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嵩
- 作品数:16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科大学校长研究基金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临床科研专项资助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理学更多>>
- 扩散张量成像早期诊断大鼠慢性移植物肾病及监测移植肾纤维化程度的价值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早期诊断大鼠慢性移植物肾病(CAN)及监测移植肾纤维化程度的价值。
方法实验组以Fisher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建立大鼠CAN模型30只;对照组以Lewis大鼠为供、受体建立原位同基因肾移植模型30只。所有大鼠移植术后14 d开始每2周检测1次肌酐浓度。采用数字表法随机选取各组大鼠8只分别于术后4、12、20周行连续性MRI检查,分别测量各组移植肾皮、髓质的ADC和部分各项异性(FA)值。从各组剩余的22只大鼠中分别于术后4、12、20周采用数字表法随机选取6只大鼠获取移植肾标本行病理分析,采用慢性移植物损伤指数(CADI)评分对各组移植肾标本进行评估,并定量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波形蛋白(Vimentin)在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实验组和对照组间术后不同时间的肌酐值、皮质和髓质DTI参数值、CADI评分、α-SMA、Vimentin蛋白表达量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实验组间CADI评分、α-SMA及Vimentin蛋白表达量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采用Pearson法评价实验组DTI参数与CADI评分、α-SMA、Vimentin蛋白表达量的相关性。
结果术后实验组大鼠肌酐持续升高,对照组大鼠肌酐无明显升高,术后第8周开始2组大鼠的肌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T2WI像示对照组大鼠在术后不同时间点移植肾大小及信号强弱、分布无明显变化。实验组术后第4周与同期对照组相比,移植肾稍有增大,皮髓质信号较高,肾脏皮髓质分界不清,随术后时间的延长发生形态学及信号的变化,皮髓质信号逐渐增强,信号分布紊乱,分界更加模糊。术后第4、12、20周,实验组移植肾皮、髓质ADC和FA值较同期对照组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实验组移植肾皮、髓质ADC和FA值逐渐降低,而对照
- 杨开颜梁璐蒋涛张强曾嵩胡小鹏
- 关键词:扩散张量成像
- 超声造影评价大鼠慢性移植物肾病及其与移植肾纤维化关系的实验研究
- <正>目的应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ography,CEUS)技术定量分析不同阶段慢性移植物肾病(chronic ullograft nephropathy,CAN)大鼠模型移植...
- 于泽兴张强徐岳曾嵩薛文瑞王伟胡小鹏
- 文献传递
- 术前单次高剂量ATG—F诱导治疗对肾移植受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 2016年
- 目的评价术前使用单次高剂量(9mg/kg)抗人类胸腺球蛋白(ATG)-F诱导治疗对肾移植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CBM数据库。收集有关术前使用单次高剂量ATG—F诱导治疗对肾移植患者安全性及有效性影响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文献,检索文献时间截止到2015年7月。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和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Man5.2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5篇RCT,包括346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高剂量ATG—F诱导治疗组较对照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随访1年及5年受者生存率、移植物存活率、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泌尿系感染、新发糖尿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单次高剂量ATG—F诱导治疗可以降低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相比于术前不使用诱导治疗的患者,单次高剂量ATG—F诱导治疗组并不增加肾移植患者泌尿系感染、CMV感染以及恶性肿瘤的发生率。
- 尹航徐岳张强薛文瑞张子健曾嵩胡小鹏
- 关键词: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免疫抑制治疗
- 改良肋下QLB RIRS术治疗高危上尿路结石20例
- 2023年
- 目的 外侧弓状韧带上阻滞是一种新型改良肋下前路腰方肌阻滞(改良肋下QLB),可提供腹部围手术期镇痛。本文旨在分析改良肋下QLB经尿道输尿管软镜碎石(RIRS)治疗高危上尿路结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本院2021年7月至2022年11月改良肋下QLB RIRS术治疗高危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术前ASA分级、麻醉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1 d VAS峰值、围手术期疼痛处理、清石率及并发症等指标,分析改良肋下QLB RIRS术治疗高危上尿路结石的临床效果。结果 高危上尿路结石20例,男性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72.3±14.3)岁,均为ASA Ⅲ或Ⅳ级;结石负荷(14.5±8.0)mm,15例术前置输尿管支架管(即双J管)。均采用超声引导改良肋下QLB,手术时间(65.9±30.2)min。术后置DJ管2~4周。术中血液动力学相对稳定,均无GA转换,术后未使用阿片类镇痛药;仅1例术后同侧股四头肌无力,术后住院(2.8±2.6)d;无严重并发症。2例术后Ⅱ期输尿管镜处理肾盂残留结石或输尿管末端石街,总清石率100%(2/2)。结论 改良肋下QLB RIRS术治疗高危上尿路结石安全可行。
- 蒋宇光刘扬康宁善辉蒋一航崔韵曾嵩李馨王思豪胡小鹏王云张军晖
- 关键词:尿路结石局部麻醉
- SDF-1/CXCR4信号通路在大鼠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 研究大鼠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模型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信号通路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以Fisher 344大鼠为供鼠,Lewis大鼠为受鼠,制备慢性排斥反应模型.空白对照组(n=10)Lewis大鼠行同基因肾移植,术后注射环孢素A;阳性对照组(n=10)建立大鼠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术后注射环孢素A;CXCR4拮抗组(n=10)建立大鼠慢性排斥反应模型,术后注射环孢素A和AMD3100(1 mg/kg).每周监测大鼠血清肌酐值,并于术后第12周处死,取肾脏进行病理检查.使用慢性移植物损伤指数(CADI)评分评价各组移植肾损伤情况.使用蛋白质印迹法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移植肾中CXCR4、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Smad3信号通路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情况.结果 移植6周后CXCR4拮抗组和空白对照组血清肌酐值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相比于阳性对照组,CXCR4拮抗组和空白对照组组织学改变较轻,CXCR4拮抗组CADI评分为3.54,显著低于阳性对照组8.14(P〈0.05).TGF-β1/Smad3通路及SDF-1/CXCR4通路相关标志物在空白对照组和CXCR4拮抗组表达低于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 SDF-1/CXCR4通路在慢性排斥反应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使用药物拮抗SDF-1/CXCR4轴可在慢性排斥反应发生时抑制TGF-β1/Smad3通路,并对移植肾起保护作用.因此,拮抗CXCR4可能为预防慢性排斥反应导致的移植肾损伤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 唐浩徐岳曾嵩张子健焦文姣任亮王伟张小东胡小鹏
- 关键词:肾移植
- 肾移植后受者膀胱输尿管反流的诊治进展被引量:2
- 2017年
- 肾移植是目前公认的治疗终末期肾病较有效方法。随着强效免疫抑制剂的不断问世,移植肾短期存活率已提高到90%以上,但长期存活率却无明显变化,10年来受者存活率仍徘徊在50%左右。免疫和非免疫等多重因素导致了移植肾的远期肾功能丧失,其中免疫因素包括急性、慢性细胞介导或体液介导的排斥反应;非免疫因素包括移植后并发症、缺血再灌注损伤及供、受者相关因素等,其中术后尿路并发症是降低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 曾嵩王伟张小东胡小鹏
- 关键词:终末期肾病膀胱输尿管反流移植后移植肾存活率长期存活率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受者肾移植现状
- 2019年
- 随着高效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发展,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HIV)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生存率得到了极大改善,使得肾移植手术成为此类患者可行的治疗方法之一。目前已证实肾脏移植对于此类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肾移植是一项可以考虑的治疗选择。但是,目前仍存在高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免疫抑制药物的选择、术后感染风险增加、抗逆转录病毒药物与免疫抑制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需要器官移植医生的密切关注。
- 郑鑫曾嵩朱志强胡小鹏
- 关键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尿毒症肾移植
- 白细胞介素17及趋化因子受体4在慢性移植物肾病大鼠模型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对大鼠慢性移植物肾病(CAN)模型中白细胞介素17(IL-17)及趋化因子受体4(CXCR4)的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索。方法以Fisher344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制备慢性移植物肾病模型。对照组(n=10)Lewis大鼠行同系肾移植术;实验组(n=10)Fisher344大鼠为供体,Lewis大鼠为受体。实验组及对照组均于术后第6周处死进行取材,肾脏进行病理检查,评价移植肾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法及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清及肾脏组织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趋化因子受体4(SDF-1/CXCR4)、IL-17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XCR4+、IL-17+细胞百分数及绝对数。结果移植后6周实验组肾脏出现明显慢性移植物肾病的病理表现。免疫组化显示SDF-1/CXCR4及IL-17在实验组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大鼠血液中的Th17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0.19±0.05)%比(0.12±0.03)%, P〈0.05],实验组肾脏组织中Th17细胞比例也高于对照组[(0.52±0.21)%比(0.17±0.12%),P〈0.01]。血清及肾脏组织中IL-17的蛋白表达水平,实验组[(243.12±17.63) pg/ml, (521.54±21.76) pg/ml]高于对照组[(35.78±7.34 pg/ml, 77.34±11.17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CAN大鼠模型中Th17细胞增多,通过初步研究认为SDF-1/CXCR4的趋化作用可能使Th17聚集在受损伤的移植肾组织当中,其分泌的IL-17可能促进肾脏固有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造成不可逆的肾脏损伤。
- 王伟徐岳焦文娇曾嵩范博涵尹航胡小鹏张小东
- 关键词:受体CXCR4白细胞介素17肾移植
- 超声造影评价大鼠慢性移植物肾病及其与移植肾纤维化关系的实验研究
- 目的 应用超声造影分析慢性移植物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大鼠模型移植肾内血流动力学变化特点及其与移植肾纤维化的关系,探讨超声造影在早期诊断CAN 的应用前景.方法 实验组...
- 张强于泽兴徐岳曾嵩薛文瑞王伟张小东胡小鹏
-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外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探讨在外科学理论课程中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为外科学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方法以某院2018级临床医学专业34名学生为混合组,于2022年3月1日至2022年6月30日期间接受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教学;2016级临床医学专业35名学生和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32名学生分别为线下组和线上组,分别接受传统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直播教学。课程结束后以笔试成绩和课程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来比较不同教学模式的效果差异。结果线上线下混合组学生笔试均分(84.38±4.68分),显著高于线下组(80.11±5.17分)和线上组(81.16±4.13分),混合组分别与另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满意度问卷调查显示,混合教学模式的课程学生满意度更高(混合组82.35%,线下组51.43%,线上组43.75%),并且其在提高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个人能力方面显著优于传统线下教学与完全线上教学(P<0.05),但同时也存在着对个人学习能力要求高、学习压力较大的问题。结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但在实践中仍需要进一步改进提升。
- 叶炀张何曾嵩张地胡小鹏
- 关键词:外科学医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