两组间临床疗效差异,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血浆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水平进行检测,比较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0.85%、97.87%高于对照组的57.45%和87.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哮喘消失时间、体温稳定时间、吸氧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EF、FRC及TEF25%均高于对照组,Ig G、Ig A、Ig M水平高于对照组,T、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溴索能促进新生儿肺炎患儿康复,调节淋巴细胞亚群,提高免疫球蛋白的分泌。 芦红茹 成大欣 马小宁 刘红红 常萍 张勤关键词:新生儿肺炎 氨溴索 淋巴细胞 免疫球蛋白 干扰素治疗儿童乙型病毒性肝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2017年 目的系统评价干扰素治疗儿童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an Fang Data和CNKI数据库,搜集干扰素治疗儿童乙型病毒性肝炎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6年1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个研究,包括723例患儿。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随访早期(<12个月),干扰素组显著改善了病毒学应答率[RR=2.82,95%CI(1.98,4.02),P<0.000 01]、HBe Ag清除率[RR=3.02,95%CI(1.95,4.67),P<0.000 01]和谷丙转氨酶复常率[RR=1.42,95%CI(1.19,1.70),P=0.000 1]。一年以上随访结果发现干扰素组在病毒学反应率[RR=1.75,95%CI(1.18,2.60),P=0.006]和HBe Ag清除率[RR=2.17,95%CI(1.28,3.65),P=0.004]方面也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目前结果显示干扰素治疗儿童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不良反应尚可耐受,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基于干扰素的抗病毒疗法是治疗儿童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有效疗法,且安全性良好。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成大欣 刘懿 徐丽然 于清清 赵四海关键词:儿童 乙型病毒性肝炎 安全性 META分析 随机对照试验 2012-2016年住院新生儿死亡率及死因分析 被引量:28 2018年 目的分析住院死亡新生儿的临床特点、死因构成及变化规律,为提高围产重症医学救治水平,降低新生儿死亡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新生儿的临床资料,探讨不同胎龄、出生体质量、性别、出生家庭、高危妊娠与新生儿死亡率的关系,总结死亡率、死因及变化规律。结果 (1)8 869例住院新生儿中死亡108例,死亡率1.22%,可避免死亡率0.86%;可避免死亡比71.29%。(2)感染性疾病仍然是住院新生儿死亡的首位原因。2012-2016年,我院住院新生儿前5位死因依次是: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窒息、先天畸形、遗传代谢性疾病。足月儿前3位死因分别为感染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窒息。早产儿前3位死因分别为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窒息。(3)我院新生儿死亡率由2012年2.02%下降至2016年1.09%。败血症由2012-2015年间首位死因,下降至2016年第3位;呼吸系统疾病为2016年首位死因,窒息为第2位;先天畸形由前3位死因下降至5位以后。结论随着新生儿救治水平逐步提高,住院新生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控制感染性疾病是降低住院新生儿可避免死亡率的首要措施。 成大欣 成大欣 张勤 芦红茹 刘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