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育青

作品数:26 被引量:197H指数:9
供职机构: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5篇环境科学与工...
  • 8篇水利工程
  • 3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6篇底栖动物
  • 6篇水库
  • 5篇群落
  • 4篇大型底栖动物
  • 4篇植物
  • 4篇生态系统
  • 4篇水生
  • 4篇水生态
  • 4篇梯级
  • 4篇梯级水库
  • 4篇群落结构
  • 4篇河流
  • 3篇氮磷
  • 3篇生态
  • 3篇浮游植物
  • 2篇植物群
  • 2篇植物群落
  • 2篇生态流量
  • 2篇水电
  • 2篇水电工程

机构

  • 24篇南京水利科学...
  • 7篇重庆交通大学
  • 5篇河海大学
  • 3篇三峡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生...
  • 2篇西安理工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1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新疆塔里木河...
  • 1篇江苏省水文水...
  • 1篇安庆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勘测设计...

作者

  • 26篇陈求稳
  • 26篇林育青
  • 5篇张建云
  • 4篇唐磊
  • 3篇陈诚
  • 2篇李卫明
  • 2篇陈凯
  • 2篇关铁生
  • 2篇杨青瑞
  • 1篇陈端
  • 1篇易齐涛
  • 1篇刘俊杰
  • 1篇刘卓
  • 1篇王红梅
  • 1篇叶飞
  • 1篇潘保柱
  • 1篇马金锋
  • 1篇韩瑞
  • 1篇李若男
  • 1篇黄应平

传媒

  • 5篇环境科学学报
  • 4篇水科学进展
  • 4篇湖泊科学
  • 2篇水资源保护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给水排水
  • 1篇环境科学
  • 1篇水利水电科技...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中国水利
  • 1篇中国安全科学...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第十届全国环...

年份

  • 3篇2024
  • 5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0
  • 5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2
  • 1篇2010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湖库型水源地避藻取水方法研究被引量:2
2017年
随着湖库水源地富营养化程度的不断加剧,藻类的大量生长严重增加了给水处理的难度且难以保障供水安全。在目前难以控藻的情况下,通过优化取水口选址和取水深度、选择合适的取水构筑物类型、优化取水构筑物结构,提出一种从整体到局部的避藻取水方法。其根据藻类的生长特点和迁移特性,获取藻类的时空分布来确定取水口位置和取水深度,并采取一定的工程措施对取水口实施保护;通过选择合适的取水构筑物类型并进行适当的结构优化来规避藻类,防止其直接进入水厂。使用此方法能简单有效地降低取水藻浓度,对保障供水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黄端陈求稳林育青
关键词:湖库取水构筑物
澜沧江梯级水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被引量:2
2023年
筑坝改变河流生源要素迁移转化过程及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为探究梯级筑坝河流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关键驱动因子,2016年丰水期、2018和2021年丰、枯水期在澜沧江开展了浮游植物群落及相关环境要素的调研。本文重点对比分析了丰水期自然河道段和水库浮游植物间的差异,基于广义相加模型(GAM)建立浮游植物与环境要素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丰水期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枯水期,丰、枯水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均呈现上游以硅藻门为主,中下游以绿藻门、蓝藻门为主的变化特征。营养盐和水库的水力停留时间(HRT)是导致上、下游浮游植物生物量差异的关键环境要素;总磷、水温和HRT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主要环境要素;总磷、氨氮是影响丰富度指数的关键环境要素。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化理解梯级筑坝河流生态环境效应。
张琦陈宇琛林育青陈求稳张建云丁珏马宏海
关键词:浮游植物梯级水库广义相加模型水力停留时间
澜沧江梯级筑坝下水体氮磷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2023年
水库建设改变了河流水文情势及物质迁移转化过程,从而影响水环境质量。为探究梯级筑坝影响下河流氮、磷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以澜沧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和2021年分别开展了沿程水环境监测,对比分析水体中氮、磷及其形态浓度在水库建成前后的变化及沿程分布特征,探究氮、磷变化及其沿程分布的主控因子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由于河流建库蓄水淹没的土地释放大量土壤有机氮,新建水库段(2021年)水体总氮(TN)浓度相比于建库前(2016年)显著上升;由于建库后水流流速减缓而促进颗粒态磷沉降,水体总磷(TP)浓度显著下降。此外,河流建库蓄水后原自然河道的水环境特征改变且利于沉积物磷的释放,筑坝后水体磷酸盐(PO^(3-)_(4)-P)占生物可利用磷(Bio-P)的比例显著上升。受沿程土地利用的影响,从上游到下游水体TN浓度总体上逐渐升高,而水体TP浓度由于水库的截留效应逐渐降低。筑坝增加的水力停留时间为水库氮、磷转化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表现为溶解性无机氮以硝态氮为主转变为以氨氮为主;同时,Bio-P中PO^(3-)_(4)-P的占比也有所上升。研究揭示了澜沧江梯级筑坝对水体氮、磷分布特征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可为澜沧江梯级水库建设下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李晨辉闫兴成丁珏陈宇琛林育青陈求稳潘保柱
关键词:梯级水库氮磷形态
小型水坝拆除后河貌演变模拟分析——以西河水坝为例被引量:4
2019年
小型水坝随着服役时间的增长,其面临的安全、经济和生态方面问题日益突出,针对一些修复价值较低的病险水坝,实施降等或报废拆除已成为一种综合最佳的管理措施。拆坝后,原库区大量淤沙无控释放将改变原有河道形态,对水生生物栖息地造成影响。为预测拆坝后河道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以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内的西河水坝为研究对象,建立二维水沙数学模型,分别研究了拆坝后水沙输运造成的短期和长期河床形态变化。结果表明:拆坝后短期内,坝址上游主河道发生了强烈的冲刷下切,且水库淤沙前缘部分出现了显著的淤积抬高,相比而言,坝址下游河床变化并不明显,只有坝下河段及河口附近出现较显著的泥沙淤积;在拆坝后长期的河床演变过程中,坝址上下游河道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刷下切,拆坝2年后下游河床逐渐趋于稳定,而上游主河道由冲刷下切转化为冲淤交替的演变趋势,河床形态不断调整变化。本研究可为病险坝和小水电报废拆坝后的河道治理、水生生物栖息地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唐磊何术锋莫康乐林育青马君秀陈求稳
关键词:拆坝水沙模型河道演变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应急疏散最短路径优化算法被引量:14
2019年
为科学、高效地规划应急疏散最短路径,建立人员对障碍物的绕行距离场,提出一种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全局最短路径(GSPCA)优化算法;设置GSPCA2D和GSPCA3D等2种求解模式,并将该算法与基于欧氏距离的启发式搜索算法(A*算法)进行最短路径规划对比试验,分析GSPCA算法的特点和适用性。结果表明:与A*算法相比,GSPCA优化算法搜索结果全局性更好,可避免出现贴壁绕行现象,其最短路径平均缩短12. 39%(GSPCA2D)、16. 82%(GSPCA3D);GSPCA算法能考虑地形因素,可根据地形特征和实际应用需求合理选择求解模式。
何梦男付瑜玲陈诚何湖滨林育青陈求稳
关键词:应急疏散A*算法欧氏距离
漓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时空分布及水质生物评价被引量:14
2018年
于2012年1月(枯水期)和8月(丰水期)在漓江上游甘棠江段、中游大圩江段和下游福利江段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样品共374个,采用均匀度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分析了漓江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结果表明,漓江水系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差异显著,枯水期采集到42个分类单元、8632个底栖动物,物种数和个体数均少于丰水期采集到的46个分类单元、10842个底栖动物,但枯水期主要河段的物种多样性比丰水期要好.漓江中、下游大型底栖动物的功能摄食类群均以刮食者为主,表明中、下游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属性要高于上游.采用BI指数(Biotic Index)对漓江各江段进行水质生物评价,结果显示,漓江水系枯水期的水生态质量要优于丰水期;上游和下游水生态质量相对较好,中游水生态质量较差.因此,建议在丰水期加强漓江中游大圩段的环境保护力度,提高漓江整体水生态质量.
王硕林育青陈求稳唐磊李卫明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生物学评价
鲢幼鱼对氨氮胁迫的行为响应特征研究
2023年
为了深入揭示城市水体中氨氮胁迫对鱼类生存和栖息地的影响,有必要针对特定鱼类对氨氮胁迫的行为响应进行探究。选择对氨氮较为敏感的重要经济鱼类鲢作为目标物种,通过氨氮急性毒性预实验确定氨氮浓度范围,设计“静水多室”实验装置,开展鲢幼鱼对氨氮胁迫的行为响应实验。鲢幼鱼体长(5±1)cm;实验条件为水温(25±1)℃,pH 7.9±0.1,溶解氧>9.0 mg/L,电导率约400μS/cm。结果表明,鲢幼鱼对氨氮的96 h半致死浓度为16.8 mg/L。鲢幼鱼行为响应实验中,氨氮浓度为0、0.5、1.0、5.0、10.0、20.0 mg/L单元中的鲢幼鱼平均分布率分别为44.4%、13.9%、4.9%、13.2%、13.2%和10.4%,相应的鲢幼鱼平均回避率分别为-58.0%、-48.1%、68.9%、20.8%、33.3%和37.5%。鲢幼鱼对氨氮胁迫的回避阈值小于1.0 mg/L(相对应的非离子氨浓度小于0.05 mg/L)。当氨氮浓度超过1.0 mg/L后,鲢幼鱼回避率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鲢幼鱼能够探测到水体中的氨氮产生回避行为响应,其表现类型为“低浓度吸引、高浓度回避”。此外,氨氮浓度过高会导致鲢幼鱼的应激反应能力降低。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讨氨氮胁迫对鲢幼鱼生存活动的影响提供依据。
计红林育青陈求稳王骏张元广余世金于道平
关键词:氨氮
漓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时空分布及生态效应被引量:18
2020年
基于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期间对漓江上中下游3个河流区段的4次采样调查,分析了漓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组成与时空分布状况及其对河流生境变化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漓江大型底栖动物以刮食者占据绝对优势,其次依次是滤食者、收集者、捕食者和撕食者。刮食者中优势种为中华园田螺和黑龙江短沟蜷,滤食者中优势种为河蚬和纹石蚕,收集者中优势种为小蜉和摇蚊幼虫,捕食者中优势种为扁舌蛭和蜻蜓幼虫,撕食者中优势种为泥甲。根据功能摄食类群参数对河流生境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的评价表明,人类居住生活对生境稳定性的影响显著大于旅游观光带来的影响,环境因子中溶解氧(DO)、pH、电导率(EC)、温度(Temp)、浊度(Tur)、化学需氧量(COD)和总氮(TN)等环境因子与漓江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的相关性均较强。
朱晨曦莫康乐唐磊吴焱李婷林育青陈求稳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功能摄食类群
水电工程水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方法与调控措施被引量:37
2020年
围绕水电工程的水生态环境问题,重点梳理了水库运行下关键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变化及其水生态效应、底栖动物生境和鱼类生境以及鱼类洄游通道的影响、水生态环境保护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剖析了当前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难题,从理论、方法与技术角度阐明了出现这些难题的原因。提出了水电开发水生态环境保护未来需要重点开展的研究:长期系统性观测,揭示库内生源要素的滞留-转化-输送过程与机制及水生态环境累积效应;水库调控导致的鱼类性腺发育有效积温和产卵临界水温节律变化以及两者对鱼类种群繁衍的联合作用。最后特别指出当前针对鱼类保护的部分强制性措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坝多环境因子调控的生态调度和支流生境替代等鱼类保护技术以及保护效果量化评价新方法。
陈求稳张建云张建云陈宇琛关铁生王国庆关铁生
关键词:水电开发
基于模糊隶属度分布函数的博斯腾湖景观适宜水位确定
2024年
采用层次分析法识别博斯腾湖景观关键点,基于湖泊特征水位分析,构建了景观关键点水位和景观适宜度的模糊隶属度分布函数,计算了不同季节博斯腾湖景观适宜水位范围。结果表明:湖泊水质、年旅游业收益是识别博斯腾湖景观关键点的主要因素;博斯腾湖最佳景观水位为1046.70 m,低警戒水位为1045.00 m,高警戒水位为1047.90 m,低、高破坏边缘水位分别为1045.40 m和1047.40 m;不同季节博斯腾湖景观适宜水位存在差异,春季和秋季景观适宜水位范围为1045.90~1047.16 m,夏季为1046.00~1047.00 m,冬季为1045.85~1047.25 m。
刘洋李江陈诚林育青莫康乐胡明涛李沁园陈求稳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