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培
- 作品数:10 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语言文字经济管理更多>>
- 刷洗次数对十二指肠镜清洗效果的对比研究
- 目的:探究十二指肠镜清洗的风险点,寻找十二指肠镜活检管腔及抬钳器的最佳刷洗次数.方法:选取我院内镜中心2022 年1 月—2022 年10 月应用的156 条十二指肠镜,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四组(A、B、C、D 组),每...
- 蔡培李雯陈依莹徐桂芳蔡薇
- 关键词:十二指肠镜
- 比较乳腺X线摄影和MRI检查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探讨乳腺X线摄影、乳腺磁共振检查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或随访确诊为乳腺癌的33例女性患者资料,患者均行乳腺X线摄影及乳腺MRI检查,分析患者病灶在乳腺X线摄影、MRI检查上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或随访结果比较,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单独使用及联合使用对乳腺癌诊断的准确性。结果:乳腺X线摄影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87.88%(29/33),MR检查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93.94%(31/33),两者联合检查诊断乳腺癌的准确率为100%(33/33)。结论:乳腺X线摄影和MR检查为均为乳腺疾病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相对于单一的检查方法,两者结合更有助提高乳腺疾病的准确率,为患者早期诊疗提供更有利的证据。
- 周晶晶周晶晶牛磊王明皓崔文蔡培
- 关键词:乳腺钼靶乳腺癌动态增强MRI
- MSCT对脐尿管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分析脐尿管癌的MSCT表现与特征,探讨MS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脐尿管癌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19例肿瘤均表现为脐与膀胱顶部之间中线部位的占位性病变。12例呈囊实性,7例呈实性。16例肿块内可见斑片状钙化。增强扫描肿瘤实性成分呈不均匀强化。19例均伴有膀胱壁受侵增厚。19例均为腺癌。结论脐尿管癌发生的部位及影像学表现典型,术前MSCT检查对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 牛磊牛磊王明皓王永康张峰蔡培
- 关键词:脐尿管癌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磁共振检查在骨关节结核诊断中的作用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检查在骨关节结核诊断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资料完整的骨关节结核患者的X线、CT以及磁共振三种影像学检查资料,分析并对比X线、CT以及磁共振检查的诊断结果。结果:X线检查确诊率为54.5%,CT检查确诊率为72.7%,磁共振检查确诊率为95.5%,磁共振检查确诊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与CT检查,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X线、CT检查,磁共振检查对于骨关节结核患者的诊断确诊率更高,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值得研究推广。
- 张柳蔡培周晶晶马瑜婉
- 关键词:磁共振骨关节结核
- PACS下PBL教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探讨图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ACS)下以问题为民向(PBL)教学在医学影像学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根据单双号随机化分组法将40名医学影像学实习生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观察组采用PACS下PBL教学。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操作技能水平、基础理论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喜欢影像专业、愿意从事影像工作者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教学后,观察组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ACS下PBL教学用于影像实习生中效果显著,能够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 蔡培蔡培马俊周晶晶牛磊
- 关键词:PBL教学医学影像学
- 内镜终末漂洗水的晨间排放时间及其管路消毒频率研究
- 2024年
- 目的根据微生物培养结果,探究内镜中心终末漂洗水的最佳晨间排放时间及其管路消毒频率。方法监测江苏省某院内镜中心内镜终末漂洗水不同晨间排放时间及其管路细菌菌落数。对内镜室2个终末漂洗水采样端口排放0、1、3、5、7 min后分别取水样(各100 mL,连续监测35 d,每时间组各70份标本)进行微生物检测,探究最佳排放时间。根据确定的最佳晨间排放时间,探究纯化水管路消毒的最佳频率。管路消毒后每日从2个采样口采样2份,连续监测5周,共70份标本。结果终末漂洗水不同晨间排放时间点采样监测,0、1、3、5、7 min组的菌落中位数分别为745.00(373.00,1452.50)、150.00(96.75,235.75)、44.00(38.00,48.00)、12.00(5.00,18.00)、6.00(4.00,9.00)CFU/100 mL。除5 min组与7 min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0、1、3、5 min组的中位数>10 CFU/100 mL,而7 min组的中位数<10 CFU/100 mL,达到合格范围,确定排放时间为7 min。管路消毒后不同时间点(消毒后1、2、3、4、5周)采样,终末漂洗水细菌菌落数平均值分别为(4.21±0.86)、(4.43±0.71)、(6.00±0.56)、(6.43±0.45)、(13.57±1.03)CFU/100 mL,细菌菌落数合格率分别为100%、100%、100%、100%、28.57%。纯化水管路消毒后不同时间点采样,终末漂洗水细菌菌落数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1),纯化水管路消毒后1、2、3、4周与5周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纯化水管路最佳消毒频率为每4周一次。结论残留在末端管路内的终末漂洗水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建议晨间排放7 min后再开始用水工作,每隔4周对纯化水管路进行消毒。
- 宋涵生媛李雯吴兆荣田恬蔡薇蔡培
- 关键词:内镜微生物消毒
- 刷洗次数对十二指肠镜清洗效果的对比研究
- 目的:探究十二指肠镜清洗的风险点,寻找十二指肠镜活检管腔及抬钳器的最佳刷洗次数。方法:选取我院内镜中心2022年1月—2022年10月应用的156条十二指肠镜,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四组(A、B、C、D组),每组各39例,...
- 蔡培李雯陈依莹徐桂芳蔡薇
- 关键词:十二指肠镜
- 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21年
- 目的分析影响早期胃癌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8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收治早期胃癌且行ESD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基本信息、临床病理特征、术后情况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采用Log-rank检验分析术后生存患者出血因素。结果80例患者中5例(6.25%)发生术后出血(出血组),75例未发生术后出血(未出血组);术后出血组氯吡格雷服药史和病变大小≥2 cm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未出血组(χ^(2)/P=9.454/0.002,4.866/0.027);有氯吡格雷服药史和病变大小≥2 cm是早期胃癌患者发生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2(1.31~3.42)、5.07(2.75~9.11)];有氯吡格雷服药史和病变大小≥2 cm的患者,在行ESD术后的出血风险显著增高(χ^(2)/P=13.783/0.000、24.721/0.000)。结论有氯吡格雷服药史和病变大小≥2 cm与早期胃癌患者行ESD术后出血密切相关,应予以重点关注。
- 蔡培张妮娜李雯刘风姜金鹏
- 关键词: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术后出血