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正升
- 作品数:8 被引量:25H指数:2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科技厅科研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硕通镜与输尿管软镜治疗CT值≥1000HU输尿管上段结石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被引量:11
- 2023年
- 目的比较硕通镜与输尿管软镜联合钬激光碎石术治疗CT值≥1000HU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148例CT值≥1000HU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61例行硕通镜钬激光碎石术(硕通镜组),男45例,女16例;年龄(48.3±12.7)岁;体质量指数(24.7±2.7)kg/m^(2);结石位于左侧40例,右侧21例;结石直径(1.50±0.45)cm,结石CT值(1288.8±179.0)(1017~1738)HU。87例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软镜组),男58例,女29例;年龄(48.5±13.0)岁;体质量指数(24.1±3.8)kg/m^(2);结石位于左侧56例,右侧31例;结石直径(1.45±0.40)cm,结石CT值(1311.3±188.9)(1009~1817)HU。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硕通镜组在直视下置入硬性输尿管通道鞘和标准镜(F7.5/11.5),退出标准镜,留置通道鞘,置入碎石镜(F4.5/6.5)和钬激光[功率为8~30 W(0.4~1.0 J/20~30 Hz)],采用"蚕蚀法"边碎石边吸出结石碎片。软镜组先用输尿管硬镜(F8/9.8)探查患侧输尿管,置入导丝后留置输尿管软镜鞘,再置入输尿管软镜(F8)行钬激光碎石术,采用套石篮取出较大结石碎片。术后常规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术后第1天和1个月行影像学检查,评估结石清除率。无残留结石或结石直径≤0.4 cm且无尿路感染或任何症状定义为结石清除。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一期输尿管通道鞘置入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第1天和1个月结石清除率、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按结石最大直径≥1.5 cm和<1.5 cm进行亚组分析,比较硕通镜组和软镜组的手术时间、术后第1天和1个月结石清除率。结果硕通镜组手术时间短于软镜组(40.10 min与49.43 min,P=0.02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软镜组[3.3%(2/61)与13.8%(12/87),P=0.031],术后第1天结石清除率显著高于软镜组[60.7%(37/61)与25.3%(22/87),P<0.01],住院费用低于软镜
- 赖龙辉张文炤林达伟白培德刘正升王涛崔澍王志平邢金春陈斌
- 关键词:输尿管结石输尿管软镜输尿管上段结石CT值钬激光碎石术
- 膀胱癌阴囊转移1例报告
- 2022年
- 晚期膀胱癌可多处转移,但转移阴囊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68岁,2015年因无痛性间歇肉眼血尿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行电子膀胱镜检查,活检病理提示:高级别浸润性乳头状尿路上皮癌。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提示:膀胱癌(图1a)伴盆腔多发淋巴结转移(图1b),S1锥体骨转移(图1c),分期cT2N1M1。予“吉西他滨+顺铂”化疗5周期,后出现持续性肉眼血尿,于介入科行髂动脉造影+右侧髂动脉栓塞术,血尿消失。4年前腹部CT提示膀胱肿瘤较前随访略增大,并腹膜后右中部腰大肌1个长径1.5 cm的转移灶。遂进行二期化疗4周期(甲氨蝶呤+顺铂),复查未见转移灶。
- 鲁开红曹煌刘正升林达伟吴准
- 关键词:泌尿系肿瘤生殖器肿瘤膀胱癌阴囊肿物
- ADC药物联合免疫治疗在膀胱癌的应用
- 2024年
- 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a)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恶性肿瘤,以尿路上皮癌最常见。长期以来,都以化疗为主,尽管有多种治疗方式,但一些患者会出现疾病复发和转移,总体预后不良,长期生存率低。抗体-药物偶联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结合了抗体药物的靶向能力和化疗药物的细胞毒性,最近已成为个体化精准癌症治疗发展的一个突出研究重点。目前,基于ADC的联合疗法,特别是ADC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已经显示出可喜的疗效。这种联合方法推进了BCa的治疗,显示出未来成为晚期BCa标准一线治疗的潜力。因此,本文对免疫联合ADC药物治疗BCa作一述评。
- 邢金春赵仲杰刘正升
- 关键词:膀胱癌新辅助治疗免疫治疗
- 膀胱癌新型基因和生物标记物研究进展被引量:11
- 2017年
- 膀胱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的恶性肿瘤中排名第十。膀胱癌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变化过程,与多种环境因素有关。一些特异性膀胱癌相关分子生物标记物能提高膀胱癌早期诊疗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可以此为靶点寻找新的抗肿瘤药物和方法。分子标记物应用于预测膀胱癌进展比应用于早期诊断更有价值。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标记物不断被发现,对膀胱癌有了更深入的认识,目前国内相关综述报道尚少。因此,本文对膀胱癌分子生物学标记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刘正升陈磊邢金春
- 关键词:膀胱癌外泌体
- 转移性肾癌基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的单中心经验总结
- 2024年
- 目的:总结基于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在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治疗中的单中心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2020年7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61例应用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单抗治疗的晚期mRC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一线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2组。一线单用靶向治疗24例(A组),男18例,女6例;透明细胞癌20例,非透明细胞癌4例;行原发灶切除术10例。一线靶向联合免疫治疗37例(B组),男29例,女8例;透明细胞癌30例,非透明细胞癌7例;行原发灶切除18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靶向治疗药物包括阿昔替尼、舒尼替尼、培唑帕尼、依维莫司、索拉非尼、仑伐替尼,免疫治疗药物包括替雷利珠单抗。一线单用靶向治疗患者在疾病进展后更换为免疫联合靶向治疗或其他靶向药物治疗方案,一线靶向联合免疫治疗患者在疾病进展或不能耐受后根据患者情况更换其他靶免方案或单纯靶向药物继续治疗;分析mRCC患者总体人群和各亚组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等。结果:61例中位随访时间24(12,43)个月,A、B组的中位OS分别为39(26,未达)个月、49(22,67)个月,中位PFS分别为6(3,11)个月、13(9,18)个月;A、B组的2年OS率分别为66%、76%,5年OS率分别为38%、49%。在靶免联合基础上既往接受过原发灶切除手术患者预后优于原发灶未切除患者(P=0.008),前者中位OS未达到,后者中位OS为24(19,29)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OS与原发灶切除、使用阿昔替尼相关(P<0.01),相较于未切除原发灶的患者,原发灶切除患者死亡风险下降约70%(HR=0.39,95%CI:0.17~0.89,P=0.026),而治疗过程中应用阿昔替尼的患者死亡风险下降约75%(HR=0.25,95%CI:0.06~0.98,P=0.047)。8例一线治疗单用靶向治疗�
- 蒋炳良黄超刘正升赵仲杰王涛罗雨吴准张开颜李伟陈斌邢金春王雪刚
- 关键词:转移性肾癌靶向治疗免疫治疗
- 基于全息影像技术肾肿瘤手术难度评分系统的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基于全息影像技术建立肾肿瘤手术难度评分系统,探讨其在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2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84例临床分期为cT_(1)~T_(2)期肾肿瘤患者的资料。男110例,女74例;年龄中位值55(47,62)岁;体质指数23.7(21.8,26.4)kg/m^(2);肿瘤最大径3.9(2.9,5.2)cm;伴高血压病60例,糖尿病24例,高尿酸血症7例;中位R.E.N.A.L.评分8(6,9)分,中位PADUA评分9(8,10)分;中位术前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99.7(83.4,114.2)ml/(min·1.73m^(2));cT_(1)期153例,cT_(2)期31例。184例行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或根治性肾切除术。根据患者术前CT或MRI检查进行全息影像重建,综合考虑肿瘤最大径(D),肿瘤压迫肾分支血管程度(C),肿瘤占肾窦体积的比率(O),肿瘤外生率(M),我们提出了基于全息影像技术的肾部分切除手术难度评分系统(DCOM评分系统)。根据DCOM总评分将肿瘤手术复杂程度分为低度复杂(4~6分)、中度复杂(7~8分)、高度复杂(≥9分)。以切缘阴性、热缺血时间<20 min、无围手术期重大并发症3项指标均实现(达到MIC)为评价手术效果的主要指标。比较不同复杂程度组患者的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3种不同评分系统(R.E.N.A.L.评分、PADUA评分、DCOM评分)预测达到MIC的能力。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一步分析各评分系统对于肾部分切除术达到MIC的预测价值。结果本研究中14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43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包括3例由肾部分切除术中转为根治术患者)。肾部分切除术患者DCOM评分6(5,8)分,根治性肾切除术患者DCOM评分10(9,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度、中度、低度复杂组中分别有23例(37.7%)、39例(88.6%)、79例(100.0%)行肾部分切除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度复杂组和高度复杂组患者DCOM评分预测未达到MIC的风险分别是低度复杂组的1.76倍(P=0
- 刘正升吴准王雪刚张开颜李伟苗超豪罗雨邢金春
- 关键词:肾肿瘤肾部分切除术评分系统
- 多囊肾破裂大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21年
- 患者,男,41岁,因右侧腰痛14 h于2020年8月12日入院。入院前14 h无明显外伤等诱因,自觉右腰部胀痛,初起轻微可忍受,后程度逐渐加重至难以忍受,无血尿、心悸、气促、头晕、头痛、意识障碍等,既往体检发现血压较高(具体不详),未予明确诊疗。入院查体:T 36.6℃,P 90次/min,R 20次/min,BP 168/98 mmHg。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
- 黄超李伟刘正升孔秀英王雪刚
- 关键词:肾出血肾破裂
- 少针阳性前列腺穿刺活检的临床病理意义
- 2021年
-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前列腺穿刺活检1~3针阳性并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了解少针阳性前列腺穿刺结果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对58例前列腺穿刺活检阳性针数在1~3针并行前列腺癌根治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评价不同阳性针数的活检结果与根治术后病理分级的一致性,探索可能提示病理分级被低估的危险因素。结果穿刺结果与根治术后病理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3.1%的病例发生病理分级升高,不论是单针或2针阳性病例,这一风险均没有减少。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穿刺样本肿瘤组织百分比(P<0.05)可预测术后病理分级升高,穿刺样本肿瘤组织百分比为25%时预测价值较高。年龄、术前PSA、PSA密度、前列腺体积、MRI结果及穿刺针数均与病理分级升高无显著关联。结论对于穿刺活检1~3针阳性的前列腺癌,存在较大低估病理分级风险,术前可以结合穿刺样本肿瘤组织百分比进行预判。目前尚不能准确预判穿刺少针阳性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及指导治疗。
- 黄超刘正升王涛王雪刚李伟张开颜吴准邢金春
-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