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莉萍

作品数:9 被引量:99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地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闽江学者奖励计划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6篇黄河
  • 5篇黄河口
  • 4篇重金
  • 4篇重金属
  • 3篇生态风险
  • 3篇湿地
  • 3篇污染
  • 3篇沉积物
  • 2篇生态风险评估
  • 2篇土壤
  • 2篇污染来源
  • 2篇闽江河口湿地
  • 2篇近岸
  • 2篇河口湿地
  • 1篇氮输入
  • 1篇典型植物
  • 1篇典型植物群落
  • 1篇悬浮颗粒物
  • 1篇有效硅
  • 1篇植物

机构

  • 9篇福建师范大学
  • 3篇清华大学
  • 1篇鲁东大学
  • 1篇路易斯安那州...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烟...

作者

  • 9篇田莉萍
  • 8篇孙志高
  • 5篇胡星云
  • 3篇陈冰冰
  • 3篇孙万龙
  • 2篇翟水晶
  • 2篇高会
  • 2篇何涛
  • 1篇王传远
  • 1篇牟晓杰
  • 1篇孙文广
  • 1篇王伟
  • 1篇王苗苗

传媒

  • 6篇生态学报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湿地科学

年份

  • 1篇2019
  • 5篇2018
  • 3篇201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闽江河口湿地典型植物群落空间扩展中铁含量变化特征被引量:3
2018年
2015年7月,选取闽江河口鳝鱼滩的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以及二者交错带湿地为对象,研究了两种植被空间扩展过程中土壤-植物系统铁(Fe)含量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平方向上不同湿地土壤Fe含量整体表现为交错带湿地>芦苇湿地>短叶茳芏湿地;垂直方向上土壤Fe含量上层(0~30cm)高于下层(30~60 cm),且交错带湿地变化趋势与芦苇湿地大体一致;这可能与土壤有机质的差异和生长植物类型有关;而且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也导致土壤Fe含量周期性淹水湿地(A样带)>长期性淹水湿地(B样带).不同植物地下根系Fe含量均高于地上部分,短叶茳芏Fe含量与根系Fe储量分配比整体高于芦苇,而芦苇地上部分Fe储量分配比高于短叶茳芏.芦苇与短叶茳芏在空间相互扩展过程中,芦苇Fe含量及累积能力在周期性淹水湿地中均提高,短叶茳芏则下降,而长期淹水环境下芦苇根系Fe累积能力下降,短叶茳芏则通过适应淹水环境提高Fe累积能力来抗衡芦苇的空间扩展.
米慧珊翟水晶高会何涛孙志高田莉萍胡星云
关键词:土壤-植物系统湿地
互花米草入侵影响下闽江河口湿地土壤有效硅的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9
2018年
2016年1—12月,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的短叶茳芏湿地、互花米草湿地以及二者的交错带湿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定位研究方法探讨了互花米草入侵影响下湿地土壤有效硅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互花米草入侵影响下3块湿地土壤有效硅含量随时间推移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互花米草入侵显著提高了鳝鱼滩湿地30—60 cm土层土壤有效硅含量(P<0.01),与短叶茳芏湿地相比,交错带湿地和互花米草湿地30—60 cm土层土壤有效硅含量分别增加了8.56%和19.97%,逐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温和电导是影响其变化的重要因素(P<0.01)。研究互花米草入侵影响下湿地土壤有效硅含量的变化特征,对于揭示湿地生态系统生源要素硅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以及互花米草入侵及其扩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高会翟水晶孙志高何涛田莉萍田莉萍
关键词:互花米草入侵有效硅湿地
黄河口潮间带碱蓬湿地植物-土壤系统V和Co生物累积的季节变化被引量:2
2017年
2008年5—11月,对黄河口滨岸潮滩不同表现型碱蓬(Suaeda salsa)(中潮滩碱蓬,MMS,S.salsa in middle marsh;低潮滩碱蓬,LMS,S.salsa in low marsh)湿地植物-土壤系统V和Co含量的季节动态及其生物累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MS和LMS湿地表层土壤中V或Co含量的季节变化差异明显,但同一种湿地土壤中V和Co含量的变化模式相似。MMS(或LMS)湿地土壤的V含量均明显高于Co含量,二者在生长季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2.01%、12.35%(MMS)和4.08%、4.94%(LMS)。MMS和LMS湿地表层土壤V的地累积指数(I_(geo))大多介于1—2,处于轻度污染状况;Co的I_(geo)大多介于0—1之间,处于无污染到轻度污染状态。V和Co含量在MMS不同部分中整体表现为枯落物>根>叶>茎(P<0.05),而在LMS中表现为枯落物>叶>茎>根(P<0.001)。MMS和LMS不同器官的V或Co转移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前者V和Co的R/S(根茎比)、R/L(根叶比)和S/L(茎叶比)大多大于1,后者中两种元素的相应比值则大多小于1。MMS和LMS不同部分的V和Co累积系数(AF)整体均表现为AFV
田莉萍孙志高牟晓杰胡星云
关键词:生物累积黄河口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不同类型湿地景观格局变化与趋势预测被引量:33
2017年
以1979—2013年7期卫星遥感影像(Landsat TM)为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通过建立黄河三角洲潮间带湿地数据库,探讨不同类型湿地的景观格局以及自然与人为因素对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并基于Markov模型对未来20年三角洲潮间带不同类型湿地的景观格局进行了趋势预测。结果表明,三角洲的潮间带湿地面积在1979—2013年间整体呈先降低后增加变化。其中,1979—2010年的湿地面积持续减少,由1050.28 km^2减少为575.39 km^2,减少率为45.22%;2010—2013年的湿地面积略有增加,由575.39 km^2增加为596.17 km^2,增长率为0.36%。1979—2013年,潮间带主要湿地景观类型随距海远近均呈明显带状分布,但芦苇湿地面积呈明显降低趋势(减少273.53 km^2,减少率为79.68%),盐田养殖池面积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长12.04km^2,增长率为1584.21%),而光滩、碱蓬湿地、碱蓬-柽柳湿地和柽柳-芦苇湿地等其它类型湿地面积整体均呈波动减少趋势。未来20年,潮间带湿地面积整体将呈降低趋势,其值将由2010年的575.39 km^2减少为2030年的546.98 km^2,减少率为6.60%。芦苇湿地面积将继续减少(减少30.16 km^2,减少率为24.12%),盐田养殖池面积将持续增长(增加3.71 km^2,增长率为38.61%),而光滩、碱蓬湿地、碱蓬-柽柳湿地和柽柳-芦苇湿地等其它类型湿地面积均将呈小幅波动变化。研究发现,尽管自然与人为驱动力的双重作用决定了1979—2013年间潮间带的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但黄河年输沙量(x_1)、区域GDP(x_2)和水产品产量(x_3)对潮间带湿地面积变化(y)的影响更为重要(y=733.192+35.317 x_1-0.005 x_2-4.085 x_3,P=0.0001<0.05),其对过去30多年间潮间带湿地面积变化的解释贡献高达76.7%。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的实施,为实现潮间带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潮间带湿地的保护与生态保育应给予特别重视。
孙万龙孙志高田莉萍胡星云
关键词:驱动力黄河三角洲
黄河口新生湿地碱蓬生物量及氮累积与分配对外源氮输入的响应被引量:20
2017年
2014年4—11月,选择黄河入海口北部滨岸高潮滩的碱蓬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原位氮输入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氮输入梯度下(N0,无氮输入;N1,低氮输入;N2,中氮输入;N3,高氮输入)碱蓬不同器官生物量以及氮累积与分配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尽管不同氮输入处理并未改变碱蓬地上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模式,但在不同程度上均促进了地上生物量的增长(平均增幅为19.71%—62.29%)且整体表现为N3>N2>N1>N0;不同氮输入处理亦延长了碱蓬的生长高峰期,N1、N2和N3处理下地上生物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相对于N0处理推迟20 d左右。与地上生物量不同,不同氮输入处理改变了地下生物量的季节变化模式,特别是N2和N3处理均对生长初期的地下生物量产生了明显促进作用,且其初期地下生物量达到较高值的时间相对于N1和N0处理提前20—50d。不同氮输入处理下的枯落物量在产生初期和中期均增幅不大,末期则骤然增加且整体表现为N3>N2>N1>N0。不同氮输入处理下碱蓬各器官的全氮(TN)含量总体上均表现为叶>茎>根,叶是氮的主要累积器官。尽管不同氮输入处理并未改变碱蓬不同器官的氮累积与分配格局以及地上与地下之间的养分供给关系,但其为适应不同养分条件而调整自身养分供给与分配的特性在N2处理下表现的尤为明显。研究发现,N2处理下碱蓬种子的发育时间相对于N0、N1和N3处理可能会提前约1个月,原因可能与N2氮输入水平可显著影响碱蓬体内的碳分配比以及碱蓬对适量氮养分输入环境的特殊适应对策有关。随着黄河口新生湿地氮养分供给的不断增加,当未来碱蓬湿地氮养分状况达到较高水平(特别是中等水平)时,其生物量、生长节律(特别是种子发育时间)以及不同器官氮累积与分配状况可能将发生明显改变。
胡星云孙志高孙文广王苗苗王伟田莉萍
关键词:氮输入潮滩湿地碱蓬黄河口
黄河尾闾河段和河口区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毒性风险评价被引量:15
2018年
于2012年10月8~9日,在黄河尾闾河段和河口区,采集表层(0-10 cm深度)沉积物样品,测定样品中的Cr、Ni、Cu、Zn、Pb、Cd含量,分析了尾闾河段和河口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采用富集系数法(EF)、沉积物质量基准系数法(SQG-Q)和毒性单位总和(∑TUs),评估6种重金属的生态毒性风险。研究结果表明,尾闾河段表层沉积物中的Cr、Zn、Ni、Pb、Cu和Cd平均含量依次为56.13 mg/kg、32.80 mg/kg、14.68 mg/kg、10.77mg/kg、8.14 mg/kg和0.57 mg/kg,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的Zn、Cr、Ni、Pb、Cu和Cd平均含量依次为53.95 mg/kg、48.88 mg/kg、21.81 mg/kg、16.37 mg/kg、14.62 mg/kg和0.37 mg/kg。尾闾河段和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Cd的平均富集系数值分别为6.042和3.843,说明尾闾河段和河口区受人为污染的影响比较明显;尾闾河段表层沉积物中Cu含量与粉粒含量显著正相关(n=17,p〈0.01),河口区沉积物中Cu含量(n=8,p〈0.01)和Zn(n=8,p〈0.05)与粉粒含量显著相关;尾闾河段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来源主要为机械制造、化工企业排放和化肥使用,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主要源于石油开采、船舶航运和硫化物;尾闾河段表层沉积物中Cu、Zn和Pb以及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Zn和Pb的毒性效应很少发生,尾闾河段表层沉积物中Cr、Cd和Ni以及河口区沉积物中Cd、Ni、Cr和Cu的毒性效应会偶尔发生,说明尾闾河段和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生态毒性风险较低;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Ni、Cu、Zn和Pb含量高于尾闾河段表层沉积物。尽管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Cd的生态毒性风险不高,但富集明显,因此,未来应重点加强河口区表层沉积物中Cd的生态毒性风险防范。
黎静孙志高孙万龙田莉萍陈冰冰
关键词:重金属黄河口
黄河尾闾河道及河口区水体与悬浮颗粒物重金属和砷沿程分布及生态风险被引量:4
2019年
基于2016年汛前和汛后获取的黄河尾闾河道与河口区(低盐区)表层和底层水体和悬浮颗粒物样品,研究了水体和悬浮颗粒物中重金属(Cr、Ni、Cu、Zn、Pb、Cd)和As含量的沿程分布特征,并评估了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汛前尾闾河道表层水体中仅Cd的平均含量高于河口区,而底层水体中As、Cr、Cu、Ni和Pb的平均含量均高于河口区;汛后尾闾河道表层水体中仅Ni的平均含量低于河口区,而底层水体中6种重金属和As的平均含量均高于河口区。汛前尾闾河道表层悬浮颗粒物中As、Cd、Cu、Ni、Pb和Zn的平均含量均低于河口区,而底层悬浮颗粒物中6种重金属和As的平均含量均低于河口区;汛后尾闾河道表层悬浮颗粒物中6种重金属和As的平均含量均高于河口区,而底层悬浮颗粒物中As、Cd、Cr、Cu和Pb的平均含量均高于河口区。汛前和汛后尾闾河道及河口区表层和底层水体中重金属和As污染较轻,其值大多分别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Ⅰ类标准和海水水质Ⅰ类标准限值。相对于汛前,汛后尾闾河道及河口区表层或底层悬浮颗粒物中As和6种重金属的毒性单位之和(ΣTUs)和平均PEL商数值均降低,说明汛期调水调沙工程的实施可降低汛后悬浮颗粒物中上述元素综合作用所产生潜在生态毒性风险。
黎静孙志高田莉萍陈冰冰
关键词:重金属生态风险尾闾河道
调水调沙工程黄河口近岸沉积物重金属和砷含量的空间分布及其生态风险评估被引量:13
2018年
为了明确调水调沙工程长期影响下黄河口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生态风险,基于2012年黄河口近岸27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通过ICP-MS测定重金属(Zn、Cr、Ni、Pb、Cu、Cd)和砷(As)含量,并运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RI)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和As的平均含量表现为As>Zn>Cr>Ni>Pb>Cu>Cd。Cr、Ni、Cu和Pb四种元素的分布规律较为一致,整体呈现出近岸和近黄河口高而远离河口和岸线低的空间分异特征。Ni、Cu、Pb、Zn与粘土均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而Cd、Cr和As与其相关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近岸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和As的平均单项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大小顺序整体表现为Cd>As>Ni>Pb>Cu>Cr>Zn。就潜在生态风险(RI)而言,研究区域18.52%的站位属轻微生态危害,70.07%的站位属中等生态危害,7.41%的站位属强生态危害,Cd和As是造成危害的两种主要元素。近岸沉积物中重金属和As的来源复杂且多样,主要是由于农业化肥使用、海上石油开采和泄漏、化石燃料燃烧以及河口污染物输入所致。对比研究发现,随着调水调沙工程的长期实施,除Cd和As外沉积物中其他重金属含量均呈下降趋势,说明二者的生态风险将会随调水调沙的长期实施呈增加趋势,而其他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将呈降低趋势,故未来应重点关注近岸沉积物中Cd和As的生态毒理风险。
田莉萍孙志高王传远孙万龙黎静陈冰冰
关键词:重金属污染来源生态风险黄河口
黄河口及近岸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和砷空间分布特征与生态风险评估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流,也是世界上入海泥沙最多的河流之一。黄河每年携带大量的淡水、颗粒物、营养盐、有机物和重金属等入海,其在河口及其近岸海域形成适宜生物生长良好生境的同时,也导致大量颗粒物及其吸附的污染物在此聚集,而沉积...
田莉萍
关键词:沉积物污染来源生态风险黄河口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